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叔本华认为:生存环境只不过是对我们产生一种间接影响,每一个人的心灵也并不全合乎他周围的环境,每一个人都活在他自己的心灵世界中。至于所处的世界如何,主要在我们以什么方式看待。该观点很能阐明叔本华哲学的唯心立场。在其毕生的理念中贯穿始终的是心灵对环境的认知支配着命运的观点,但与此同时他也传达、描述他认为合适的生存方式。
一、关于快乐
叔本华认为快乐是痛苦的否定。
快乐是具有否定性质的,其本身并不存在,是人类幻想出来的虚无。因此,人若想要获得快乐与幸福,并不是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奋斗,那样只是为自己铺设了一条充满苦痛的道路,并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幸福的目标。
正由于快乐是痛苦的否定,亚里斯多德命令我们不要把获得生活得舒适愉快作为追求的对象,而要尽量避免生活中的不幸,直驱我们的真正目标。“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地生活”——亦即过着一种坚韧的生活。
叔本华关于快乐的诠释带给我全新的启示,由此解开了从前许多的纠结,其结症在于选择道路的根本错误。如果充分的理解快乐的否定性质,认清能做的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势必将会免遭许多苦难。生活中许多的苦痛往往是伴随在前期的享乐之后,而人类总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欢乐却在灾难苦痛降临时备受煎熬。不要痛苦的方式是同时拒绝快乐。犬儒学派的一贯做法。只可惜世人常常被幸福的纱蒙住眼睛,看不进下面深埋的苦痛。应该是但后悔无益,这与叔本华提倡享受每个此刻的思想相悖。
人生中是不存在快乐的,对快乐本身的追求就是一场对虚幻猎物的追捕。只有痛苦是真实存在的,而人类生活要做的只是逃避痛苦,享受摆脱痛苦的折磨,没有令人厌烦的事的平缓精神状态。没有快乐,唯一的方式和应该做的只是摆脱痛苦。这个世界具有彻头彻尾的虚伪性,若认不清,只会被愚弄,到头一场空。因为快乐本身并不存在,对虚幻的追逐徒增痛苦。
二、关于痛苦
叔本华的“痛苦论”具体内容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求和渴望,欲望本身就是欠缺,欠缺带来痛苦与烦恼.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是痛苦,愿望满足、实现了也是痛苦。因为愿望的实现只是满足了眼前的利益,摆脱了短暂的痛苦,但随之而来的是无聊和空虚,使人更加痛苦。他在其代表作《意志与观念世界》中说“假若世界真是被意志所驱策,那必定是一个痛苦的世界。第一个理由,因为意志本身即是欲望,而所欲常超过其所能达到之范围。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留下来的是十个未满足的欲望。欲望无穷,满足却有限。只要我们听任我们的意愿驱驶,我们就永不能享有永恒的幸福或安宁。”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本身是向前挣扎的,这是生命意志的本质.这个意志没有一个最后的目标,只要遇到障碍,生命意志才停止下来。如,自然现象中的重力下降,如果没有遇到障碍,就会向前挣扎。若是遇到阻碍,就会产生痛苦,达到目标,就是幸福,而幸福从本质上说,只是短暂的,唯有痛苦才是永存的。因为达成目的,只是获得了短暂的幸福。因为你总是趋向前,你的内心总是对自我不满。这样,贪得无厌的人类就只能是在满足了愿望痛苦,愿望得不到满足更痛苦的苦海里沉浮。
显然,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这种对生活的评价是纯粹主观的。在这里,他混淆了“痛苦”与“幸福”的界限。如果说愿望不能满足实现,会有‘痛苦”的体验。那么,愿望的实现,目标的达到,也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可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那里,人生却无幸福可言。因为他不仅认为痛苦是痛苦,就是幸福也是痛苦。其实在奋斗的过程中,即使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甚至是失败了,可只要是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努力奋斗了,那么在他前进的实践中,也会有自豪的体验和奋斗的幸福。而叔本华却要人们把成功与幸福当作痛苦与无聊来嚼尝。
