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交互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着手,以不同人群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为出发点,探究目前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社区公共空间的交互景观设计类型应从感官交互类、公共空间多元类、地域文脉情感类这三方面进行探索,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将景观的交互性质发挥出来。
关键词:交互景观设计;社区公共空间;人景互动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2020校级特色课程项目“景观规划设计”(TSKC202007)研究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即交互设计。同时在智能化城市的不断普及下,人们对交互体验的需求增强。这要求当下的景观设计师们需要加强对交互设计理念的认识,关注每一个使用者对空间的感受,并从地域特色、城市风格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来考虑,以人为本,从而创建可持续更新的、舒适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交互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的重点体现在“交互”两字上,是关注使用者的体验和参与感的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交叉类的学科,研究方向十分广泛,除了最先的产品设计外,还影响了计算机领域,并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二)交互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相似性
交互设计是依据分析人们心理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后得出的结论来进行的,景观设计也是基于了解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需求与方式进行的。另外,在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二者通过运用不同颜色、材质的材料和设计形式能与人的情感产生一定的共鸣。可见,交互设计和景观设计都要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发去考量,设计思想本质也都还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当下的景观设计应当使人主动去与景观呼应互动,不能只进行只许参观不许触摸的展示,而是要让人们通过五官感知来获取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人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创造性地参与,人们、景观与景观设计师之间也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新的美育科普和娱乐体验。
(三)交互景观设计的特点
1.侧重于体验性
体验性设计注重挖掘人们与景观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以此为人们设计出更好的体验方式,实现互动。人们对景观来说不是简单的参观者,而是以使用者的身份自然而然地本能地去体验参观过程的。当人处于公共空间并产生行为活动时,通过直接的看、听、触、嗅这一接触过程就会获取体验。体验性设计着重研究增强空间的趣味性与受众的体验感,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实现景观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及创造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特征,实现景观对人的感知情绪及体验的影响,从而达到人景互动的效果。
2.侧重于参与性
参与性设计的重点在于人們体验后能够参与其中,也可以是体验和参与并行,以此来实现互动,既提升了使用者的体验感,又能鼓励使用者参与创作,产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景观。在此情况下,人们不仅是使用者,还能参与创作、改造等行为,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每个使用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对所处环境的情感认知、文化历史感受等是不一样的,而参与交互景观设计来改变或者创作景观设计作品,能帮助其更新对景观所处周围环境的认识。这时使用者的整个体验过程变成了一种经历或经验,同时这种经验也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交互景观设计的多元化方向。另外,设计师根据受众的参与体验,并结合自身专业能力进行设计创作,能使交互景观更加具有趣味性与实用性。
二、不同人群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国内大部分社区在交互理念还未产生影响之前就已经成立,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交互景观较少,而且大多数都是后来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后,设置的一些关于健康的户外运动设施和游乐设施,大多数社区都仅止于此,远远不能够满足人群对互动的需求。按照年龄段的划分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社区存在一个共同状态,那就是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人群是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学龄段和中青年龄段人群大部分白天外出,晚上回家。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对社交的时间、地点的需要高于其他年龄段。此外,心理上,除了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外,老龄人群需要自己的社交圈,渴望归属感和邻里感。幼龄段人群在运动的同时也想与朋友们交流玩耍。陪伴孩子的家长们也希望在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场所。其他人群也想归家后有个休闲运动、安静聊天的社交环境。
三、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不足
(一)社交需求满足方面的不足
现今我国人口流动大,有些社区居民缺乏公共空间的公共意识,社区设施类型较少且老化严重,缺少管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放置也不合理,另外活动集中地主要是空地或者健身器材放置区域。老龄段人群有丰富的活动,从带孩子到闲暇时的广场舞、运动、聊天等,涉及各类场地。而幼龄段人群活动区更多是满足政策要求的形式,一片空地上装点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且较为模式化,使活动形式单一,没有按照幼龄段人群的发展特征来考虑,所以儿童场地往往不能满足多阶段成长需求。
