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宁是我国千年古城,在西北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很重要。本文从西宁城市时间发展角度来探究西宁城市历史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西宁;城市;历史;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48-01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重要的承载空间和物质文明。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按照时间顺序西宁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西宁时代(约前121年~1840年)
公元前121年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标志着西宁城诞生。214年东汉设西海郡。222年曹魏筑西平郡城。十六国时期,鲜卑秃发部建立南凉,以西平为都城。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607年隋炀帝改鄯州为西平郡。618年唐朝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角厮哕的国都。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攻占西宁州。1386年明朝长兴候耿秉文修西宁卫。1645年清军入藏,置西宁府。
在这一时期西宁特点是(一)规模较小,以明朝西宁卫为例,耿秉文所修西宁卫城面积较小,城墙周长约4500米,高度厚度都约15米,月城高约12米。城呈方形,中轴对称,开东南西北四门。(二)功能单一,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之初本是战时临时据点,后成为固定的戍边重镇。直到明清时西宁最重要的城市功能依然是军事戍边拱卫关内。(三)位置近水要处,西宁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四山夹三河”之势,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鸡山—黄河谷地—黄河南诸山脉。西宁旁边就是北川、南川、湟水(含西川),西宁卫北是湟水河,北门口还有北门泉,湟水河是西宁的生命之水。(四)周边自古畜牧业发达,农业不断发展。此外手工业、商业在城市发展中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成为手工生产和商品贸易集中之地。西宁的铠甲武器、马牛羊和毛纺织业、奶制品等自古就名扬天下,此外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五)人口增长。《西宁府新志》讲从明洪武到万历,西宁的人口不断增加。而西宁的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赋税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所以城乡关系对立,中央地方关系冲突。明朝中后期屯田制崩溃后行政军队开支很多转嫁到民户和周边农民身上。(六)随着城市发展,西宁城市内部管理问题伴以民族、宗教、战争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近代西宁时代(1840年~1949年)
欧洲的城市化运动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而中国的近代城市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转型的。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留设西宁道。1927年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9年南京政府设青海省,以西宁为省会。西宁最早出现的机器工业是1930年马步芳的义源工厂,主要生产武器弹药、衣被马鞍等军需物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军事撤退的同时民族工业也大举内迁,1938年还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大批学者和技术人才都来到西北,马步芳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批新的工业。
这一时期的西宁(一)工业快速发展。西宁机器工业从无到有,很快成为青海工业的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使生产原料、劳动者、资金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集中,仅义源工厂工人就多达上千人。(二)城市化加速,人口增长,据1931年全省调查,西宁有人口163599人。这一方面见证了西宁的繁华,各种公共设施等也逐步普及,另一方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三)城乡差距拉大。城市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使得城乡出现严重冲突,周边农村变成了西宁粮食、资源、劳力和原料的供应者,并依附于西宁的消费。
三、现代西宁时代(1949年~至今)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新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从1949到“一五”期间西宁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革十年西宁的城市化进程在曲折中發展。改革开放至今西宁的城市化进程在与世界接轨中奋勇前行。
在这一时期西宁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一)在新中国成立后西宁的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协调快速发展。(二)在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下西宁城市曲折发展。大跃进的浮夸式发展造成了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而忽视农村和农业的畸形发展,城市基本建设规模过度膨胀,战线过长,人口与城市矛盾激化,西宁也经历了大起后的大落。(三)1978年后大落后又大起。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所需的元素源于农村,农村依附西宁。(四)中国城市化属于政府主导型,三线建设的助推下,青海发展了核工业、西宁钢厂等。而人口支边和西部大开发对西宁发展意义重大。(五)西宁成为青海经济活动中心和人口聚集地。西宁约占全省的GNP的一半。截至2013年西宁市城镇人口为153.74万人,常住人口为226.76万人,城镇化率为67.80%。(六)在城市空间发展上由于地域限制不断加强向十字形外围扩展,特别是生物园区、城南新区、开发区和海湖新区的开发建设,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农村地区并入城市;另外城市功能方面也不断加强,比如周边山上绿化工程、普宁之珠和几个广场的修建、轻轨的建设等。(七)城乡融合。由于西宁城市发展对农村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合并农村的原因,农村在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教育交通等方面都直追城市,二者差距趋小,一体化程度加强。海东各县启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规划设计使得西宁和周边城市之间发生实质性融合。而对居民层面而言,很多州县或农民都在西宁购买房屋,融入了城市。(八)一些缺陷之处,如三线建设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的浪费和不便,此外城乡差距问题、城市里的农民工问题、环境交通问题等都对西宁发展提出挑战。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应当是一种新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社会组织的和个人的,最后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西宁在历史的发展中始终都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城市,并且在新的时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资料: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3】夏阳.明代西宁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论略[J]. 社会科学, 1986
