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提问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式,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沟通、理解和创新”的过程,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互动及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实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要解决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因此,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是一种有效方法手段。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发现新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问题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将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一、课前的预设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备课时,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及需求,综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境。其次,上课时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便设计出具有主导作用的启发性问题,增强问题的导向性、启发性,使课堂教学卓有成效;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知识的价值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意向,确定学生思考的主体方向和基本途径。
二、课中的实施
(一)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铺垫引路,培养问题意识。
1.围绕课题问问题,理清课文脉络。
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重视让学生质疑问难,一般从围绕课题问问题入手。在反复的训练后,学生一般能抓住事情的几要素来提问。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炼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这三个问题正好能引领学生抓住小壁虎借尾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的思路就非常明确。在一年级,这样的问题情境已经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引领作用。
2.围绕课题问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到了三、四年级,围绕课题问问题——这样的质疑环节已经是低层次的。如何提高这一“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呢?记得《画杨桃》一课,学生围绕课题提了以下几个问题:谁画杨桃?什么时候在哪里画杨桃?为什么画杨桃?画杨桃画得怎么样?我顺势利导:“你能根据这几个问题简单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几位学生马上举手,精炼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二)从预习入手,使用“质疑三部曲”,授之以渔,培养质疑习惯。
当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渐入佳境的时候,我开始着手“质疑三部曲”的预习模式的确立。一到三年级,我就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都必须按“质疑三部曲”来做,即先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可以归纳课文大概意思的一两个问题,然后初读课文,围绕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提出不懂的词语,最后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评选星级问题”,“你提问,我帮你解答”等活动的实践,“质疑三部曲”的预习模式逐步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这种预习模式中掌握了质疑的三大方法:1.围绕课题提问;2.围绕重点词句提问;3.围绕课文含义深刻的内容提问。
(三)从典型课例入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实施提问策略,提高质疑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揭示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我教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探究的学习情绪,我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到底地追问题罢了。”假如你们就是参观实验室的小观众,亲临科学实验室现场,针对“科学家为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所做的三次试验”,你们有问题要问我们的“科学家”吗?同学们纷纷发问:“科学家,你们为什么要在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你们为什么会想到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你们为什么又把蝙蝠的嘴封住?”扮演“科学家”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回答非常得体:“因为要研究在漆黑的晚上蝙蝠飞行的秘密,我们也要把实验室封得严严实实的,一片漆黑。所以只有在绳子上系着铃铛,才能判断蝙蝠的飞行是否顺畅。”“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发现一些动物探路一般与它的五官有联系,第一次试验发现蝙蝠的眼睛没有关系,所以就塞上它的耳朵,封住它的嘴巴试试……”
三、课后的拓展
课后延伸践行的方式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语文课的适当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学习文本后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对于较难或者很有价值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接近尾声时有一位调皮的同学竟然说了句:“白骨精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开始了讨论,起先是窃窃私语,然后就是据理辩论。在老师的干预和引导下,学生统一了思想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了人格。
学生对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记得最牢的。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
一、课前的预设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在备课时,整体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析新知识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及需求,综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创设教学情境。其次,上课时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在教学的引入阶段要格外注意,而且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形成几个高潮。通过精心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注意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便设计出具有主导作用的启发性问题,增强问题的导向性、启发性,使课堂教学卓有成效;做到密切联系实际,增强知识的价值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激发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产生探究的强烈意向,确定学生思考的主体方向和基本途径。
二、课中的实施
(一)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铺垫引路,培养问题意识。
1.围绕课题问问题,理清课文脉络。
从一年级起,我就开始重视让学生质疑问难,一般从围绕课题问问题入手。在反复的训练后,学生一般能抓住事情的几要素来提问。例如《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炼出“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小壁虎借到尾巴没有?”这三个问题正好能引领学生抓住小壁虎借尾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的思路就非常明确。在一年级,这样的问题情境已经起到了非常有效的引领作用。
2.围绕课题问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到了三、四年级,围绕课题问问题——这样的质疑环节已经是低层次的。如何提高这一“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呢?记得《画杨桃》一课,学生围绕课题提了以下几个问题:谁画杨桃?什么时候在哪里画杨桃?为什么画杨桃?画杨桃画得怎么样?我顺势利导:“你能根据这几个问题简单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几位学生马上举手,精炼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像这样的课例还有很多,如《卧薪尝胆》、《三顾茅庐》等。
(二)从预习入手,使用“质疑三部曲”,授之以渔,培养质疑习惯。
当学生围绕课题提问渐入佳境的时候,我开始着手“质疑三部曲”的预习模式的确立。一到三年级,我就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时,都必须按“质疑三部曲”来做,即先读课题,围绕课题提出可以归纳课文大概意思的一两个问题,然后初读课文,围绕生字词,联系上下文提出不懂的词语,最后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评选星级问题”,“你提问,我帮你解答”等活动的实践,“质疑三部曲”的预习模式逐步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从这种预习模式中掌握了质疑的三大方法:1.围绕课题提问;2.围绕重点词句提问;3.围绕课文含义深刻的内容提问。
(三)从典型课例入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实施提问策略,提高质疑能力。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揭示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我教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敢于提问、积极探究的学习情绪,我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同学们,老师记得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到底地追问题罢了。”假如你们就是参观实验室的小观众,亲临科学实验室现场,针对“科学家为探究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所做的三次试验”,你们有问题要问我们的“科学家”吗?同学们纷纷发问:“科学家,你们为什么要在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你们为什么会想到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你们为什么又把蝙蝠的嘴封住?”扮演“科学家”的同学也不甘示弱,回答非常得体:“因为要研究在漆黑的晚上蝙蝠飞行的秘密,我们也要把实验室封得严严实实的,一片漆黑。所以只有在绳子上系着铃铛,才能判断蝙蝠的飞行是否顺畅。”“因为我们之前已经发现一些动物探路一般与它的五官有联系,第一次试验发现蝙蝠的眼睛没有关系,所以就塞上它的耳朵,封住它的嘴巴试试……”
三、课后的拓展
课后延伸践行的方式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语文课的适当拓展可帮助学生解读文本,可扩充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学生是不同的个体,对同一文本的理解不同,学习文本后很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对于较难或者很有价值的质疑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比如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在接近尾声时有一位调皮的同学竟然说了句:“白骨精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还不忘记把老母亲接来。”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开始了讨论,起先是窃窃私语,然后就是据理辩论。在老师的干预和引导下,学生统一了思想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健全了人格。
学生对自己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记得最牢的。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可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逐步趋向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