实施重大工程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j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岛蓝谷位于山东半岛东端、青岛即墨鳌山湾畔,近年来先后布局引进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然气水合物调研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22家“中字头”“国字号”科研机构;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设立校区、研究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500余人,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最为富集的区域。2018上合青岛峰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将考察山东的第一站选在蓝谷,对建设海洋强国、经略海洋寄予厚望。青岛蓝谷充分发挥海洋科技优势,重点实施海洋领域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创新支撑、创新发展示范、创新创业孵育、军民融合发展、创新人才荟萃、产业强基、品牌建设等八大工程,释放海洋科研创新的潜能,助推海洋产业实现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和裂变式增长,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推动青岛市发展成为国际海洋名城。

一、实施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工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按照“区域协同、多园联动”的建设思路,统筹规划蓝谷核心区和外围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编制实施海洋产业高质量倍增计划,突出海洋科技服务业核心产业地位,打造海洋科技高地,发展科技金融业、高端中介服务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健康养生业、旅游会展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材料、海洋装备制造等蓝色高端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国家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创新创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科技园区与产业园区对接融合发展,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搭建产、学、研、政对接平台,打造完整的海洋科技创新产业链,促进海洋领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四链融合”,推动各项资源和新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形成具有青岛特色、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实现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增长,不断提升海洋经济比重,探索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新模式和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逐步提升在全球海洋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二、实施海洋产业创新支撑工程,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模式


   在海洋领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产业技术创新、市场空间培育拓展、对外开放合作、政策机制等方面积极创新、先行先试,组建“中国蓝谷海洋创新联盟”,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使创新成为引领海洋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将海洋科技实力凝聚成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将海洋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经济实力,探索走出海洋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搭建一流海洋创新研发平台,构建主导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强化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发挥海洋国家实验室创新引领作用,支持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多功能、全开放的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重大“国字号”研发机构建设,承接国家科技重大课题,主导或参与国际重大科技合作计划。支持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等社会化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发展,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通过联营、参股、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围绕关键技术组织研发攻关,探索产业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创新,着力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高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以开放创新支撑海洋产业发展。加快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建设,推进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UNESCO/IOC-ODC中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培训与研究区域中心)、中国PEMSEA(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计划)中心、东南亚海洋预报与研究中心等国际海洋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与国际知名海洋研发机构开展国际战略合作,打造全球科技创新平台,构建链接全球的海洋科技合作网络,组织中国蓝谷鳌山湾海洋国际高峰论坛(简称“鳌山湾海洋论坛”),逐步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创新湾区,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挖掘海洋国防建设需求,积极培育和拓展市场空间,为海洋科技创新产品创造市场需求,抓住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日韩开放,开拓中亚、拉美、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创办并做大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及产品交易會(海交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品牌。

三、实施创新创业孵育工程,激发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动力和活力


   发挥蓝谷创业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协调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孵化器建设,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推动“海洋+”专业孵化器布局发展;搭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实现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支持海创创客、深蓝创客、熔钻创客等一批海洋专业创客空间和硅谷互联等线上虚拟创客空间创新发展,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区域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深海众创空间”;搭建海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国家海洋技术交易市场和一批海洋专业领域技术转移中心,支持蓝谷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机构,搭建全球化的海洋技术第四方交易平台,打造海洋知识产权示范区。围绕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引进和设立新型银行、保险、担保、风险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资产证券化、资产支持票据等新型融资手段拓展融资渠道,研究制定深具竞争力的投资基金扶持政策,推动蓝谷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以及中小板上市,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资本与产业互动的科技产业化新模式,形成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蓝谷金融产业链”,打造“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研究探索创业券、创新券等孵化公共服务新模式,支持鼓励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完善创新孵化链条,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建立海洋科技成果挂牌交易规则和机制,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模式和手段。通过合同科研、专利使用许可、衍生公司、概念证明中心、创新集群、与企业、大学的战略合作等途径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和证券化。鼓励和支持协同创新。定向引进能够在海洋领域突破的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和创新团队。引导一批高校院所在新材料技术、通讯技术、高分子技术、工程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传统优势技术向海洋的延伸、转化,培育孵化一批陆海统筹为特色的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鼓励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壮大,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

