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名,也叫小字、乳名,是一个人出生后不久取的名字。比起大名(官名)来,小名是非正式的名字,具有顺口、随意、粗鄙、记事性强等特点,随意里透出亲昵,粗鄙中洋溢着真爱,寄予着长辈对孩子的期望。
与常人一样,一些看似威严的皇帝也有着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名。汉唐以来,一些皇帝为了方便百姓避自己的名讳,大名多有点怪,爱用生僻的字眼,如汉元帝刘奭(shì),唐僖宗李儇(xuān),宋孝宗赵眘(shèn)等,可他们的小名却与常人一样通俗。
从皇帝自身来看,相对而言,开国皇帝的小名最为知名。不少开国皇帝出自草莽,民间的习俗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史书记录下了他们粗鄙的小名。继任皇帝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像祖辈那样草根味十足的小名,显然不适合已经贵族化的他们。与开国皇帝相比,继任皇帝的小名少了些许质朴,多出几分文化气息,离小名平直的本意越来越远,反而不那么活泼可爱了。
下面就按时代为序,选取几位最为典型,也是最为知名的皇帝的小名,愉悦读者的同时,顺便阐述一下小名的相关知识。
阿瞒
魏武帝曹操,无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实。他的小名阿瞒,经《三国演义》的传播,为世人所熟知,在所有皇帝的小名中,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开篇就讲:“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以“阿”这个虚词打头,是小名的命名方式之一。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认为:小儿呱呱坠地后,开口第一声发出的即“阿”音,“阿”是天地间之元音,各类语言均是如此。以阿打头的小名称呼法常给人以一种亲切感,符合小名昵称的特点。除阿瞒外,这类小名还有汉武帝的陈皇后小名“阿娇”,蜀后主刘禅小字“阿斗”,隋炀帝杨广小字“阿”,西夏太宗李德明小字“阿移”。“瞒”有哄骗的意思,曹操从小就爱耍心眼,经常干欺上瞒下的勾当,不知这和他的小字“阿瞒”有没有关系?
小名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多在家庭内部使用,除却亲朋好友,外人一般不得而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曹魏已被司马晋取代,可这样堂而皇之地将曹操的小名载诸典籍,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
小名多出自长辈的称呼,体现的是骨肉之情、天伦之乐。在家庭之外的场合使用小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好朋友之间使用,表示相互关系亲密无间。《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松之注所引《魏略》记载:南阳许攸和袁绍、曹操是发小。起先,许攸到冀州追随袁绍,后见袁绍有名无实,听不进不同意见,许攸知其必败,官渡之战时,转投曹操,助曹操击垮袁绍,立了大功。可许攸自恃有功,又是曹操的老熟人,竟得意忘形起来,“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这里用“某甲”而不用“阿瞒”,是《魏略》的作者为尊者讳,不便直书。许攸自以为与曹操亲密无间,不避阿瞒的小名,曹操对他有看法,倒也有容人之量。可许攸积习难改,依旧狂放不羁,终至死在曹操“心腹”许褚的剑下。
小名还可以在敌对方之间使用,表示对敌方的蔑视。三国时,江东孙吴处有人写了一本书,记载曹魏的情况,名字就叫《曹瞒传》。吴与魏是对立方,吴人当然不会为曹操避讳。还是三国时,蜀将孟达归降曹魏,受到曹丕重用。他给刘备的养子刘封写了一封信,劝刘封也归顺魏国。信中说:“今足下与汉中王(刘备),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孟达在信中称呼蜀后主刘禅为阿斗,显然有轻蔑之意。魏明帝曹睿曾发布过一篇讨蜀檄文,文中列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罪状”:“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阿)斗之兄弟,守空城而已。”(陆龟蒙《小名录》卷上)对敌人刘禅,曹睿当然用不着客气,径直呼其小名“阿斗”而已。
阿瞒的影响力还超越时代,泽及后世。后代文人在诗文中为求平仄声韵,经常用“阿瞒”、“老瞒”入诗,借奸雄曹操小名,抒自己胸中块垒。北宋苏轼《甘露寺》:“缅怀卧龙公,挟策事雕钻。一谈收狾子,再说走老瞒。名高有余想,事往无留观。”南宋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元人元好问 《铜雀台瓦砚》:“爱惜铅花洗又看,画栏桂树雨声寒。千年不作鸳鸯去,唤得书生笑老瞒。”在诗人笔下,舞台上画着大白脸的曹阿瞒也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小名典故了。