【4】贾伟.明代西宁卫户口考辨[J]. 青海社会科学, 2002
【5】杨应琚.西宁府新志[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关键词:西宁;城市;历史;
中图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48-01
城市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最重要的承载空间和物质文明。一个城市发展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国家或地区文明发展的程度。按照时间顺序西宁城市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古西宁时代(约前121年~1840年)
公元前121年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标志着西宁城诞生。214年东汉设西海郡。222年曹魏筑西平郡城。十六国时期,鲜卑秃发部建立南凉,以西平为都城。445年北魏灭鄯国,改西平郡为鄯善。607年隋炀帝改鄯州为西平郡。618年唐朝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角厮哕的国都。1104年北宋改鄯州为西宁州。1227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队攻占西宁州。1386年明朝长兴候耿秉文修西宁卫。1645年清军入藏,置西宁府。
在这一时期西宁特点是(一)规模较小,以明朝西宁卫为例,耿秉文所修西宁卫城面积较小,城墙周长约4500米,高度厚度都约15米,月城高约12米。城呈方形,中轴对称,开东南西北四门。(二)功能单一,西汉霍去病建西平亭之初本是战时临时据点,后成为固定的戍边重镇。直到明清时西宁最重要的城市功能依然是军事戍边拱卫关内。(三)位置近水要处,西宁地区西北高东南低,呈现“四山夹三河”之势,即冷龙岭—大通河—达坂山—湟水—拉鸡山—黄河谷地—黄河南诸山脉。西宁旁边就是北川、南川、湟水(含西川),西宁卫北是湟水河,北门口还有北门泉,湟水河是西宁的生命之水。(四)周边自古畜牧业发达,农业不断发展。此外手工业、商业在城市发展中专业化和集中化趋势不断加强,成为手工生产和商品贸易集中之地。西宁的铠甲武器、马牛羊和毛纺织业、奶制品等自古就名扬天下,此外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五)人口增长。《西宁府新志》讲从明洪武到万历,西宁的人口不断增加。而西宁的城市消费规模超过生产规模,城市的消费主要靠农村的地租和赋税以及中央政府的支持,所以城乡关系对立,中央地方关系冲突。明朝中后期屯田制崩溃后行政军队开支很多转嫁到民户和周边农民身上。(六)随着城市发展,西宁城市内部管理问题伴以民族、宗教、战争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二、近代西宁时代(1840年~1949年)
欧洲的城市化运动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而中国的近代城市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迫转型的。1913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留设西宁道。1927年设西宁行政区长官。1929年南京政府设青海省,以西宁为省会。西宁最早出现的机器工业是1930年马步芳的义源工厂,主要生产武器弹药、衣被马鞍等军需物资。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军事撤退的同时民族工业也大举内迁,1938年还拟定了《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大批学者和技术人才都来到西北,马步芳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批新的工业。
这一时期的西宁(一)工业快速发展。西宁机器工业从无到有,很快成为青海工业的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使生产原料、劳动者、资金等生产要素迅速向城市集中,仅义源工厂工人就多达上千人。(二)城市化加速,人口增长,据1931年全省调查,西宁有人口163599人。这一方面见证了西宁的繁华,各种公共设施等也逐步普及,另一方也出现了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三)城乡差距拉大。城市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使得城乡出现严重冲突,周边农村变成了西宁粮食、资源、劳力和原料的供应者,并依附于西宁的消费。
三、现代西宁时代(1949年~至今)
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新的城市化进程。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从1949到“一五”期间西宁的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文革十年西宁的城市化进程在曲折中發展。改革开放至今西宁的城市化进程在与世界接轨中奋勇前行。
在这一时期西宁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一)在新中国成立后西宁的经济和城市化水平协调快速发展。(二)在大跃进和文革的影响下西宁城市曲折发展。大跃进的浮夸式发展造成了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而忽视农村和农业的畸形发展,城市基本建设规模过度膨胀,战线过长,人口与城市矛盾激化,西宁也经历了大起后的大落。(三)1978年后大落后又大起。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和工业所需的元素源于农村,农村依附西宁。(四)中国城市化属于政府主导型,三线建设的助推下,青海发展了核工业、西宁钢厂等。而人口支边和西部大开发对西宁发展意义重大。(五)西宁成为青海经济活动中心和人口聚集地。西宁约占全省的GNP的一半。截至2013年西宁市城镇人口为153.74万人,常住人口为226.76万人,城镇化率为67.80%。(六)在城市空间发展上由于地域限制不断加强向十字形外围扩展,特别是生物园区、城南新区、开发区和海湖新区的开发建设,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农村地区并入城市;另外城市功能方面也不断加强,比如周边山上绿化工程、普宁之珠和几个广场的修建、轻轨的建设等。(七)城乡融合。由于西宁城市发展对农村的示范辐射作用和合并农村的原因,农村在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教育交通等方面都直追城市,二者差距趋小,一体化程度加强。海东各县启动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规划设计使得西宁和周边城市之间发生实质性融合。而对居民层面而言,很多州县或农民都在西宁购买房屋,融入了城市。(八)一些缺陷之处,如三线建设由于建设地点都太过偏僻,为后来的企业经营发展造成的浪费和不便,此外城乡差距问题、城市里的农民工问题、环境交通问题等都对西宁发展提出挑战。
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应当是一种新秩序,“这种秩序须能包括社会组织的和个人的,最后包括人类的全部功能和任务。”西宁在历史的发展中始终都是青海省乃至西北地区很重要的一个城市,并且在新的时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资料: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爱德华·格莱泽.城市的胜利[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
【3】夏阳.明代西宁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论略[J]. 社会科学, 1986
【4】贾伟.明代西宁卫户口考辨[J]. 青海社会科学, 2002
【5】杨应琚.西宁府新志[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