四、实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工程,选择重点领域率先突破


   “十三五”期间,加快扬帆造船等龙头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船舶、深海探测技术与装备、海洋资源开发装备、海水淡化和海洋仪器仪表等海洋高端装备产业。依托即发、七好、海思科等生物企业,重点推动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功能制品、生物材料等海洋生物产业。依托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等科研机构,推进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加强统筹协调,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水淡化等重点领域集中。以补短板、延链条、提层次为重点,鼓励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组成产业创新与成果转化产业化联合体,加强材料供应、精深加工和产品制造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优势产品、品牌、标准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以提升海洋产业园区、孵化器等自主创新和孵化聚集能力为核心,挖掘整合创新资源,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协同创新和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孵化。推进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交易、成果转移与产业信息监测、金融与资本等平台或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创建创新政策环境和生态,形成集群创新、集群孵化、集群发展的新模式。推进产业孵化集聚创新。
   争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培育一批海洋经济创新型的龙头骨干企业、中小型企业和产业聚集区,推动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形成结构、速度、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海洋经济良性发展格局,助推青岛市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构建先进的海洋产业体系。

五、实施海洋领域军民融合发展工程,助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树立军民深度融合新理念,筹划举办军民两用海洋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等活动,激发军民协同发展的热情,为军民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海洋国防需求为牵引,加强与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的协作联动,有效整合军工集团、民营企业、国防特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地方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主动配合海军部队把军事战略转化为军事需求,并进一步转化为海洋技术装备和服务需求,加强军民创新资源共享,积聚力量、协同攻关,探索建立有利于海洋国防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在涉海军工装备等领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共性和关键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设计,提高海洋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加强军地需求对接,积极促进“军转民”,鼓励海军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研究机构参与地方海洋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为民用的进程;大力鼓励“民参军”、创新民营企业“参军”的激励机制,支持民营企业积极申请军品生产资质,加快落实民营企业军品生产的税收优惠政策,减少审核环节,谋划实施一批海洋军民融合龙头工程、精品工程,促进军用船舶、海工装备等高端制造业以及军民共需的海洋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探索形成具有蓝谷特色的海洋军民融合发展道路,助推青岛市成为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走出海洋科技和产业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助力海洋国防实力的提高,为海洋国防建设做出贡献。

六、实施创新人才荟萃工程,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做好“青岛英才211计划”“青岛人才特区”等政策的延伸落地,编制实施“中国蓝谷人才计划”,统筹推进海洋、金融、投资、商务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为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科研机构、龙头企业、高等院校为引智引才主体,支持海洋国家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机构实施“鳌山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海洋领域的国际级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国家级杰出青年学者,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院所、企业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与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等载体引才引智,支持通过举办高端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各类人才到蓝谷工作交流,设立海外人才工作站和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放眼全球配置海洋人才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抓好中国海洋人才市场蓝谷分部、中国海洋人才创业中心蓝谷基地的管理运营,打造统一规范、面向海内外的蓝谷人才大市场,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海洋人才交流集散地,开展人才测评服务,建立蓝谷高层次人才评价机制,适时发布“蓝谷人才指数报告”;开发建设人才信息库、人才信息供需对接平台和移动终端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人才市场服务线上与线下的有效对接、良性互动。
   坚持以用为本,探索建立“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机构”三方合作的模式,围绕重点企业、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技术攻关课题,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涉海高端人才培养,通过才智并进、智力兼职、人才租赁等方式实施“柔性引才”,吸引国内外科研创新团队、领军人才、优秀中青年人才来蓝谷创业,推动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建立健全海洋特色鲜明、人才激励效果显著的蓝谷人才激励政策体系,设立蓝谷人才专项培养基金,成立蓝谷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长效决策咨询机制,建立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工程,完善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激励力度,应用职务发明成果在蓝谷转化所得的收益,按最低60%、最高95%的比例归参与研发的科研人员及其团队所有,加大人才股权激励力度,鼓励蓝谷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產业价值链紧密结合。

七、实施海洋产业强基工程,抢占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核心科研机构为引领,整合利用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积极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973计划课题,前瞻部署一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在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环境、海洋气象等海洋基础科学领域获得原创性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支持透明海洋计划等海洋科学探索研究项目,构建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等一批海洋强国之重器,将青岛蓝谷打造成为我国海洋科学与知识的策源地,为我国的海洋应用技术研究提供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有效整合海洋领域创新资源,统筹推进海洋产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关键软件和控制系统、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建设,统筹军民两方面资源,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支持军民技术相互有效利用,促进基础领域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和示范应用,建立海洋产业基础数据库,引导产学研用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完善首台(套)、首批次政策,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推广应用,提升海洋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八、实施“中国蓝谷”品牌建设工程,争创一流海洋科技新城


