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是学生数概念第一次延展,即物体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需要一个新的数表示“不完整”的部分。当我执教这节课前,查阅了相关资料即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一是人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即测量需要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多余的较小的部分,二是数学本身的发展需要用分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分数之于学生的认知是有困难的,因为分数不仅表示具体的数量,还能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学生的认知要经历从有量纲-无量纲的过渡,因此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此学段是教困难的,而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认、读、写分数即可,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在五年级才会进一步的去解释,因此对分数本质的抽象并不在这一学习阶段,所以课堂教学时我们发现学生只会认读写,但什么是分数了解的并不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仔细聆听了仇老师这节课,收获特别多。
课前仇老师对学生关于分数的认识进行了学情调研,要求学生把对分数的认识可以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发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源于生活中的平均分,即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由此可见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是“分率”。基于这样的学情,仇老师设计了一个熊出没的分东西情境,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始终。
1.分数怎样来?
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虽然到五年级才会系统学习,但是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却可以在此渗透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当1÷2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学生出现了“半个”“0.5个”,仇老师仍不着急出现 ,而是让学生先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分的结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有渗透“对折-平均分”“每一份相同”,体会“分数单位”表示的大小相等,分数也是有位值的。接着,仇老师将“你知道吗”与学生的操作相结合,从“情境-实物-图形-符号”不同表征方式让学生感受分数产生的历史过程,理解 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感受分数表示不仅是一个数,也是一个分率。
2.分数是什么?
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后,仇老师让孩子们选择不同的素材表示 ,学生不仅可以画图表示,还可以用算筹表示,再用数表示,通过对比不同图形表示的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接着呈现学生课前的学习单,继续对比不同的 ,学生能够看懂并解释分数的意义。教师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分数表示的意义。
3.分数有大小。
分数无论是数还是比率,都是有大小的,以往所见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对比 、 和 的大小,但是仇老师长仍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即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只熊,每只熊分得几分之几块-平均分给4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分得几分之一块-分给8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分得几分之一块,问“ 、 和 哪个更大一些?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在小组交流中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从而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4.我们一起质疑。
仇老师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更是一个善于研究的数学老师,她用《找四分之一》的故事讓孩子们在阅读和倾听以及思考中发现不是所有的四分之一都是一样的,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了“单位1”,尽管知识之间有跨度,但她用这种魔力让孩子们觉得难题不难,数学很有趣,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当学生看完之后,尽管他们的描述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他们却能说出一个物体是一样的,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瞧!数学的严谨就这么体现了!
反思:
几分之一的教学真的很难,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甚至不会表达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着急,就像代替他们说出准确的表达方式,但是书本上的文字原本就不是学生可以概括的,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理解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以何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究竟应当如何让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尝试表达自己的思维,并能够转译、转化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外在的表征形成内在的表征进而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生、碰撞。
能够听到一节好课,能够从中收获更多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数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作为年轻教师我要学习的真的太多了。
作者简介:张楠(1987.9-),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大学本科,职称:小二,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课前仇老师对学生关于分数的认识进行了学情调研,要求学生把对分数的认识可以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表示出来,我们发现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源于生活中的平均分,即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由此可见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是“分率”。基于这样的学情,仇老师设计了一个熊出没的分东西情境,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始终。
1.分数怎样来?
分数与除法的联系虽然到五年级才会系统学习,但是用除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用分数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却可以在此渗透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当1÷2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学生出现了“半个”“0.5个”,仇老师仍不着急出现 ,而是让学生先用画图的方式表示分的结果,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有渗透“对折-平均分”“每一份相同”,体会“分数单位”表示的大小相等,分数也是有位值的。接着,仇老师将“你知道吗”与学生的操作相结合,从“情境-实物-图形-符号”不同表征方式让学生感受分数产生的历史过程,理解 各部分表示的含义,感受分数表示不仅是一个数,也是一个分率。
2.分数是什么?
在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后,仇老师让孩子们选择不同的素材表示 ,学生不仅可以画图表示,还可以用算筹表示,再用数表示,通过对比不同图形表示的 ,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接着呈现学生课前的学习单,继续对比不同的 ,学生能够看懂并解释分数的意义。教师通过让学生“画一画”“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分数表示的意义。
3.分数有大小。
分数无论是数还是比率,都是有大小的,以往所见的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在操作中对比 、 和 的大小,但是仇老师长仍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分数的大小,即一个蛋糕平均分给2只熊,每只熊分得几分之几块-平均分给4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分得几分之一块-分给8个小动物,每个小动物分得几分之一块,问“ 、 和 哪个更大一些?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结合实际经验在小组交流中发现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从而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4.我们一起质疑。
仇老师是一个说故事的高手,更是一个善于研究的数学老师,她用《找四分之一》的故事讓孩子们在阅读和倾听以及思考中发现不是所有的四分之一都是一样的,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渗透了“单位1”,尽管知识之间有跨度,但她用这种魔力让孩子们觉得难题不难,数学很有趣,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当学生看完之后,尽管他们的描述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他们却能说出一个物体是一样的,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瞧!数学的严谨就这么体现了!
反思:
几分之一的教学真的很难,学生很难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甚至不会表达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着急,就像代替他们说出准确的表达方式,但是书本上的文字原本就不是学生可以概括的,他们更愿意用自己的理解表达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基于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究竟以何种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究竟应当如何让学生用不同的表征方式尝试表达自己的思维,并能够转译、转化不同的表征方式,让外在的表征形成内在的表征进而建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发生、碰撞。
能够听到一节好课,能够从中收获更多的思考,我想这就是数学研究的魅力所在,作为年轻教师我要学习的真的太多了。
作者简介:张楠(1987.9-),女,汉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大学本科,职称:小二,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