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通,最常见的形式,它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对于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标还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小学阶段的阅读量要达到150万字,要想圆满完成这项任务光靠课堂阅读教学是不行的。所以,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份内之责。我在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作法。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其次,我采用了借听故事的方法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雷锋的故事》《居里夫人传》《少年英雄赖宁》等书籍。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也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会读书。
1、读与思相结合
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想,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断地在重点词、句、段上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意思。只有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读书效果。
2、读与写结合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给读过的故事续写结尾。把自己课外所读的一首古诗改写成其它形式的文章,给自己所读的课外读物中的主人公写一封信,谈自己对他(她)的印象,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模仿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自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摘录书中的好词佳句等等……不知不觉,学生在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但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3、读与使与工具书相结合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孩子们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知道的典故等等,怎样扫除这些读书中遇到的“绊脚石”呢?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请工具书来帮忙了,在阅读中注意使用工具书不但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1、展评课外阅读记载本
从二年级开始,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课外阅读记载本,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字数、主要内容、好词佳句摘抄、读完时间、家长签名、教师签名及读后感悟等。看谁记得好,记得多就给予表扬、奖励。
2、交流心得
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和课余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外书,并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佳作欣赏
利用早读课每天都由一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向同学们推荐一篇名家名篇并读给大家听。篇幅短的诗词就读全文,篇幅较长的就读其中的片断,引导其他同学去背诵古诗词,背诵名家名篇及精彩片断,在多读中积累语言。
4、开故事会
定期举办课外读物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事会,可先分小组开,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现的机会,然后评出优秀故事员到班上参加比赛。
5、知识竞赛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可以采用抢答形式。如:猜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或是说出一个作家的名字让同学说出他的主要作品。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讲成语典故。背诵名句格言比赛。也可以搞手抄小报比赛,查阅资料比赛。写读后感比赛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使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加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掌握、发展、运用书面语言,就会积累丰富的语汇,就会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习作时便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习作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在不断地阅读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还是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一、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学生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了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其次,我采用了借听故事的方法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对于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激发起来了,就应适时地向学生们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首先,要推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读物。如:歌颂人类勤奋、善良、坚毅、进取、崇高人格方面的读物。根据小学生的文化基础、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老师们可以向他们推荐《雷锋的故事》《居里夫人传》《少年英雄赖宁》等书籍。其次,课外阅读应该配合课堂教学。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如我们课前课后布置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培养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扩大了阅读量。也使课内外阅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三、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会读书。
1、读与思相结合
开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食而无化”是无益的,只有边读边想,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不断地在重点词、句、段上圈点批注,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意思。只有读思结合才能收到好的读书效果。
2、读与写结合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广泛而丰富的语言和写作范例,从读到写,由仿到创,是指导学生写作的有效途径。如让学生给读过的故事续写结尾。把自己课外所读的一首古诗改写成其它形式的文章,给自己所读的课外读物中的主人公写一封信,谈自己对他(她)的印象,说出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模仿自己读过的童话故事自编一个童话故事讲给别人听,摘录书中的好词佳句等等……不知不觉,学生在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不但积累了许多写作素材,而且提高了写作水平。
3、读与使与工具书相结合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必定是有限的,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孩子们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知道的典故等等,怎样扫除这些读书中遇到的“绊脚石”呢?这时候老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请工具书来帮忙了,在阅读中注意使用工具书不但可以扫除阅读障碍,培养自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开展阅读交流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平台。
1、展评课外阅读记载本
从二年级开始,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课外阅读记载本,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字数、主要内容、好词佳句摘抄、读完时间、家长签名、教师签名及读后感悟等。看谁记得好,记得多就给予表扬、奖励。
2、交流心得
利用每周一节阅读课和课余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课外书,并定期交流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佳作欣赏
利用早读课每天都由一位同学用5分钟时间向同学们推荐一篇名家名篇并读给大家听。篇幅短的诗词就读全文,篇幅较长的就读其中的片断,引导其他同学去背诵古诗词,背诵名家名篇及精彩片断,在多读中积累语言。
4、开故事会
定期举办课外读物故事会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故事会,可先分小组开,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表现的机会,然后评出优秀故事员到班上参加比赛。
5、知识竞赛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可以采用抢答形式。如:猜一部文学作品的作者或是说出一个作家的名字让同学说出他的主要作品。进行成语接龙比赛、讲成语典故。背诵名句格言比赛。也可以搞手抄小报比赛,查阅资料比赛。写读后感比赛等,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使课外阅读步步深入,将学生的课外阅读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加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掌握、发展、运用书面语言,就会积累丰富的语汇,就会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习作时便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习作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在不断地阅读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还是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