(二)情感需求满足方面的不足
从社区的整体景观设计当中,很难看到社区所在地方的地域文化的呈现,这与建设时要求统一的风格有关。一是缺少对地域文化的挖掘。老旧社区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情感,但是社区公共空间中却难以看到当地文化的体现,所有设施和景观建设仅仅从实用功能出发,没有情感的融入。而新社区一般有一个主体的景观设计风格,但很少从地域情感出发。二是景观设计对人性化理念运用把控不足。比如对社区的无障碍设施设计缺少关注,对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缺少景观设计上的思考。
四、社区公共空间交互景观设计类型
社区公共空间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其中的交互景观设计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共享,增加了空间使用率,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一)感官交互类
交互景观设计要考虑到景观的设计主题,其运用的元素也要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让它们产生联动,这也是人们获得感知体验的必要方式。视觉是人们感知物体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景观设计中通过材料、颜色、形态和光线的变化,在视觉上刺激人们,能使其与景观产生互动行为。同时景观设计中要增加听觉互动促发情感,传递设计的特性和理念。嗅觉和听觉一样是看不到的直观感受,直接使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情变化和情感波动。人与交互景观互动直接作用于触觉感受,它也是人对环境产生感觉和知觉的另一种直观感受。人在触摸景观不同的材料肌理时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另外,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在设计需要参与动手的环节时,要考虑到使用人群多是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所以设计的动作不能太复杂,步骤不能太多,要简单直接。触觉体验环节必然可以激发人群的思维和情绪。设计中味觉互动的运用也能成为引起共鸣的重要环节。此外,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基调要保持一致,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尽量运用各类景观元素使产生变化,从而在感官交互方面充分唤起人们的积极性,这样景观就由之前的观赏型转换成和人们的感受达成一致的交互型。 (二)公共空间多元类
人们参与娱乐活动所获得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且人们情感的体验程度比较高。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人群是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他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最高,因此社区公共空间交互景观设计要考虑到二者特征,设计带有娱乐、教育性质的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的体验环节,和适合老年团体的社交休闲类体验活动。也就是说,在社区公共空间中,要打造多元化场地,设计带有教育、娱乐性质和休闲体验的交互性景观,让使用者在参与的同时获取丰富的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例如,全球首家AI公园北京海淀公园中大草坪周边的智能跑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运动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了跑道的互动体验效果,所有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来挑战,而且跑道的灯光还可以跟着体验者进行色彩的变化。位于公園北侧的雨水花园,通过手势感应装置启动喷泉等互动装置,展示了公园雨水回收、循环、再利用的过程,是公园内的海绵城市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互动喷泉能通过感应人手的动态变化来调节喷水高度。另外,健身娱乐场地里面配备AR技术的互动屏幕可供老年人打太极、跳舞、社交,也可提供给孩子他们喜欢的健身游戏。
(三)地域文脉情感类
首先挖掘社区所处位置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等,然后在景观设计上,以地域文脉为主、整体环境意象为辅,采用隐喻设计手法,与居住人群产生无形之中的情感交互。老年人是经常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人群,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喜好都与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前的工作环境相关,而情感类的交互设计关键就在于发掘他们的情感关注点。青中年也与老年人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只有幼龄段的成长需要由他人来带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要结合所处地方的地域文脉,打造多元化的交互景观,体现地域文脉在时空中的延续性,让人们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可以以物忆情,通过交互回忆往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同时营造氛围,拉近人群和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距离,帮助人们理解、感受景观存在的意义,从而强化情感交流的深度。
当下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设计考量应从社区公共空间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并使交互设计理念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关注每一个使用者对于景观的感受,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马蓬伟,张晓燕.交互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8(13):156-157.
[2]温全平,詹颖.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J].设计,2018(3):70-72.
[3]牟小萌.由观赏性景观向互动性景观的转型[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4.
[4]姚璐,王尉.交互设计理念在景观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19(5):52-54.
