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碎印度的法国移民

来源 :海外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xun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8岁的法国女子博莱特·勒维尔是乔帕尔旅馆的主管。这家旅馆设在印度北部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市的一座老宅里。去年九月该旅馆再次关闭,也许不会再重新开业了。在印度生活了七年的博莱特如今已回到法国,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碎了她的印度梦。在疫情中,印度航空口岸关闭、签证停发等封国措施对于像博莱特一样的许多法国移民来说,意味着好日子结束了。
  自2019年9月开业以来,乔帕尔旅店接待的基本上是外国人,他们都是被斋浦尔的皇室、古堡、宫殿等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吸引而来的。旅馆头几个月的生意不错,入住率达到85%。但自疫情开始后,印度人开办的旅馆不愿再接待外国人,他们担心外国人会传播病毒。乔帕尔旅店也只是在去年印度宣布封国后的3月27日营业了24小时,为的是接待那些被困在印度,等待法国大使馆安排撤离回国的人。博莱特最终回到了法国,与父母一起在图卢兹生活,她不大可能再回印度了。“我现在过得还不错,但还是很想念印度。”博莱特说。
印度斋浦尔的皇室、古堡、宫殿等绚丽多彩的文化遗产曾吸引大批外国游客前来游览。对他们来说,印度就像一个安乐窝。

  许多法国人一开始都只是作为普通游客前往印度,而这片极具吸引力的土地最终让他们选择留下。疫情前,有1万名左右的法国人在这里生活。他们当中有些经营旅馆和餐厅,有些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从事首饰和纺织品贸易。他们的足迹遍布印北的拉贾斯坦,东部的孟加拉湾,南部的喀拉拉和泰米尔纳德,以及西部的果阿。这些地区拥有美似天堂的海滩、神秘的印度教寺庙、精美的莫卧儿建筑以及茶园景观。

| 打道回府 |


  68岁的卢卡·博雷拉的第一次印度旅行是在1973年。而在1998年的第二次印度之行中,他决定在这里生活并来到拉贾斯坦创业,在被称为“沙漠门前的黄金城”的贾沙梅尔市开了一家旅馆。他自称是在法国和印度之间“两边跑的人”。去年3月3日,为躲避疫情,他回到了法国的故乡昂蒂布,他说:“我们这代人有幸在战后出生,并且至今没有遇到过什么危机。而新冠疫情对我们这些60多岁的人来讲是第一次巨大的打击。”
  拉贾斯坦邦与印度的许多其他地区不同,没有发布旅游禁令。卢卡的旅店从去年10月1日起重新开业,但他当时就预感到这个旅游季会是灾难性的。“以往夏季的运营资金都来自冬季旅馆房间的预定金。但我现在都没有收到任何预定信息,只得减少员工的工资了。”他说,“我现在就是期盼自己能有个好身体,同时希望国际旅游业能复兴。”印度外交部的官员曾称,2021年4月初将会重新开放航空口岸。但那时炎热季节快来了,热带季风也将至,而拉贾斯坦的五月和六月又是极为炎热的,气温能高达50度。
  新冠疫情几乎冻结了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经济处于瘫痪状态。39岁的法国人德博拉·贝娜塔尔是孟买的一名电影制片人。她于去年五月离开了印度。“我的丈夫是印度人,我们正在拍摄一部故事片。印度的电影业因疫情受到重创,外国摄制组已不可能在印度拍电影了,我们也停止了拍摄。”道具和服装都杂乱地存放在乌代浦的仓库里,未来怎样谁也不知道。不过目前,他们夫妇正计划把拉贾斯坦和克什米尔的纺织品进口到法国巴斯克地区。
  经济活动的骤然停止,對疫情和印度医院的恐惧,以及法国大使馆给出的警告等因素触发了去年三月底第一波法国移民的逃离浪潮。十年前,法国演员玛丽亚纳·博尔克在果阿买了栋别墅,每当欧洲冬季来临时,她就会在果阿度过半年的时间。她说:“4月1日,我接到了总领馆令人担忧的消息,他们告诉我,如果现在不撤离,往后也许就没有机会了。我犹豫了一段时间,最终决定撤离。”
  57岁的法彼耶娜·达尔布里埃齐也乘同架飞机返回法国,她在果阿开了一家名为“海滩”的餐馆,生意红火,每天的食客平均达到600人。“在生意最好的季节突然发生了新冠疫情,一切都乱了。3月24日晚,印度宣布封国和旅行禁令,而我们的80名员工大部分来自其他地区,他们都被困住了。”法彼耶娜说,“我向法国总领馆反应了我的处境。几天后,总领馆通知我只有一架从果阿直飞巴黎的包机。”后来,法彼耶娜和丈夫搭乘这架包机回到了普罗旺斯,并因为疫情加重,没再返回印度。“我们正在为自己找退路,如果长时间不能回到印度,我们必须得有个工作。”法彼耶娜说,“我们目前在法国生活,但谁知道这场疫情何时结束,我们也不知道是否可以再回印度工作,那里才是我们的家。”
面对疫情,滞留印度的法国移民终日胆战心惊。

