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也是一种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它所表现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并具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情感。但由于音乐自身表现手段的局限,体验音乐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往往需要借助想象与联想的参与。创作时,音乐家在音符之间倾注了自身的想象与联想;欣赏时,欣赏者则是借助想象与联想或还原或丰富或重新诠释音乐的艺术形象。只有发挥欣赏者自身的想象与联想能力,才能真正领会音乐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音乐欣赏;想象;联想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9-03
一、音乐欣赏中想象与联想的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改造和组合,创造新表象的心理过程。音乐想象是艺术想象的一种,但是,音乐想象的分析和综合并不是停留在表象材料之中,而是有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音乐家首先创造出听觉表象,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在头脑中先还原出原作的艺术形象,即听觉表象,然后再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作进一步的想象。
音乐的想象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们重新组合,使曾有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表象的心理过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差异性的特点。聆听同一首作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艺术修养及爱好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虽然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理性认识不同,对作品的感受不同,想象和命名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音乐基本情绪的把握却是相同的。这说明音乐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想象的特点,这就是音乐想象的自由性、情感性和差异性。
联想则是指人脑由某一事物表象的激发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人脑在其意识和无意识中贮存了大量的取自现实的表象。由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音乐感知过程中,由于某一事物表象的诱发,必然引起对与之相关事物的回忆与再现。因此把由描绘性的音乐所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称作联想。
音乐欣赏中,激发联想的事物表象是音乐的旋律,乐曲种类与表现手法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引发联想内容的差异。第一,音乐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音响的艺术模拟,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和意境的联想。与建筑、绘画艺术相比,虽然音乐在塑造具体形象上有难度,但是,有一些作曲家却能运用象征类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第二,音乐以文学、戏剧中的题材内容为呈现的主题,欣赏者可以通过情节性的标题进入联想。我们在欣赏这部分作品时,如果预先了解了文学、戏剧或民间传说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聆听音乐作品,边听边想象,就可以充分领略音乐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场景、冲突、矛盾,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第三,根据声音与其他感觉(主要是视觉)的类比关系,运用“通感”所引起的联想。圣·桑斯《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主题曲在深沉的低音区奏出,且用粗笨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很容易激起听众对庞大笨重的大象形象的视觉联想。
概而言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与联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想象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的一种构筑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联想则主要是从已被感知的音乐形象中回忆起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事物。两者共同建起了音乐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两者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想象是由抽象的乐曲到具体的音乐形象,音乐联想则是在已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两种心理过程所借助的基础平台存在差异。
二、音乐欣赏中想象与联想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音乐欣赏中,音乐音响刺激欣赏者产生类似或相关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这种想象与联想使得音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感触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虽然很多同学没有看到过黄河,但仍然能通过音乐联想感受到黄河在怒吼、在咆哮,通过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也能联想到人们在哭泣、呜咽。在音乐的审美欣赏活动中,想象与联想为欣赏者插上了轻盈的翅膀,使欣赏者能轻松、自由地翱翔在广袤的音乐之域。
另一方面,想象与联想有助于把音乐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会让我们在欣赏音乐中找到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知,引起内心的共鸣,使自身的情感得以升华,放出独特的光彩,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积极正面的感悟,使得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沟通音乐与现实生活的无形桥梁。例如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这种恰如其分的联想拉近了音乐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使音乐不再抽象和遥不可及,变得更加具体,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由此可见,想象与联想对音乐欣赏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音乐欣赏活动不仅仅是简单被动的听辨过程,而更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只有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终极目标。
