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本文主要分析数感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探讨加强数感教学的方法。
【关健词】数感;结合;生活;理解;交流;体验
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培养数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一、 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互学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游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数量: 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只小鸟、5个人……从而来引出1~5这五个数.当学生认识了这五个数后,组织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我家里有5个人”“我家有3辆自行车”“我妈妈买了1只西瓜,切成4块,爸爸和妈妈各吃1块,我吃了2块”“我们班的同学分成4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了自由、充分地交流,加深了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感也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这样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计算,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这些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建立数感。
三、提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感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数感的建立铺设了一条抽象——半具体——具体——抽象的思维之路。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多给学生一点“玩与做”的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展数感。如在数学“求平均数”时,可以让学生先玩一玩,分设各个不同人数的小组,请各个小组进行立定跳远,并量出跳的厘米数后记录下来,跳完后,请同学们回答“哪组同学跳的成绩最好?”由于人数不同,学生不好判定哪个组获胜,要比较出哪个组跳得好,得算出平均每组人跳多远。学生在“玩”中领悟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同学拿出苹果图片分一分:4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多少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多少个?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几个呢?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得出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半,一人一半。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认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可谓水到渠成。如此活动,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数感。
四、探索创新,升华精确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升华数感。如在学习一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12个乒乓球,平均放在几个盒子里。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放法?请你写出除法算式。这样的探索、创新,能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升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自定的,包括教师提出的和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下洋中心小学)
【关健词】数感;结合;生活;理解;交流;体验
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培养数感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本身的逻辑顺序,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培养数感。
一、 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研究讨论、分析交流,使学生在交互学中学习别人的方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如在教学1~5的认识时,教师创设了“游动物园”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数量: 1头大象、2只犀牛、3只长颈鹿、4只小鸟、5个人……从而来引出1~5这五个数.当学生认识了这五个数后,组织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事物能用1~5表示?“我家里有5个人”“我家有3辆自行车”“我妈妈买了1只西瓜,切成4块,爸爸和妈妈各吃1块,我吃了2块”“我们班的同学分成4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了自由、充分地交流,加深了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感也在讨论和交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能增强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如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有21个同学到公园游玩,每条船最多可乘5人,至少需要租几条船?怎样乘船最合理?”学生通过计算21÷5=4……1,学生体会到,在这个实际问题中,商4和余1表示什么意思,得出必须用5条船才可以,然而这只是一种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分析得出,还可以3条船上各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剩3人;或一条船上乘5个人,另外两条船上各乘3人;或一条船上乘5人,4条船上各乘4个人等多种方案。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这样通过对现实生活素材的计算,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感受这些数的大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真正含义,建立数感。
三、提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感
“思维从动作开始,儿童可以理解的首先是自己的动作”通过活动,可以使学生对数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数感的建立铺设了一条抽象——半具体——具体——抽象的思维之路。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多给学生一点“玩与做”的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展数感。如在数学“求平均数”时,可以让学生先玩一玩,分设各个不同人数的小组,请各个小组进行立定跳远,并量出跳的厘米数后记录下来,跳完后,请同学们回答“哪组同学跳的成绩最好?”由于人数不同,学生不好判定哪个组获胜,要比较出哪个组跳得好,得算出平均每组人跳多远。学生在“玩”中领悟了“平均数”的意义;在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同学拿出苹果图片分一分:4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多少个?2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得多少个?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人分几个呢?让学生在操作中思考得出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半,一人一半。在学生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认识?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可谓水到渠成。如此活动,学生学得兴致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数感。
四、探索创新,升华精确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让学生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升华数感。如在学习一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12个乒乓球,平均放在几个盒子里。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放法?请你写出除法算式。这样的探索、创新,能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升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自定的,包括教师提出的和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
总之,学生数感的形成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下洋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