  印度记者和小说家马尼·约瑟夫却说:“那些外国移民到这个如此混乱的国家来干什么?在这里任何事情都无法预料,官僚主义如此盛行,让人发疯,商务谈判也久拖不决。好像真的只有老天才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在西方社会,那里的车道是划分清楚的,车辆行驶也会遵守交规。而我们呢?也许这里‘听天由命’的生活态度才是吸引他们这些外国移民的原因吧。”
  法彼耶娜说:“一旦融入了印度社会,这个国家就成了安乐窝,我们再也不想离开。在这里我感到最惬意,心情最放松,能体会到人生价值。但现在的我非常沮丧,因为以往这个时候我都是在准备去果阿的行李。”
在印度生活了20年,并在新德里开办娃娃制作工厂的法国人伊利斯,为了能让女儿正常上学,如今也在考虑回国。

  玛丽亚纳·博尔克在印度练习冥想和瑜伽。她认为印度是个让人焕发青春的疗养胜地。“这个国家让我重拾自信,我73岁了,但感到自己很年轻。在法国,我就是个老太太,在印度我却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年龄。”

| 担忧 |


  新德里的法国学校已关闭数月,当地政府也宣布封禁措施还将延续。孟买的情况也一样。40来岁的法国人伊利斯·斯特里尔是在法国完成美术专业的学业后来到印度的,后来在斋浦尔进修纺织专业。“我在印度生活了20年,还跟一个印度人结了婚,我的生活在这里。但我第一次感觉到也许回法国才是更好的选择,是因为我九岁的女儿需要上学。”伊利斯说。
  在经济上,伊利斯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两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在新德里发起一项环保和互助计划,还开办了一家工厂,雇佣了40多名阿富汗难民在这里用服装厂的下脚料制作布娃娃。他们生产的萨莱瓦利牌布娃娃仍在继续出口。伊利斯还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给一些服装企业当设计师。她说:“学校停课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我得自己用半天的时间给女儿上课。”
  至于那些还留在印度的法国移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完全改变了,对当地疫情十分恐惧,终日胆战心惊。在新德里和孟买等大城市的富人区,气氛已非常紧张。那些被病毒困扰的印度富人们严密地监视着他们所住楼房的来往人员,不允许外人进入,邻居间还互相怀疑。近半年来,政府利用封禁措施不断打压反对者,并未经法律审判就肆意抓人。新冠疫情正在使印度自我封闭起来。
  [编译自法国《世界报》]
  编辑:侯寅
其他文献
几乎没人预料到末日的世界里会满是肥皂泡。疫情之下,让人感触颇深的不是街头支离破碎的窗户,而是消耗无止境的洗手用品。去年,在疫情爆发后的几周内,肥皂和消毒液在全英的销量飙升,较2019年同期猛增255%。如果说耀眼的科技之光曾照亮整个20世纪,那么暗淡的2020年则让我们有了另一番领悟。我们如今对抗新型疾病的主要武器其实早在维多利亚时期便已臻于完善——那就是肥皂和清水。| 肥皂与身份政治 |自19
肺结核也称为“肺痨”,旧称“痨病”。1794年,《俄罗斯科学院词典》对“痨病”作了以下解释:“因肺部、肝脏或脾脏受到感染,而使人的机体逐渐缓慢衰弱,进而丧失生命的疾病。”无论对底层穷人还是上流人士,结核病的传播从来都是“不偏不倚”。格里高利·奥尔洛夫伯爵是俄罗斯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得力干将,他22岁的妻子于1781年就被肺结核夺去了年轻的生命。1819年,俄罗斯内政部长和莫斯科市长也因该病相继离世
陶古陶古,原名陶勇,字子谋,号恒馨、侃庐、圆谋、六、恣翁。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香港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山水画创作院理事,西安碑林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楹联协会艺术委员会理事,中国一道书画院院长助理,北京六祖书画社社长。“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自古以来,任何一位真正的画家无不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深沉真挚的热爱。从王维到范宽,从黄公望到沈周、文徵明,从