作者单位: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
关键词:交互景观设计;社区公共空间;人景互动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2020校级特色课程项目“景观规划设计”(TSKC202007)研究成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法,即交互设计。同时在智能化城市的不断普及下,人们对交互体验的需求增强。这要求当下的景观设计师们需要加强对交互设计理念的认识,关注每一个使用者对空间的感受,并从地域特色、城市风格以及人们的实际需求来考虑,以人为本,从而创建可持续更新的、舒适的社区公共空间。
一、交互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的重点体现在“交互”两字上,是关注使用者的体验和参与感的学科。同时它也是一门综合交叉类的学科,研究方向十分广泛,除了最先的产品设计外,还影响了计算机领域,并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领域发挥作用。
(二)交互设计和景观设计的相似性
交互设计是依据分析人们心理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方式后得出的结论来进行的,景观设计也是基于了解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的需求与方式进行的。另外,在一定范围的空间里,二者通过运用不同颜色、材质的材料和设计形式能与人的情感产生一定的共鸣。可见,交互设计和景观设计都要从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出发去考量,设计思想本质也都还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当下的景观设计应当使人主动去与景观呼应互动,不能只进行只许参观不许触摸的展示,而是要让人们通过五官感知来获取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人们能够主动地思考和创造性地参与,人们、景观与景观设计师之间也能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使人们从中得到一种新的美育科普和娱乐体验。
(三)交互景观设计的特点
1.侧重于体验性
体验性设计注重挖掘人们与景观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以此为人们设计出更好的体验方式,实现互动。人们对景观来说不是简单的参观者,而是以使用者的身份自然而然地本能地去体验参观过程的。当人处于公共空间并产生行为活动时,通过直接的看、听、触、嗅这一接触过程就会获取体验。体验性设计着重研究增强空间的趣味性与受众的体验感,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除了实现景观对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及创造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符合使用者的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特征,实现景观对人的感知情绪及体验的影响,从而达到人景互动的效果。
2.侧重于参与性
参与性设计的重点在于人們体验后能够参与其中,也可以是体验和参与并行,以此来实现互动,既提升了使用者的体验感,又能鼓励使用者参与创作,产生满足使用者需求的景观。在此情况下,人们不仅是使用者,还能参与创作、改造等行为,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每个使用者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对所处环境的情感认知、文化历史感受等是不一样的,而参与交互景观设计来改变或者创作景观设计作品,能帮助其更新对景观所处周围环境的认识。这时使用者的整个体验过程变成了一种经历或经验,同时这种经验也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交互景观设计的多元化方向。另外,设计师根据受众的参与体验,并结合自身专业能力进行设计创作,能使交互景观更加具有趣味性与实用性。
二、不同人群对社区公共空间的需求
国内大部分社区在交互理念还未产生影响之前就已经成立,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交互景观较少,而且大多数都是后来国家提倡全民健身后,设置的一些关于健康的户外运动设施和游乐设施,大多数社区都仅止于此,远远不能够满足人群对互动的需求。按照年龄段的划分来看,目前国内大多数社区存在一个共同状态,那就是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人群是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学龄段和中青年龄段人群大部分白天外出,晚上回家。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对社交的时间、地点的需要高于其他年龄段。此外,心理上,除了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外,老龄人群需要自己的社交圈,渴望归属感和邻里感。幼龄段人群在运动的同时也想与朋友们交流玩耍。陪伴孩子的家长们也希望在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场所。其他人群也想归家后有个休闲运动、安静聊天的社交环境。
三、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不足
(一)社交需求满足方面的不足
现今我国人口流动大,有些社区居民缺乏公共空间的公共意识,社区设施类型较少且老化严重,缺少管理,社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放置也不合理,另外活动集中地主要是空地或者健身器材放置区域。老龄段人群有丰富的活动,从带孩子到闲暇时的广场舞、运动、聊天等,涉及各类场地。而幼龄段人群活动区更多是满足政策要求的形式,一片空地上装点一些儿童游乐设施,且较为模式化,使活动形式单一,没有按照幼龄段人群的发展特征来考虑,所以儿童场地往往不能满足多阶段成长需求。
(二)情感需求满足方面的不足
从社区的整体景观设计当中,很难看到社区所在地方的地域文化的呈现,这与建设时要求统一的风格有关。一是缺少对地域文化的挖掘。老旧社区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地域情感,但是社区公共空间中却难以看到当地文化的体现,所有设施和景观建设仅仅从实用功能出发,没有情感的融入。而新社区一般有一个主体的景观设计风格,但很少从地域情感出发。二是景观设计对人性化理念运用把控不足。比如对社区的无障碍设施设计缺少关注,对社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舒适性缺少景观设计上的思考。
