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高职教育是培养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本文通过对第二课堂活动现状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突出第二课堂活动是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对高职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磨炼抵御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也有很大帮助。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强化技能”,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尽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大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最能展示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存在着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3、第二課堂活动计划性不强,缺乏与第一课堂系统性衔接。笫二课堂活动具有学生群体性、时间灵活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它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时在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对象,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受到影响与冲击。
4、认识不足,第二课堂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个别院校容易出现忽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作用的现象,常常存在缺乏组织保证,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开展艰难等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艰难,象一些层次较高、评比工作复杂、经费投入大、牵扯精力多的活动,很快“夭折”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第二课堂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造成一些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5、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不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6、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第二课堂建设深度鲜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活动,还是由教师一方包揽的活动,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此,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度不够。
二、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以实训基地和鉴定中心(站)为依托,实施基地开放式管理,拓展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仟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操作思路为:首先根据行业人士和有十富经验的技师对岗位进行分析,将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能使高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2、举办技术节,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武,激励学生参加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能力的评估。
3、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但效果如何,必须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为此,必须建立受教育主体——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的结果,来反映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变化,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要切实做好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量化评价指标,及时、准确地进行考评和登记。
4、实行”导师制”
结合专业特点,聘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有一线现场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导师”,实行专项专人负责。导师在选题、可行性研究及过程研究等方面给予学生理论指导;还可以在教师的课题中设立一个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
5、将志愿者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学院的各级团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拓宽青年志愿者的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6、组建“开放式兴趣小组活动”
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开放式兴趣小组若干,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报名参加任一小组,并将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及表现情况纳入对起整体实践能力评估范畴,并使之成为制度化。
7、实战训练
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综合性项目,如品牌策划、外贸接单、社区服务等。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过程运作、业绩评估、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与第一课堂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找到了合适专业教学与职业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点,探索一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使之系统化,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忠.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5,2
[2]大学生就业指导天津市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高职教育;第二课堂;实践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4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重视第二课堂活动,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和突出第二课堂活动是延伸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手段,同时,对高职生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沟通与表达能力、磨炼抵御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也有很大帮助。
一、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现状
1、第二课堂活动与教育发展趋势的不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以人为本,强化技能”,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第二课堂活动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缺乏系统考虑与设计,没有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规划与设计,且许多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层次不高,往往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步调不尽一致。
2、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成长需要的不适应性。大学生在高职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大学生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最能展示学生个性的第二课堂存在着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也存在着满足不了学生发展需要的问题。
3、第二課堂活动计划性不强,缺乏与第一课堂系统性衔接。笫二课堂活动具有学生群体性、时间灵活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特别是由于没能把第二课堂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其它教学工作系统考虑,使得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有时在同一时间争夺同一对象,导致学生不能合理安排学习与活动的时间,使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受到影响与冲击。
4、认识不足,第二课堂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由于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个别院校容易出现忽视第二课堂对学生素质提高、能力培养作用的现象,常常存在缺乏组织保证,资金投入不足、活动开展艰难等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十分艰难,象一些层次较高、评比工作复杂、经费投入大、牵扯精力多的活动,很快“夭折”的现象屡见不鲜。许多第二课堂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和专业教师的指导,造成一些活动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
5、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目前,不少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还处于一种松散的运行状态,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手段与管理机制,目的性、科学性不强,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效果没有比较与评价,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即没有建立大学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体系。
6、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第二课堂建设深度鲜有提高。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有专业人士介入的活动,还是由教师一方包揽的活动,其指导力量都显得薄弱,因此,学生的各种活动深度不够。
二、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以实训基地和鉴定中心(站)为依托,实施基地开放式管理,拓展学生锻炼实践能力的空间
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仟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从而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其具体的操作思路为:首先根据行业人士和有十富经验的技师对岗位进行分析,将某岗位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技能),每项任务还可拆分为更具体的操作单元。任务分解时要说明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学生应当掌握什么技能,形成什么能力;其次,根据具体的操作单元开发相应的学习指导书、学习教材及音像教学资料;最后,在训练方法上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起指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模式能使高职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具备某种行业或岗位所需的技能。
2、举办技术节,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武,激励学生参加实践技能训练的积极性,并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考核学生实践能力。将考核成绩纳入学生能力的评估。
3、实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
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但效果如何,必须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为此,必须建立受教育主体——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全过程进行跟踪调查,通过测试、信息反馈的结果,来反映教育、培训的效果和评价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变化,这是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要切实做好客观记录学生素质发展变化情况的工作,逐步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以培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重点,量化评价指标,及时、准确地进行考评和登记。
4、实行”导师制”
结合专业特点,聘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或有一线现场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导师”,实行专项专人负责。导师在选题、可行性研究及过程研究等方面给予学生理论指导;还可以在教师的课题中设立一个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
5、将志愿者活动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学院的各级团组织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积极拓宽青年志愿者的空间,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努力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6、组建“开放式兴趣小组活动”
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开放式兴趣小组若干,学生可根据个人意愿报名参加任一小组,并将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及表现情况纳入对起整体实践能力评估范畴,并使之成为制度化。
7、实战训练
根据教学要求,教师设计综合性项目,如品牌策划、外贸接单、社区服务等。设定目标,由学生独立完成方案设计、过程运作、业绩评估、总结报告等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这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与第一课堂衔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找到了合适专业教学与职业实践能力训练的结合点,探索一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提高学生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使之系统化,促进了教育质量和师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忠.论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精神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5,2
[2]大学生就业指导天津市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