抗議者进入国会大厦后,议员们被紧急疏散。抗议者进入国会大厦后,议员们被紧急疏散。1月13日,为加强安保,数百名国民警卫队士兵集结在国会大厦内。1月17日,国民警卫队士兵在密歇根州议会大厦外执勤。拜登就职典礼前夕,美国联邦调查局发出警告,全美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可能爆发武装抗议。美国国会大厦安保严密,堪比战地。周边区域已被路障封锁,附近的广场也已对公众关闭。图为安装铁丝围栏的工作人员。1月
2020年1月底,中国开始禁止旅行团的春节出国游。新西兰贸易部长戴维·帕克不禁捏了一把冷汗。旅客人数减少是一个问题,但更让人头疼的是,如果飞机不载来旅客,也就不会将新西兰的出口农产品运往中国。新西兰出口最多的商品是食物,而中国正是新西兰食物的最大进口国。因此,当各大航空公司开始停飞时,新西兰政府与新西兰航空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如果该航空公司飞往中国、新加坡和美国的航线保持畅通,从而让奇异果等新西兰
联合国曾设定目标,要在2030年以前消灭饥饿。完成这项任务实属不易——地区冲突、气候变化、经济衰退等都是绊脚石,新冠疫情则令它更加遥不可及。疫情初期,全球饥饿指数就已达到几十年以来的最高点。经济危机之下,食品价格上涨,供应链不再稳定。| 不足 |饥饿的危害远超营养不良和肥胖症带来的风险。它不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引发儿童行为问题并影响教育完成率。年幼时无法获取充足食物的人,因健康问题,在成年后
如果全球爆发重大危机,不管是核灾难还是世界大战,幸存者能吃什么,这些食物能保存多久?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知道食物为什么变质。“绝大多数食物变质的原因都一样——微生物的繁殖。”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食品化学专家迈克尔·苏鲁说。想在不破坏食物的情况下彻底去除其中的微生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就成了关键。千百年来,干燥、盐渍、冷藏和真空储藏这些方法在食物储存方面都发挥了或轻或重的作用。苏
埃尔南德斯与白色迷迭香在西班牙科尔多瓦植物园的“迷宫”里,一栋被植物学家埃斯特万·埃尔南德斯称作“大自然重症监护室”的房子矗立在棕榈树的绿荫下。屋内,近3300种植物的种子静静地沉睡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大冰柜中。这是实验室,也是埃尔南德斯的办公室。屋外,温室孕育着数以百计的幼苗,它们被放置在特制的架子上,随时准备着让土地焕发生机。屋子的对面,站着70岁的埃尔南德斯——植物“把脉者”,安达卢西亚植物种
传统的医用玻璃瓶常常在生产线上“ 打架” , 产生玻璃粉末,污染药剂。为避免这一问题,有效减少表面摩擦,研发人员在“勇气玻璃”制成的疫苗瓶表面喷上了一层聚合物涂层。据传,在古罗马时代,一位玻璃匠人向罗马皇帝提比略展示了自己加工的玻璃碗。提比略看后,把碗还了回去。匠人接过碗,当着提比略的面,将碗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按理说,玻璃会摔得粉碎,但这只碗只是撞出了浅浅的凹痕。匠人解释道,碗是由一种名为“维特鲁
编者按:作者查尔斯·康明,苏格兰侦探小说作家,曾在20世纪90年代为英国陆军情报六局工作,著有《西班牙情报处》《88号特务所》《变节》等作品。由丹尼尔·克雷格扮演的詹姆斯·邦德一角在007系列电影新篇《无暇赴死》中的死亡,让关于后续影片中更换主演的流言四起。值得玩味的是,在現实生活中,间谍们的生活也尤为艰难。新冠病毒使信息世界变得动荡不安,一如邦德所饮的伏特加般猛烈。近20年来,间谍的地下活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