第二、他提出人是最痛苦的。人越是发展完善就愈痛苦。他说:“意志现象愈完全,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没有感觉,所以也没有痛苦。最低等动物的生命中经验到最小程度的痛苦……并且智力愈发达,感觉痛苦的程度也愈高……所以一个人知道得愈清楚一一他愈聪明一一他的痛苦也愈多。”在叔本华看来,低等动物的痛苦少,人的痛苦多,知识分子的痛苦最多。他认为知识越多的人,越深思熟虑,越祀人忧天;知识发达的人往往不是为现实而痛苦,而是为过去或将来而痛苦。
不可否认,作为有着丰富知觉、感情的人类,在其漫漫人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幸与痛苦,但这绝不与个体知识的多寡成正比。丰富的知识,主要在完善我们的人格,增长我们的才能。它可以提高人感受痛苦的敏锐度,也可以促人找到迅速摆脱痛苦的途径,但绝不是造成痛苦的原因。理性的思考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刻而非使我们的意志更痛苦。况且,就以一个仅具有一般理性和情感的普通人来说,多数仍以生之快乐为慰藉。正是如此,他们才始终憧憬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明天。
而叔本华的“痛苦论”却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生存的痛苦、失败的痛苦、婚恋的痛苦,成功后仍是百无聊赖的痛苦。总之人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痛苦的世界”。叔本华从其悲观的“痛苦论”出发,必使其解决痛苦的方法也是消极、悲观的。他说:“疯狂是避免痛苦回忆的一种手段。”这是他开的第一个药方。还有其他三个药方:自杀、放弃对人生的追求;或是干脆变更生命的状态,达到无欲无求,即佛的超越。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对待“痛苦”的方法更表现出其哲学的消极性。哲学本是以寻求人生的意义为使命,结果却被叔本华用来全然否定人生。“疯狂与自杀”,会立即断送人的生命价值,轮回涅祭,是教诲人去消极承受现世的痛苦,这些都不符合积极进取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人生观。更违背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命意志。它只能是少数意志薄弱者面对失败时或想采取的“饮鸽止渴”的解脱方法。实质上这些主张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完全是一种宗教的欺骗。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一、关于快乐
叔本华认为快乐是痛苦的否定。
快乐是具有否定性质的,其本身并不存在,是人类幻想出来的虚无。因此,人若想要获得快乐与幸福,并不是执着的追求,不懈的奋斗,那样只是为自己铺设了一条充满苦痛的道路,并且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幸福的目标。
正由于快乐是痛苦的否定,亚里斯多德命令我们不要把获得生活得舒适愉快作为追求的对象,而要尽量避免生活中的不幸,直驱我们的真正目标。“幸福地生活”仅仅意味着“少一点不幸地生活”——亦即过着一种坚韧的生活。
叔本华关于快乐的诠释带给我全新的启示,由此解开了从前许多的纠结,其结症在于选择道路的根本错误。如果充分的理解快乐的否定性质,认清能做的不是追求快乐而是避免痛苦,势必将会免遭许多苦难。生活中许多的苦痛往往是伴随在前期的享乐之后,而人类总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欢乐却在灾难苦痛降临时备受煎熬。不要痛苦的方式是同时拒绝快乐。犬儒学派的一贯做法。只可惜世人常常被幸福的纱蒙住眼睛,看不进下面深埋的苦痛。应该是但后悔无益,这与叔本华提倡享受每个此刻的思想相悖。
人生中是不存在快乐的,对快乐本身的追求就是一场对虚幻猎物的追捕。只有痛苦是真实存在的,而人类生活要做的只是逃避痛苦,享受摆脱痛苦的折磨,没有令人厌烦的事的平缓精神状态。没有快乐,唯一的方式和应该做的只是摆脱痛苦。这个世界具有彻头彻尾的虚伪性,若认不清,只会被愚弄,到头一场空。因为快乐本身并不存在,对虚幻的追逐徒增痛苦。