四、社区公共空间交互景观设计类型
社区公共空间是人们重要的社交场所,其中的交互景观设计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共享,增加了空间使用率,使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都能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一)感官交互类
交互景观设计要考虑到景观的设计主题,其运用的元素也要能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让它们产生联动,这也是人们获得感知体验的必要方式。视觉是人们感知物体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景观设计中通过材料、颜色、形态和光线的变化,在视觉上刺激人们,能使其与景观产生互动行为。同时景观设计中要增加听觉互动促发情感,传递设计的特性和理念。嗅觉和听觉一样是看不到的直观感受,直接使人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情变化和情感波动。人与交互景观互动直接作用于触觉感受,它也是人对环境产生感觉和知觉的另一种直观感受。人在触摸景观不同的材料肌理时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另外,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在设计需要参与动手的环节时,要考虑到使用人群多是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所以设计的动作不能太复杂,步骤不能太多,要简单直接。触觉体验环节必然可以激发人群的思维和情绪。设计中味觉互动的运用也能成为引起共鸣的重要环节。此外,社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基调要保持一致,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尽量运用各类景观元素使产生变化,从而在感官交互方面充分唤起人们的积极性,这样景观就由之前的观赏型转换成和人们的感受达成一致的交互型。 (二)公共空间多元类
人们参与娱乐活动所获得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而且人们情感的体验程度比较高。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时间最长的人群是幼龄段和老龄段人群,他们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最高,因此社区公共空间交互景观设计要考虑到二者特征,设计带有娱乐、教育性质的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的体验环节,和适合老年团体的社交休闲类体验活动。也就是说,在社区公共空间中,要打造多元化场地,设计带有教育、娱乐性质和休闲体验的交互性景观,让使用者在参与的同时获取丰富的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例如,全球首家AI公园北京海淀公园中大草坪周边的智能跑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运动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了跑道的互动体验效果,所有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速度来挑战,而且跑道的灯光还可以跟着体验者进行色彩的变化。位于公園北侧的雨水花园,通过手势感应装置启动喷泉等互动装置,展示了公园雨水回收、循环、再利用的过程,是公园内的海绵城市科普教育基地。同时互动喷泉能通过感应人手的动态变化来调节喷水高度。另外,健身娱乐场地里面配备AR技术的互动屏幕可供老年人打太极、跳舞、社交,也可提供给孩子他们喜欢的健身游戏。
(三)地域文脉情感类
首先挖掘社区所处位置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等,然后在景观设计上,以地域文脉为主、整体环境意象为辅,采用隐喻设计手法,与居住人群产生无形之中的情感交互。老年人是经常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人群,他们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喜好都与生活的这片土地、以前的工作环境相关,而情感类的交互设计关键就在于发掘他们的情感关注点。青中年也与老年人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只有幼龄段的成长需要由他人来带领。考虑到不同人群的情感需求,要结合所处地方的地域文脉,打造多元化的交互景观,体现地域文脉在时空中的延续性,让人们在参与活动的时候,可以以物忆情,通过交互回忆往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同时营造氛围,拉近人群和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距离,帮助人们理解、感受景观存在的意义,从而强化情感交流的深度。
当下的景观设计师更多的设计考量应从社区公共空间不同人群的需求出发,并使交互设计理念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时关注每一个使用者对于景观的感受,满足人们对生活空间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马蓬伟,张晓燕.交互设计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8(13):156-157.
[2]温全平,詹颖.交互性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初探[J].设计,2018(3):70-72.
[3]牟小萌.由观赏性景观向互动性景观的转型[D].沈阳:鲁迅美术学院,2014.
[4]姚璐,王尉.交互设计理念在景观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建材,2019(5):52-54.
作者单位:
重庆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