寄奴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生活更加不易。人们为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热衷于给他们起寓意吉祥的小名。南朝24个皇帝中,有20个皇帝起有小名。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就有个不错的小名:寄奴。《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刘裕出生时,正值深夜,有神光照射刘家的宅子,又有甘露降落在刘家祖坟的树上。刘爸爸见儿子生而奇异,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奇奴。后来,小奇奴被接到舅舅家抚养,小名也改成了“寄奴”,取寄养在舅家之意。“神光”与“甘露”,是修史者编造的鬼话,为的是突出皇帝身世非凡,与众不同。“奇奴”与“寄奴”的得名,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奴就是奴仆,奴仆生来命贱,禁得起磨难。刘爸爸起这样的小名,是希望小寄奴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健康地长大。中古时,以“某奴”为小名还有很多。以建金谷园闻名的石崇,因生在青州,属齐地,故叫齐奴;建立十六国之一冉魏的冉闵,以植物为名,小字棘奴;善作《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名叔宝,小字黄奴;唐高宗李治,以鸟类为名,小字雉奴;后唐闵帝李从厚,小字菩萨奴,取求菩萨保佑之意;南唐烈祖李昪,小字彭奴,取寿比彭祖之意。
“刘寄奴”现在还知名,不是因它是皇帝的小名,而因其成了一味专治跌打损伤的中药。《南史·宋本纪》记载说:刘裕幼时贫苦,手上患了一种疮,总是治不好。一天,在江边打柴时,他遇到一条巨蛇挡住去路,他急从腰间取下弓箭,奋力一射,巨蛇负伤而去。次日,刘裕回到原处,听见草丛中隐约传来杵臼声,随声寻去,见几个青衣童子正在那里捣药,便上前询问缘由。童子说:“我家主人是本地的土神,昨日被刘寄奴射伤,疼痛难忍,我们正替他捣药。”刘裕假装糊涂,又问:“你家主人既是土神,为何不杀寄奴报仇呢?”童子说:“寄奴是王者之命,有神明庇护,如何杀得?”青衣童子的话,在刘裕听来是如此不着边际,随即遭到他的大声呵斥。童子们被吓跑了,刘裕把那些药一并收取了。后来,刘裕又在徐州下邳碰到一个老和尚,送他一包药,治好了他的手疮。再后来,刘裕投身行伍,经常带兵打仗,叫军医按青衣童子和老和尚两处的药如法配制,每遇将士受伤,一敷此药,很快就会痊愈。刘裕射伤巨蛇的一幕,无疑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盗版,无非是说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得到仙药的事儿却有点出人意料。这样的好事,照平常的传说,基本是穷人的“专利”,用不着劳皇帝老儿的大驾。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善治枪棒、跌打损伤的药命名为刘寄奴,民间甚至有了“家有刘寄奴,不怕刀伤颅”的说法。刘寄奴成为草药名,丰富中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皇帝的小名平添了几分奇趣。
《宋书·长沙景王刘道怜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刘裕当皇帝后,把扬州刺史的肥差交给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刘义真,而不是自己年富力强的弟弟刘道怜。为此,老太后很不高兴,对刘裕抱怨:“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刘裕答道:“寄奴于道怜,岂有所惜?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非道怜所了。”太后反问:“道怜年出五十,岂当不如汝十岁儿邪?”刘裕回答:“车士(刘义真的小字)虽为刺史,事无大小,悉由寄奴。道怜年长,不亲其事,于听望不足。”太后听了这话,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刘裕虽当上了皇帝,在太后面前,还是个孩子,所以才自道小名“寄奴”。普通人成年后,尚且忌讳小名,皇帝自然更是如此。除了太上皇与太后,别人是不敢直呼皇帝小名的。
练儿
