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对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优点,谈了几点看法,以及怎样更好的开展学生分组实验,提出了建议。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演示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之一,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怎样有效的组织实验教学,已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将教师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笔者对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1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优势
1.1 刺激求知的欲望
注意、兴趣、欲望和行动四个单词的首个字母组合为AIDA,音译为爱达。“AIDA”模型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产生愉悦、欢乐、自豪等心理体验;二是使学生学到了符合其需要的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素质,使其受益,产生满足感、成就感。这样学习就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人的内心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即总想让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不断诱发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供学生满足需求的机会,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只有当激起愿望并维持时,这种需要便会成为学习的持久动力。
例如,在介绍铁的化合物Fe(OH)2白色沉淀的制备。
问题1. 如何制备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可溶性亚铁盐溶液中滴入碱溶液。
学生设计方案1并动手操作: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
现象:立即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这一反常的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疑问:为何没有见到白色沉淀?学生的求知欲被引发出来,开始产生对知识的追求。
此时我引导学生探究原因:+2价态的铁易被空气中的02氧化成+3价的铁。
问题2. 如何操作才能制得Fe(OH)2的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
学生设计方案2并动手操作: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下面慢慢挤出NaOH溶液。
现象:滴入后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此时学生炸开了锅,探究欲望被激发到了极点,大家各抒己见:①要用新制备的FeCl2溶液;②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少量的O2, ③液面上最好要液封(隔绝空气)。学生迫不及待的动手进行验证。
学生设计方案3并动手操作: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一定量的植物油或汽油,然后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逐滴滴入煮沸过的NaOH溶液。
现象:产生白色Fe(OH)2沉淀,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学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首先老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时,由于讲台的大小、讲台位置高低的局限性,再加上班级人数较多等因素,所以学生在观察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得全面一些,后面的学生有的甚至还没顾得上看,实验就很快完成了。时间一长,对于一些看不到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实验。
其次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参与程度有限,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仅仅处于观众的位置,就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身体动作,而是与情感、思维、态度等紧密相联的一种“艺术体操”,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感知、探索、发现、体验问题,亲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3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在化学课上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例如,在学习容量瓶的用途及其使用时,通常情况下,教师讲一讲,演示一下,学生看了,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急切“想动”的需要和激情。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种规范的实验操作都是一种技能,学生通过拿一拿、试一试、做一做、放一放,掌握和理解了容量瓶的使用,也明白了容量瓶为何这样检漏的原理,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如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药品的取用和量取,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配制、过滤、蒸发、蒸馏、仪器的连接,装置严密性的检查,物质的加热,装置的组装顺序等。有些实验,学生不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是无法掌握或很难掌握,如浓H2SO4的稀释、滴定管的使用、装置的组装、气体性质实验的顺序等,即使他们一时记住了,没有经过动手实践,也很难真正正确操作或容易忘记或不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操作。
2 采取的措施
2.1 走进实验室
把实验室作为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主教室,就像上信息技术课要到机房、上体育课要到操场一样。化学课到化学实验室里上课,学生也很高兴,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情境,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正与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里搞科学研究。在实验室里,组织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改进实验,运用不同方法去做同一个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验总结规律,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结论,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中开发创新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到实验室上课很麻烦,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现在上课离不开多媒体),而且要组织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还要准备大量的仪器。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
(1) 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装多媒体设备,虽然看起来很浪费,但对学生和学校都有利的事,学校领导肯定会大力支持的。一次投入,永久可用。(2) 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由化学课代表组织。去实验室上课,只要和课代表说一下就行了。(3) 准备仪器。一般学校配备了专职化学实验员,跟实验员说一声,备课组成员和实验员一起准备,这样实验教学就方便了。
若到教室上课,要把所要仪器和药品全部运到教室就麻烦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室作为实施实验教学的主教室。
让学生到化学实验室上课,可以使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创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自由组合
传统的实验小组是一般是按照教室里的位置编的,同桌为一个小组。但有些同桌之间会产生小摩擦,小矛盾;有些同桌之间的动手能力相差较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相对动手比较多,而另一位会充当“旁观者”;有些同桌对实验都不太感兴趣,没事先预习,做实验时东看看,西问问……这样一起合作做实验既不安全,实验效果也不好。实验虽做多了,但能力提高得慢了。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思维的发展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小组可以自由组合,但要说明自己选择组合的理由,做好实验的有利条件。学生每次实验之前的伙伴基本上是新组合的,他(她)们对实验的预习、设计等准备都非常认真、慎重。一是学生都期望在友好的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害怕以后不被别人组合。加上自选的组合其思维的方式、学习及技能的基础相近,有共同语言。这样,使实验未走过场,真正落到了实处。自愿组合后的共同预习和对实验方案的制定与策划都变得积极主动,从操作质量到实验报告的填写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 实践效果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智力,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广阔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开拓和训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落在实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演示实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之一,高考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重视。怎样有效的组织实验教学,已受到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的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即将教师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笔者对这种实验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1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的优势
1.1 刺激求知的欲望
注意、兴趣、欲望和行动四个单词的首个字母组合为AIDA,音译为爱达。“AIDA”模型有两层含义:一是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要求,使学生能产生愉悦、欢乐、自豪等心理体验;二是使学生学到了符合其需要的应用知识和技能,提升其素质,使其受益,产生满足感、成就感。这样学习就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人的内心存在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即总想让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不断诱发和加深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供学生满足需求的机会,帮助学生走向成功。只有当激起愿望并维持时,这种需要便会成为学习的持久动力。
例如,在介绍铁的化合物Fe(OH)2白色沉淀的制备。
问题1. 如何制备Fe(OH)2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可溶性亚铁盐溶液中滴入碱溶液。
学生设计方案1并动手操作:将NaOH溶液直接滴入FeCl2溶液中。
现象:立即出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这一反常的现象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疑问:为何没有见到白色沉淀?学生的求知欲被引发出来,开始产生对知识的追求。
此时我引导学生探究原因:+2价态的铁易被空气中的02氧化成+3价的铁。
问题2. 如何操作才能制得Fe(OH)2的白色沉淀?
