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从而提高课堂效益,确实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学会提问 问题设计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即使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究,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究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究,这也表明学习和研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潜能,也会错过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好时机,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
因此,问题是科学的前奏,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没有问题的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死啃文字。在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手捧课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就是……”念得滔滔不绝,就是从形式上看,瞧瞧教案,实际上,其教案也不过抄抄课本而已,死啃文字进行解词释义,如“定律就是描述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所以光的反射定律就是……”哪有即物说理之味。
没有问题的教学,只能教师主宰、满堂灌输。没有给学生问题以启发、以追求,学生只能“木然”,主体被剥夺、被“宰”了,课堂只是老师的“天下”,教师集主导、导演、主演于一身,课堂上,或沉寂,或瞌睡,或重负喘气,或无所事事,唯一的是教师汗流浃背。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学会“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益。确实提高学生素质。
一、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两个力的合力是否大于其中一个力?”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用两根细线吊一个物体和用一根细线吊一个物体,一根细线易断还是两根细线易断?并通过实验演示几种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对照实验让学生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又如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我这样设计:让一个学生座在椅子上使劲推墙,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又如,通过多种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可实施如下途径:
习旧引新。许多新的物理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引入新内容时,可用问题帮助学生一起回忆、复习已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为引入新知识准备材料、打好基础。
层层分析。课本上物理知识内容都是安排得有层次的,教师的讲授也必须一层层地深入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路线动脑,既讲清了物理概念,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设置系列问题过程中。要做好充分准备,不断给学生各种提示、鼓励和启发。
思考探询。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提出探询式问题,作为“先行组织者”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用一个总是紧扣下面教学内容,层层展开后,最后才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针对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类问题应从各个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并要反复强调。
比较联系。通过比较联系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于物理中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加深启发理解,并有助于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一些规律和特殊性,学生学习的主坳性才能得到发挥。
总结巩固。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要用总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教会学生总结、概括、比较、归类学过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且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学会提问 问题设计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一个人从小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即使成为一个大科学家,他的知识也只是整个知识海洋中的几个小贝壳,仍然要不断地思索。可是,为什么偏偏在我们的学校里,这样的提问和思考少了,甚至几乎是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但是,我们的先人并不这样认为,在他们看来,“问”就是“学”的一种,也是研究,所以学习叫做“问学”,学习和研究获得的知识叫“学问”。在英文中,study的意思既是学习也是研究,这也表明学习和研究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从生理学上说,上了大学才去开发研究潜能,也会错过头脑中研究性才能开发培养的最好时机,失去一生中良好思维品格养成的最好时机。
因此,问题是科学的前奏,没有问题,就没有科学。“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
没有问题的教学,只能照本宣科、死啃文字。在教学中常见的现象是,教师手捧课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就是……”念得滔滔不绝,就是从形式上看,瞧瞧教案,实际上,其教案也不过抄抄课本而已,死啃文字进行解词释义,如“定律就是描述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所以光的反射定律就是……”哪有即物说理之味。
没有问题的教学,只能教师主宰、满堂灌输。没有给学生问题以启发、以追求,学生只能“木然”,主体被剥夺、被“宰”了,课堂只是老师的“天下”,教师集主导、导演、主演于一身,课堂上,或沉寂,或瞌睡,或重负喘气,或无所事事,唯一的是教师汗流浃背。因此,在物理教学设计中,特别要重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学会“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益。确实提高学生素质。
一、挖掘教材 设计问题 激发思维 突出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就是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联系实际 设计问题 激发兴趣 培养能力
传统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纯知识的教学,教学者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和理想化的物理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就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两个力的合力是否大于其中一个力?”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用两根细线吊一个物体和用一根细线吊一个物体,一根细线易断还是两根细线易断?并通过实验演示几种情况,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对照实验让学生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又如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我这样设计:让一个学生座在椅子上使劲推墙,体验力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又如,通过多种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 遵循认知规律 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问题设计要具体明确,避免出现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问题设计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设计又要有适当的难度和梯度,即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时更要具有培养物理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一些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邻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问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例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问题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种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可实施如下途径:
习旧引新。许多新的物理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是相互联系的,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教师在引入新内容时,可用问题帮助学生一起回忆、复习已学过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为引入新知识准备材料、打好基础。
层层分析。课本上物理知识内容都是安排得有层次的,教师的讲授也必须一层层地深入展开,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路线动脑,既讲清了物理概念,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设置系列问题过程中。要做好充分准备,不断给学生各种提示、鼓励和启发。
思考探询。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时,提出探询式问题,作为“先行组织者”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用一个总是紧扣下面教学内容,层层展开后,最后才让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回过头来回答这个问题。这种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从而引起注意、积极思维、主动求知。
针对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点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这类问题应从各个角度出发,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重点内容的理解,并要反复强调。
比较联系。通过比较联系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于物理中一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知识点加深启发理解,并有助于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总结一些规律和特殊性,学生学习的主坳性才能得到发挥。
总结巩固。在一课或一单元结束时要用总结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教会学生总结、概括、比较、归类学过的内容,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且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