梁武帝萧衍是位自得天下又自失天下的传奇人物,字叔达,小字练儿。萧衍笃信佛教,练儿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译成汉语,就是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曰:“阿练儿,梵语虏质不妙,旧云‘阿兰’,唐云‘寂静处’也。”
南北朝时,佛教大盛,给孩子取小名时,也受到佛风的习染。不少知名人物的小名,都与佛教有关。仅萧衍的儿子中就有: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小名维摩,三子萧纲小名六通,四子萧绩小名四果,六子萧纶小名六真,七子萧绎小名七符。除佛教外,道教也影响到一些人的小名。刘宋最后两位皇帝刘昱和刘准,就是通过《周易》卜卦而取得小名。老大刘昱得了第五十卦——震卦,小名就叫“慧震”;老三刘准得了第二十卦——观卦,小名就叫“智观”。一度曾称帝的东晋权臣桓玄,小字灵宝,就是出自道教著名经典——葛洪《抱朴子》中“灵宝之方,长生之法”一句。大诗人谢灵运,从小被信奉道教的父母送往道观里抚养,直到15岁才回到金陵乌衣巷的家中,因从小在外,故得小字“客儿”。
父亲的名讳要规避,小名也要规避,皇帝父亲的小名更应如此。萧衍的子孙为亲者讳,把“练”叫做“绢”。《颜氏家训·风操篇》讲到避讳时说:“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梁武小名阿练(练儿),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练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萧氏子孙为萧衍避讳,绝口不提“练”字。可有一个人却对“练”字恨之入骨,他就是萧衍的次子萧综。原来,当日南齐的东昏侯萧宝卷临朝时,荒淫无度,百姓叫苦不迭。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以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名,举兵攻下金陵,先后杀掉萧宝卷与萧宝融,以梁代齐,自立为帝。有一位萧宝卷宠爱的美人吴景晖,已经怀孕三个月,萧衍见她漂亮,就收入后宫。七个月后,东昏侯的遗腹子出生,萧衍认为己子,起名萧综,小名缘觉,后封豫章王。萧综长大后,吴景晖悄悄地对儿子讲了他的身世,萧综得知真相后,深信不疑,暗下决心,时刻准备为生父萧宝卷复仇。后来,萧衍让他担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叶茂的练(楝)树,因萧衍小名叫练儿,萧综对此十分反感,就让人将其统统砍伐了。后来,萧综到底离开萧衍,带着南徐州归降了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二)。不知是萧综的“诅咒”起了作用,还是萧衍“自作孽”的恶果,反正萧衍以86岁高龄被活活饿死了。在极度相信神佛巫术的萧衍眼里,自己的“倒霉”一定和萧综这个养子的“不孝”有关吧!
与常人一样,一些看似威严的皇帝也有着难登大雅之堂的小名。汉唐以来,一些皇帝为了方便百姓避自己的名讳,大名多有点怪,爱用生僻的字眼,如汉元帝刘奭(shì),唐僖宗李儇(xuān),宋孝宗赵眘(shèn)等,可他们的小名却与常人一样通俗。
从皇帝自身来看,相对而言,开国皇帝的小名最为知名。不少开国皇帝出自草莽,民间的习俗给他们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一些史书记录下了他们粗鄙的小名。继任皇帝多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像祖辈那样草根味十足的小名,显然不适合已经贵族化的他们。与开国皇帝相比,继任皇帝的小名少了些许质朴,多出几分文化气息,离小名平直的本意越来越远,反而不那么活泼可爱了。
下面就按时代为序,选取几位最为典型,也是最为知名的皇帝的小名,愉悦读者的同时,顺便阐述一下小名的相关知识。
阿瞒
魏武帝曹操,无皇帝之名,有皇帝之实。他的小名阿瞒,经《三国演义》的传播,为世人所熟知,在所有皇帝的小名中,大概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了。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开篇就讲:“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曹)参之后。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瞒。”以“阿”这个虚词打头,是小名的命名方式之一。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认为:小儿呱呱坠地后,开口第一声发出的即“阿”音,“阿”是天地间之元音,各类语言均是如此。以阿打头的小名称呼法常给人以一种亲切感,符合小名昵称的特点。除阿瞒外,这类小名还有汉武帝的陈皇后小名“阿娇”,蜀后主刘禅小字“阿斗”,隋炀帝杨广小字“阿”,西夏太宗李德明小字“阿移”。“瞒”有哄骗的意思,曹操从小就爱耍心眼,经常干欺上瞒下的勾当,不知这和他的小字“阿瞒”有没有关系?