学生活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
学生设计方案2并动手操作: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的下面慢慢挤出NaOH溶液。
现象:滴入后还是立即见到灰绿色沉淀,过一段时间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此时学生炸开了锅,探究欲望被激发到了极点,大家各抒己见:①要用新制备的FeCl2溶液;②久置的NaOH溶液中溶解了少量的O2, ③液面上最好要液封(隔绝空气)。学生迫不及待的动手进行验证。
学生设计方案3并动手操作:试管中先加入新制的FeCl2溶液,再加一定量的植物油或汽油,然后将胶头滴管插入液面下,逐滴滴入煮沸过的NaOH溶液。
现象:产生白色Fe(OH)2沉淀,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
学生领略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2 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
首先老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时,由于讲台的大小、讲台位置高低的局限性,再加上班级人数较多等因素,所以学生在观察时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坐在前面几排的学生才能观察得全面一些,后面的学生有的甚至还没顾得上看,实验就很快完成了。时间一长,对于一些看不到的学生只能是纸上谈实验。
其次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参与程度有限,容易处于被动状态。在整个演示过程中,学生仅仅处于观众的位置,就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身体动作,而是与情感、思维、态度等紧密相联的一种“艺术体操”,是科学发明的基础之基础。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感知、探索、发现、体验问题,亲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3 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绝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在化学课上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例如,在学习容量瓶的用途及其使用时,通常情况下,教师讲一讲,演示一下,学生看了,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急切“想动”的需要和激情。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规范、正确的实验操作,要让学生明白每一种规范的实验操作都是一种技能,学生通过拿一拿、试一试、做一做、放一放,掌握和理解了容量瓶的使用,也明白了容量瓶为何这样检漏的原理,且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能熟练掌握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基本操作,如各种仪器的正确使用,药品的取用和量取,物质的溶解,溶液的配制、过滤、蒸发、蒸馏、仪器的连接,装置严密性的检查,物质的加热,装置的组装顺序等。有些实验,学生不亲自动手操作,学生是无法掌握或很难掌握,如浓H2SO4的稀释、滴定管的使用、装置的组装、气体性质实验的顺序等,即使他们一时记住了,没有经过动手实践,也很难真正正确操作或容易忘记或不明白为什么必须这样操作。
2 采取的措施
2.1 走进实验室
把实验室作为实施化学实验教学的主教室,就像上信息技术课要到机房、上体育课要到操场一样。化学课到化学实验室里上课,学生也很高兴,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情境,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生命活力的研究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正与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里搞科学研究。在实验室里,组织边讲边实验或学生探究,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引导他们自己设计、改进实验,运用不同方法去做同一个实验,让他们通过实验总结规律,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结论,更多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实验中开发创新能力。
有的老师认为到实验室上课很麻烦,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现在上课离不开多媒体),而且要组织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还要准备大量的仪器。其实这些问题都不难解决:
(1) 实验室里没有多媒体设备。装多媒体设备,虽然看起来很浪费,但对学生和学校都有利的事,学校领导肯定会大力支持的。一次投入,永久可用。(2) 学生从教室到实验室由化学课代表组织。去实验室上课,只要和课代表说一下就行了。(3) 准备仪器。一般学校配备了专职化学实验员,跟实验员说一声,备课组成员和实验员一起准备,这样实验教学就方便了。
若到教室上课,要把所要仪器和药品全部运到教室就麻烦了。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室作为实施实验教学的主教室。
让学生到化学实验室上课,可以使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创设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 自由组合
传统的实验小组是一般是按照教室里的位置编的,同桌为一个小组。但有些同桌之间会产生小摩擦,小矛盾;有些同桌之间的动手能力相差较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相对动手比较多,而另一位会充当“旁观者”;有些同桌对实验都不太感兴趣,没事先预习,做实验时东看看,西问问……这样一起合作做实验既不安全,实验效果也不好。实验虽做多了,但能力提高得慢了。对实验技能的培养与思维的发展不利。
针对这种情况,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实验小组可以自由组合,但要说明自己选择组合的理由,做好实验的有利条件。学生每次实验之前的伙伴基本上是新组合的,他(她)们对实验的预习、设计等准备都非常认真、慎重。一是学生都期望在友好的同伴面前表现自己,二是害怕以后不被别人组合。加上自选的组合其思维的方式、学习及技能的基础相近,有共同语言。这样,使实验未走过场,真正落到了实处。自愿组合后的共同预习和对实验方案的制定与策划都变得积极主动,从操作质量到实验报告的填写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3 实践效果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智力,思维的深刻性、严密性、创造性、广阔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开拓和训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素质教育落在实处,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