   加强海洋产业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实施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使重点实物产品的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特别是大力提高海洋国防装备质量可靠性,增强国防装备实战能力。建立健全海洋产业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和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蓝谷企业品牌价值,塑造 “中国蓝谷”整体形象。实施青山绿水计划,充分保护和发挥区域内山、海、泉等自然优势,不断优化城市生态,切实提升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打造以人为本的绿色低碳生态系统,争创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打造“中国蓝谷”品牌的生态内涵。以蓝谷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举办蓝谷海洋周、蓝色大讲堂、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国际休闲渔业博览会、国际海洋科技装备博览会等丰富多彩的涉海文、体、娱、商等活动,彰显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勇立潮头、同舟共济的蓝谷人文精神,打造“中国蓝谷”品牌的文化内涵。
   加大“中国蓝谷”宣传力度,通过新媒体全方位推介,建设专门的青岛蓝谷产业推介网站,开通科技博客、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推动与商业机构、民间组织、国际机构的合作。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编者按:就业是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就业政策也是宏观调控的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稳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对稳就业具有重要意義。本期我刊编辑整理了上海杨浦区、陕西西咸新区、四川平昌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河北农业大学、国家电网通过创新创业促进高质量就业的做法及成效,以飨读者。
期刊
2019年4月18日,“北京交通大学·天水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交通大学隆重举行,北京交通大学外联处处长郭雪萌与天水锻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陈鸿代表双方进行了签约。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艳,天水市委常委、副市长刘骁、天水市副市长郝文杰出席并见证了签约仪式。天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晓斌主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高艳,天水市副市长郝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党中央和国务院统揽全局、系统谋划,对今年改革作出一系列部署和要求。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改革的重要部署   (一)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巩固、增强、提升、畅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2019年要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政策,各大银行信贷业务由此迅猛发展。建设银行义乌分行也是如此,其信贷业务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形式,以“短频快”著称的普惠金融业务成为主要业务类型,因此其信贷业务发展势态一片良好。然而,紧随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相应的信贷放款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建设银行义乌分行在信贷放款管理方面还有待完善,为此本文深入探讨该行信贷放款管理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信贷放款管理方案及方案实施
期刊
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消费稳定增长。把握消费规律,探寻消费特点,准确预测消费趋势是满足需求的根本前提,政府促消费扩内需的制度安排是强大国内市场形成的核心保障。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与二战后的日本发展历程具有相似之处,研究日本消费发展轨迹以及政府扩消费的制度安排,对中国消费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一、二战后日本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相似之处
期刊
摘要:我國P2P产品的收益率自从2014年以来在持续下降,这其中既有宏观经济和借款人信息的因素,也有监管政策的因素。其中,从严的监管政策既增加了P2P行业的运营成本,又淘汰了收益率较高的劣质平台,因而降低了P2P行业的整体收益率。与之前的非强制性监管相比,2016年以来强制性监管政策的实行,使得P2P行业收益率加速降低,这说明监管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  关键词:P2P平台收益率非强制性监管强制性监
期刊
摘要: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院校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所在学院通过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实施诊断与持续改进、树立现代质量文化等路径,为实现高职院校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路径  随着制造强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现
期刊
摘要:渔业旅游不仅能丰富全域旅游的内容,也能帮助渔区渔民转产转型,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地区经济的增长。结合产业链内容,舟山六横岛建设渔业旅游项目应当通过设立国有企业进行统筹规划,组织民营企业进行景区附属产业的经营。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六横岛渔业旅游存在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具体措施,以期对该区域的规划及发展产生推动作用。  关键词:产业链休闲渔业海岛旅游舟山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期刊
摘要:总部经济是国外发达城市转型发展的普遍选择,也是目前国内各大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阐释总部经济的内涵和意义为出发点,通过对比西安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实践,找到西安总部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竞争加剧,发展能级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待增强、结构有待优化等不足,提出明确未来战略重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招商与培育相结合等建议。  关键词:总部经济副省级城市发展路径  转型升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2015年我国投入产出表数据,在对产业结构关联特征进行感应度、影响力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静态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对产业关联特征进行细化分解,将其分解为乘数效应、反馈效应、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产业溢出效应、乘数效应和反馈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依次减弱。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充分挖掘产业自身潜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注重发挥产业关联机制的作用,促进产业高效融合发展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