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陶行知理论 行活动化教学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mond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些都受启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在学习接触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后,使我豁然开朗,之后在教学中我深入研究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多产生置疑,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活动化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基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一发明?”所以,“教学”的本质即“教学生学”。而活动化教学认识过程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活动,在实施活动化教学时,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既包括外在的实践活动,更包括内在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甚至有所创造。
  一、活动中发现
  传统教学的知识开端一般都是从学生不感兴趣的间接经验活动开始,然后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逐步推进,而活动化教学一般是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学科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有关的活动,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在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展开师生间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活动化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儿童浓厚的探索兴趣,引起儿童稳定、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活动中探究
  陶行知先生认为:“最好的教育, 要想它有效, 必须是教学做合一;最坏的训练,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可以说:“做”是教与学的核心,“做是衡量教育真实的标准。
  三、活动中互动
  活动化教学过程不只是预设计划的执行过程,同时更是师生、生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一位名教师这样问:一个长方形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所得长方形与原长方形面积一样大吗?教师的提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争着回答,有的学生说一样大,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大。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但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询问的眼光看着老师。面对急切地想知道结果的学生,教师没有及时表态,而是适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通过举例学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果。接着,教师又进一步提问:长方形的长减少一厘米,宽增加一厘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就要发生变化。这样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继续举例验证。这下,学生忙得更欢了,经小组长分工,有的举例,有的计算,有的记录,有的思考。不久,学生们通过合作终于发现: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大,面积就越小;长与宽的长度相差越小,面积就越大;当长与宽的长度差为零时,即长与宽相等时,也即为正方形时面积最大。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并由教师指导的,学生之间活动内容也各有不同,但是由于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目标一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勾通,师生的思维,情感都处于兴奋状态。因此,活动化教学大大变革了旧有的接受式教学模式,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形式,建立起了平等探索、共同协作的互动关系,教学进程因合作而快速推进,课堂空间因互动而焕发生命。
  四、活动中内化
  活動教学中,活动不是目的,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活动的方向实质上是向“内”的。
  五、活动中创造
  活动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说过:“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方面。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创新,着重于知识教学,多给学生留些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机会,使学生的创新潜得到有效的开发。
  总之,“教学做合一”是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发展的体现。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总之,只有真正实践运用“教学做合一”理论,不断探索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主动探索,追求新知,勇于创造。
  【作者单位:昆山花桥小学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逐步养成各种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接受系统的卫生知识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而且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
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活动的基地,自我教育的课堂。所以,构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尤为重要。优秀的班集体是一个集体成员对集体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有着强大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个满足于学生想学习、能学习、会学习的班集体;是一个做事高效率、懂得真善美的班集体。  那班主任怎样来进行班级管理从而构建优秀的班集体呢?总结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努力做了以下几点实践尝试:  一、
课前预热是指教师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为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铺垫而设计的即兴式谈话。许多教师们在课前预热时用精湛的教学技艺吸引学生,构建一个个丰富的动态活动。笔者通过十几年的品德教学研究,觉得课前预热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  一、活动式预热,激发学生兴趣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前设计了猜谜语,奖玩偶的
“情境教学”之“情境”实质上是为幼儿提供优化的情境,优化的情境向幼儿展示丰富的生活情境、角色间的情感交融、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以及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和具体生动形象的整合场景,是促使幼儿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是一个有真有情有趣有美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是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镶嵌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大背景中,形成以“真”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趣”为手段,以“美”为整合,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
情境创设教学已在教育领域中有着良好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情境创设教学已在教学中应用广泛。但是在教学中情境创设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通过对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进一步提高情境创设教学的质量。  1 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遵循的原则  1.1 趣味性原则  教学中的情境应该选取学生身边有趣的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知识动力的事例或运用生动形象的动漫人物等充满童话色彩的
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用教材教”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教师的“教书匠”形象,教师不再扮演对教科书唯命是从的“忠实奴仆”。本文提出的“寓教于材”既是一种理论导向,更是一种行动方针。这就要求教师在源于教材授课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取之有道,用之有方。即在富于批判性与创造性使用的同时,更要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材。最终以优质教材为载体,彰显课堂教学生命力,更好的实现  教育教学目标。  一、寓教于材含义  本论文的教
背诵是通往真实交流的有效途径之一,是语言大量输入的重要形式,它还能较好改善和提高记忆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由于真实语言环境的缺乏,背诵及运用对形成英语语感、提高英语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背诵,没有背诵,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英语学习; 没有背诵,就无法把丰富的英语知识转化为技能; 没有背诵,就更谈不上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应用。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英语背诵很难得到家长的配合,很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游戏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环保教育时,我通过利用废旧物进行环境布置、收集废旧物用于游戏材料或用废旧物制作小手工,收到不错的效果。如要求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大小不一的各种饮料瓶,有些幼儿说:“老师,要饮料瓶来干什么?”我说:“做你们喜欢的汽车玩具呀”,“汽车”,“那老师就用饮料瓶来做汽车”,孩子们都用惊奇的眼神看着我。这时,我对孩子们说:“家里喝完的饮料瓶有什么用啊”,
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通过色、形、声、光,将教授过程直观形象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大量的感性材料能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提供有力的帮助,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
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就像牧羊人把他们的羊儿领到一个水草丰茂的地方。诗歌散文、故事评论、科技文摘、文学名著,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书刊,图书馆应有尽有,任学生自由选读,让学生与心爱的书籍结伴,在优美的篇章中体会读书之乐趣。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读者进行有关阅读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选择文献的范围,培养学生高尚的阅读情趣、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