三、音乐欣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提高音乐欣赏中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对于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深刻准确地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好的教育者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给他们。教师在培养学生展开音乐想象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音乐音响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面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欣赏者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想象。对音乐的想象与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与乐曲无关的主观幻想。音乐中的想象与联想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身准确而深刻的感受与理解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专注地倾听音乐,学生忽略音乐音响运动的诸多特征进行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应受到教师干预,否则不利于学生对音响的听觉感知辨别能力、对音乐特征的捕捉能力以及对音乐稳定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妨碍其音乐想象力的真正发展。例如,能从《彼得与狼》的“彼得主题”中捕捉到其中降E到B的增五度进行所导致的紧张感的学生,对彼得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快乐、明朗了,还会有危险、淘气、不听话的感受;能从《卡门序曲》结尾捕捉到不祥音调的学生,会对这一故事的悲剧性产生更强的预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并尽可能完整地捕捉音乐音响的诸多特征,让听觉感受在联觉规律作用下自然地引起对表现对象的联想与想象。
(二)以“理解向导”为指引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理解向导”是指在确定音乐表现对象中起定向作用的标题、文字说明及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时代特征、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等。如果有“理解向导”的指引,音乐的表现对象就会更加确定。了解作家生平、时代特征、创作背景等非音乐的知识,能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联想与想象提供精神背景,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更具体生动,也更丰富、更多层次,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理解感悟也会更深刻。提供“理解向导”的指引,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更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立见解也会更有价值。
(三)以遵循学生认知度为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音乐想象与联想能力是音乐鉴赏能力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在不同学段,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类型的欣赏材料,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步步地建构他们的鉴赏能力。这个循序渐进的梯度是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是不能被盲目打破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理解每一阶段、每一单元、每一个欣赏材料承载的教学任务,抓住重点,科学施教。例如在欣赏乐曲《空山鸟语》时,教师不要单一地让学生凭空想象为乐曲起名字,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想象以及对二胡表现力(特别是造型及抒情能力)的审美感受。因此,培养音乐想象与联想能力应符合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要了解各种能力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将对“培养学生音乐想象与联想能力”,“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产生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音乐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音乐鉴赏中想象与联想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更能使鉴赏者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音乐视野,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韵佳.音乐想象不能天马行空[J].大舞台,2011(9).
[2]白朝晖.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艺术教育,2006(12).
[3]孔繁昕.音乐欣赏的金钥匙——联想与想象[J].大众文艺,2010(1).
[关键词]音乐欣赏;想象;联想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5-0079-03
一、音乐欣赏中想象与联想的含义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改造和组合,创造新表象的心理过程。音乐想象是艺术想象的一种,但是,音乐想象的分析和综合并不是停留在表象材料之中,而是有一个转换和创造的过程。音乐家首先创造出听觉表象,欣赏者在欣赏音乐时,在头脑中先还原出原作的艺术形象,即听觉表象,然后再以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去丰富和补充原作的艺术形象,对这些听觉表象进行分析和综合,作进一步的想象。
音乐的想象是在已有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人们重新组合,使曾有的表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表象的心理过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差异性的特点。聆听同一首作品,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思想感情、个性特征、艺术修养及爱好不同,所产生的联想与想象也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聆听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虽然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理性认识不同,对作品的感受不同,想象和命名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对音乐基本情绪的把握却是相同的。这说明音乐的想象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想象的特点,这就是音乐想象的自由性、情感性和差异性。
联想则是指人脑由某一事物表象的激发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人脑在其意识和无意识中贮存了大量的取自现实的表象。由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音乐感知过程中,由于某一事物表象的诱发,必然引起对与之相关事物的回忆与再现。因此把由描绘性的音乐所引起的对相关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称作联想。
音乐欣赏中,激发联想的事物表象是音乐的旋律,乐曲种类与表现手法的不同也就决定了引发联想内容的差异。第一,音乐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音响的艺术模拟,引起人们对生活情景和意境的联想。与建筑、绘画艺术相比,虽然音乐在塑造具体形象上有难度,但是,有一些作曲家却能运用象征类比的手法,成功地塑造出生动、具体的音乐形象。第二,音乐以文学、戏剧中的题材内容为呈现的主题,欣赏者可以通过情节性的标题进入联想。我们在欣赏这部分作品时,如果预先了解了文学、戏剧或民间传说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去聆听音乐作品,边听边想象,就可以充分领略音乐作品中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场景、冲突、矛盾,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第三,根据声音与其他感觉(主要是视觉)的类比关系,运用“通感”所引起的联想。圣·桑斯《动物狂欢节》中的《大象》主题曲在深沉的低音区奏出,且用粗笨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演奏,很容易激起听众对庞大笨重的大象形象的视觉联想。
概而言之,音乐欣赏中的想象与联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想象是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所引起的一种构筑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联想则主要是从已被感知的音乐形象中回忆起与之有关联的其他事物。两者共同建起了音乐与欣赏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对音乐的接受和理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两者的区别还是存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想象是由抽象的乐曲到具体的音乐形象,音乐联想则是在已有音乐形象的基础上加以延伸,两种心理过程所借助的基础平台存在差异。
