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vin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重在定性研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多数是单一的、静态的。教学要求以识记为主,学生只要能回答“是什么”即可。而高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就比较复杂且抽象,通常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由现象追溯物理规律;由物理过程寻求定量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概括和想象等思维能力;有较强的数学运算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有与之对应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这对于只有形象思维或有一定的抽象思维但尚处于经验型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上一个高的“台阶”。学生怎样学?教师怎样教?这个“衔接关”和“台阶”是历年来高一物理教师深感棘手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 教学方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24-02
  下面谈谈笔者肤浅的做法和认识。
  1 努力平缓初、高中物理教学台阶,细心衔接初、高中物理知识结点
  现行教材在降低物理难度问题上都做了很大的努力,在知识内容的设置和能力要求上也做了大幅度的调整,使得这个“台阶”从教材上趋于平缓,为实现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铺平了道路。但由于高中物理本身的客观难度,决定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多方面的,就教学准备而言,应注意以下细节:
  1.1 研究、比较初、高中教材特点,准确把握物理知识上的“连结点”和“间断点”。所谓“连结点”是指初中已零星学过的、定性的、简单的,到了高中要进一步拓宽的知识;例如:重力、弹力、二力平衡、力的图示法等。所谓“间断点”是指初中未学过,但学生已有所感触、有所介绍的知识。如: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独立性原理、重力势能、动能等。它还包括应用数学工具和文字表达方式、方法。如数学中一次函数的斜率、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极值等;再如:语言表述中“只有重力做功”,就省去了“其它力不做功”的潜台词等等。把握了“連结点”就能实现知识的自然衔接和拓宽;明确了“间断点”,就能及时填补,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排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1.2 调查、分析学生关于物理知识的“前概念”和学习物理的“前习惯”。学生头脑里已存在的,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识叫“前概念”;学生在初中养成的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叫“前习惯”,摸清了“前概念”与“前习惯”就为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及时矫正错误概念和不良学习习惯提供了可靠依据。调查的途径有:精心设计的问卷、上新课时提问和观察以及课后的作业等。总之,学生这方面的信息获得得越早越全面越好。
  1.3 介绍高中物理知识的框架结构,明确高中物理的能力要求和学习要领。新课伊始,就应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科的特点,包括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学习要领以及学科能力要求等等。
  学生只有从宏观上了解了物理世界的轮廓,才能拓宽思维范围和认识视野。
  2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高一物理的力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既严密又枯燥的特点,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和教学手段,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活泼的课堂气氛,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新知识、提高能力。其主要途径转自:http://www.Zhazhi.com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广用激发语言,密切师生情感。教学中多用启发、勉励和激发性语言,使学生很快地与教师沟通心理渠道,进入学习高中物理的角色,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应贴近学生,使学生信任和尊敬教师,感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共闯物理难关的帮手,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
  2.2 列举新颖事例,广开智慧大门。新颖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而兴趣是叩开智慧大门的钥匙。适时地讲一点趣味性的知识或物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学习物理虽有难度,但它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逐渐养成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不畏艰难的品质。公务员之家。
  2.3 用活关联词语,增强语言感染力。在课堂上,除了用生动、准确且幽默的语言外,还应注意用活关联词语。声音、语调应抑扬顿挫,忌多次重复,忌“口头禅”、忌“连珠炮”似的“满堂灌”。发问,应给学生留有时间空隙。学生回答问题时,多用肯定,少用否定。如“动动脑,再想想”、“有没有补充的了”、“不错!基本上回答对了”等等。和谐而富有美感的语言,能使学生的精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利用。
  2.4 欲进先退,巧设悬念。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用诱导的方法,把不熟悉的知识或较难的问题引退到学生熟悉的地步,在暴露中发现问题,用老问题来引出新问题,有时还要故意制造“上当”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三进山城”的过程中活跃起来,教师再稍加点拔,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3 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细致、要耐心;不良习惯的纠正应及时、应坚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还得通过学生来检验。高一的前期应开设课外学习方法指导课,如针对学生不善于阅读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请况,进行专题介绍几种阅读方法,象重读理解法、类比理解法、实验助解法等,使学生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在初中留下来的“死记硬背”的恶习,要作彻底的更正,拟几类例题做专题指导,从读题、审题、解法到解题步骤一一指导和严格要求,一定要将“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通病扼杀在摇篮之中,达到“会”就能做“对”的境界。
  4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缓慢-点,教学要求和期中考试试卷的难度应降低一点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坚持不能搞“揠苗助长”的原则。第一学期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习习惯的培养、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以及解题步骤的规范化上,“诱其下海而畅游”。为达到较高的要求而通过较难的试卷来拔尖,将会“欲速则不达”。
  一份过难的试卷,往往是“四面碰壁”:学生伤心;家长有意见;领导不满意;教师很“难过”。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将学生的物理成绩提高到应有的水准。当然那种一味地送学生“高分”以“取悦于众”做法,也是害人又害己的。
  诚然,搞好高一物理的“启蒙”教学,实在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上述只是笔者在实践中一点肤浅认识,愿与同仁们一起探讨、商榷。
其他文献
【摘要】《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高中阶段要发展学生们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紧密依赖的。说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听的能力。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仍然是“呈现题目-听录音-对答案”的陈旧模式,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有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实际上听说能力的滞后也严重影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14-01  随着教育部对高考制度的改革,生物学科在高考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学生对此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不重视。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初中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也越来越不在乎,甚至一些学生认为生物科目的学习与升学根本无关,已经没有学习的必要。这与初中生物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17-01  1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制定整体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19-01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英语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如果没有词汇,任何形式的交流都无从谈起。因而,学习英语,首要任务是学习者在大脑中“储存”一定的词汇。目前,大部分學生词汇量偏少,并且拼写记忆模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11-01  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班主任既要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又要负责班集体的组织和创建,还要协调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繁琐而驳杂。而在班主任所有的职责当中,指导学生进行更高效率的学习无疑是重中之重。对此,《中学班主任工作的暂行规定》曾有明确的规定:即班主任承担
【摘要】中职语文教学失去语文课应有的魅力,缺乏人文性是一个主要原因,从现实出发,多方面挖掘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职语文教和学的矛盾。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23-02  当前,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实在是一个一言难尽却又不得不提的话题,其现状与前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社会,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美丽、开心、梦幻的生活就与多媒体息息相关.首先,我们要了解多媒体技术,然后要熟悉多媒体模块的特点,最重要的是要
【摘要】数学学习是探索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要主动积极参与。才能在学习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上提高,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关键词】参与活动;理性认识;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