二、关于痛苦
叔本华的“痛苦论”具体内容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意志本身意味着欲求和渴望,欲望本身就是欠缺,欠缺带来痛苦与烦恼.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是痛苦,愿望满足、实现了也是痛苦。因为愿望的实现只是满足了眼前的利益,摆脱了短暂的痛苦,但随之而来的是无聊和空虚,使人更加痛苦。他在其代表作《意志与观念世界》中说“假若世界真是被意志所驱策,那必定是一个痛苦的世界。第一个理由,因为意志本身即是欲望,而所欲常超过其所能达到之范围。满足了一个欲望之后,留下来的是十个未满足的欲望。欲望无穷,满足却有限。只要我们听任我们的意愿驱驶,我们就永不能享有永恒的幸福或安宁。”
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本身是向前挣扎的,这是生命意志的本质.这个意志没有一个最后的目标,只要遇到障碍,生命意志才停止下来。如,自然现象中的重力下降,如果没有遇到障碍,就会向前挣扎。若是遇到阻碍,就会产生痛苦,达到目标,就是幸福,而幸福从本质上说,只是短暂的,唯有痛苦才是永存的。因为达成目的,只是获得了短暂的幸福。因为你总是趋向前,你的内心总是对自我不满。这样,贪得无厌的人类就只能是在满足了愿望痛苦,愿望得不到满足更痛苦的苦海里沉浮。
显然,叔本华的这种认识,这种对生活的评价是纯粹主观的。在这里,他混淆了“痛苦”与“幸福”的界限。如果说愿望不能满足实现,会有‘痛苦”的体验。那么,愿望的实现,目标的达到,也会使我们获得成功喜悦的体验。可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那里,人生却无幸福可言。因为他不仅认为痛苦是痛苦,就是幸福也是痛苦。其实在奋斗的过程中,即使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甚至是失败了,可只要是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努力奋斗了,那么在他前进的实践中,也会有自豪的体验和奋斗的幸福。而叔本华却要人们把成功与幸福当作痛苦与无聊来嚼尝。
第二、他提出人是最痛苦的。人越是发展完善就愈痛苦。他说:“意志现象愈完全,痛苦也就愈显著。植物没有感觉,所以也没有痛苦。最低等动物的生命中经验到最小程度的痛苦……并且智力愈发达,感觉痛苦的程度也愈高……所以一个人知道得愈清楚一一他愈聪明一一他的痛苦也愈多。”在叔本华看来,低等动物的痛苦少,人的痛苦多,知识分子的痛苦最多。他认为知识越多的人,越深思熟虑,越祀人忧天;知识发达的人往往不是为现实而痛苦,而是为过去或将来而痛苦。
不可否认,作为有着丰富知觉、感情的人类,在其漫漫人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幸与痛苦,但这绝不与个体知识的多寡成正比。丰富的知识,主要在完善我们的人格,增长我们的才能。它可以提高人感受痛苦的敏锐度,也可以促人找到迅速摆脱痛苦的途径,但绝不是造成痛苦的原因。理性的思考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更深刻而非使我们的意志更痛苦。况且,就以一个仅具有一般理性和情感的普通人来说,多数仍以生之快乐为慰藉。正是如此,他们才始终憧憬和追求着更为美好的明天。
而叔本华的“痛苦论”却渗透了生活的各个角落、各个方面:生存的痛苦、失败的痛苦、婚恋的痛苦,成功后仍是百无聊赖的痛苦。总之人的一生,简直就是一个“痛苦的世界”。叔本华从其悲观的“痛苦论”出发,必使其解决痛苦的方法也是消极、悲观的。他说:“疯狂是避免痛苦回忆的一种手段。”这是他开的第一个药方。还有其他三个药方:自杀、放弃对人生的追求;或是干脆变更生命的状态,达到无欲无求,即佛的超越。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叔本华对待“痛苦”的方法更表现出其哲学的消极性。哲学本是以寻求人生的意义为使命,结果却被叔本华用来全然否定人生。“疯狂与自杀”,会立即断送人的生命价值,轮回涅祭,是教诲人去消极承受现世的痛苦,这些都不符合积极进取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人生观。更违背了现实中大多数人的生命意志。它只能是少数意志薄弱者面对失败时或想采取的“饮鸽止渴”的解脱方法。实质上这些主张解脱人生痛苦的途径完全是一种宗教的欺骗。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