二、音乐欣赏中想象与联想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在音乐欣赏中,音乐音响刺激欣赏者产生类似或相关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这种想象与联想使得音乐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听觉感触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欣赏者对音乐内容的理解。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虽然很多同学没有看到过黄河,但仍然能通过音乐联想感受到黄河在怒吼、在咆哮,通过音乐力度、速度的变化,也能联想到人们在哭泣、呜咽。在音乐的审美欣赏活动中,想象与联想为欣赏者插上了轻盈的翅膀,使欣赏者能轻松、自由地翱翔在广袤的音乐之域。
另一方面,想象与联想有助于把音乐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连接起来。充分的联想和想象,会让我们在欣赏音乐中找到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认知,引起内心的共鸣,使自身的情感得以升华,放出独特的光彩,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积极正面的感悟,使得音乐的社会功能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沟通音乐与现实生活的无形桥梁。例如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这种恰如其分的联想拉近了音乐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使音乐不再抽象和遥不可及,变得更加具体,更易于被人们所接受。
由此可见,想象与联想对音乐欣赏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音乐欣赏活动不仅仅是简单被动的听辨过程,而更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只有全身心的深刻而持久的审美体验、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维的共同参与,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终极目标。
三、音乐欣赏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提高音乐欣赏中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对于学生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深刻准确地理解音乐内涵、提高音乐鉴赏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好的教育者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中进行积极的想象与联想,并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强加给他们。教师在培养学生展开音乐想象时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以音乐音响为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面对同一首乐曲,不同的欣赏者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与想象。对音乐的想象与联想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与乐曲无关的主观幻想。音乐中的想象与联想必须建立在对音乐本身准确而深刻的感受与理解基础之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专注地倾听音乐,学生忽略音乐音响运动的诸多特征进行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应受到教师干预,否则不利于学生对音响的听觉感知辨别能力、对音乐特征的捕捉能力以及对音乐稳定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等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妨碍其音乐想象力的真正发展。例如,能从《彼得与狼》的“彼得主题”中捕捉到其中降E到B的增五度进行所导致的紧张感的学生,对彼得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快乐、明朗了,还会有危险、淘气、不听话的感受;能从《卡门序曲》结尾捕捉到不祥音调的学生,会对这一故事的悲剧性产生更强的预感。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倾听音乐,并尽可能完整地捕捉音乐音响的诸多特征,让听觉感受在联觉规律作用下自然地引起对表现对象的联想与想象。
(二)以“理解向导”为指引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理解向导”是指在确定音乐表现对象中起定向作用的标题、文字说明及与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时代特征、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等。如果有“理解向导”的指引,音乐的表现对象就会更加确定。了解作家生平、时代特征、创作背景等非音乐的知识,能让学生拥有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联想与想象提供精神背景,使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更具体生动,也更丰富、更多层次,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的理解感悟也会更深刻。提供“理解向导”的指引,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为学生的想象提供更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独立见解也会更有价值。
(三)以遵循学生认知度为原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音乐想象与联想能力是音乐鉴赏能力结构的一部分。我们在不同学段,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类型的欣赏材料,有计划、有步骤、有侧重点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步步地建构他们的鉴赏能力。这个循序渐进的梯度是符合学生的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的,因此是不能被盲目打破的。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理解每一阶段、每一单元、每一个欣赏材料承载的教学任务,抓住重点,科学施教。例如在欣赏乐曲《空山鸟语》时,教师不要单一地让学生凭空想象为乐曲起名字,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对音乐意境的想象以及对二胡表现力(特别是造型及抒情能力)的审美感受。因此,培养音乐想象与联想能力应符合音乐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师要了解各种能力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脉络,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这将对“培养学生音乐想象与联想能力”,“鼓励学生对音乐的独立感受与见解”产生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想象与联想在音乐欣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音乐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音乐鉴赏中想象与联想的参与,不仅可以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更能使鉴赏者随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塑造出更多更完美的音乐形象,开阔音乐视野,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张韵佳.音乐想象不能天马行空[J].大舞台,2011(9).
[2]白朝晖.大学生在音乐欣赏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J].艺术教育,2006(12).
[3]孔繁昕.音乐欣赏的金钥匙——联想与想象[J].大众文艺,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