小名具有一定的私密性,多在家庭内部使用,除却亲朋好友,外人一般不得而知。陈寿撰写《三国志》时,曹魏已被司马晋取代,可这样堂而皇之地将曹操的小名载诸典籍,还是需要足够的勇气。
小名多出自长辈的称呼,体现的是骨肉之情、天伦之乐。在家庭之外的场合使用小名,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好朋友之间使用,表示相互关系亲密无间。《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松之注所引《魏略》记载:南阳许攸和袁绍、曹操是发小。起先,许攸到冀州追随袁绍,后见袁绍有名无实,听不进不同意见,许攸知其必败,官渡之战时,转投曹操,助曹操击垮袁绍,立了大功。可许攸自恃有功,又是曹操的老熟人,竟得意忘形起来,“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这里用“某甲”而不用“阿瞒”,是《魏略》的作者为尊者讳,不便直书。许攸自以为与曹操亲密无间,不避阿瞒的小名,曹操对他有看法,倒也有容人之量。可许攸积习难改,依旧狂放不羁,终至死在曹操“心腹”许褚的剑下。
小名还可以在敌对方之间使用,表示对敌方的蔑视。三国时,江东孙吴处有人写了一本书,记载曹魏的情况,名字就叫《曹瞒传》。吴与魏是对立方,吴人当然不会为曹操避讳。还是三国时,蜀将孟达归降曹魏,受到曹丕重用。他给刘备的养子刘封写了一封信,劝刘封也归顺魏国。信中说:“今足下与汉中王(刘备),道路之人耳,亲非骨血而据势权,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自立阿斗为太子已来,有识之人相为寒心。”(《三国志·蜀书·刘封传》)孟达在信中称呼蜀后主刘禅为阿斗,显然有轻蔑之意。魏明帝曹睿曾发布过一篇讨蜀檄文,文中列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罪状”:“刘备背恩,自窜巴蜀。诸葛亮弃父母之国,阿残贼之党,神人被毒,恶积身灭。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贪专擅之实。(阿)斗之兄弟,守空城而已。”(陆龟蒙《小名录》卷上)对敌人刘禅,曹睿当然用不着客气,径直呼其小名“阿斗”而已。
阿瞒的影响力还超越时代,泽及后世。后代文人在诗文中为求平仄声韵,经常用“阿瞒”、“老瞒”入诗,借奸雄曹操小名,抒自己胸中块垒。北宋苏轼《甘露寺》:“缅怀卧龙公,挟策事雕钻。一谈收狾子,再说走老瞒。名高有余想,事往无留观。”南宋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元人元好问 《铜雀台瓦砚》:“爱惜铅花洗又看,画栏桂树雨声寒。千年不作鸳鸯去,唤得书生笑老瞒。”在诗人笔下,舞台上画着大白脸的曹阿瞒也许是最有生命力的小名典故了。
寄奴
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生活更加不易。人们为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热衷于给他们起寓意吉祥的小名。南朝24个皇帝中,有20个皇帝起有小名。
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就有个不错的小名:寄奴。《宋书·符瑞志上》记载:刘裕出生时,正值深夜,有神光照射刘家的宅子,又有甘露降落在刘家祖坟的树上。刘爸爸见儿子生而奇异,就给他起了个小名:奇奴。后来,小奇奴被接到舅舅家抚养,小名也改成了“寄奴”,取寄养在舅家之意。“神光”与“甘露”,是修史者编造的鬼话,为的是突出皇帝身世非凡,与众不同。“奇奴”与“寄奴”的得名,倒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奴就是奴仆,奴仆生来命贱,禁得起磨难。刘爸爸起这样的小名,是希望小寄奴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健康地长大。中古时,以“某奴”为小名还有很多。以建金谷园闻名的石崇,因生在青州,属齐地,故叫齐奴;建立十六国之一冉魏的冉闵,以植物为名,小字棘奴;善作《玉树后庭花》的陈后主,名叔宝,小字黄奴;唐高宗李治,以鸟类为名,小字雉奴;后唐闵帝李从厚,小字菩萨奴,取求菩萨保佑之意;南唐烈祖李昪,小字彭奴,取寿比彭祖之意。
“刘寄奴”现在还知名,不是因它是皇帝的小名,而因其成了一味专治跌打损伤的中药。《南史·宋本纪》记载说:刘裕幼时贫苦,手上患了一种疮,总是治不好。一天,在江边打柴时,他遇到一条巨蛇挡住去路,他急从腰间取下弓箭,奋力一射,巨蛇负伤而去。次日,刘裕回到原处,听见草丛中隐约传来杵臼声,随声寻去,见几个青衣童子正在那里捣药,便上前询问缘由。童子说:“我家主人是本地的土神,昨日被刘寄奴射伤,疼痛难忍,我们正替他捣药。”刘裕假装糊涂,又问:“你家主人既是土神,为何不杀寄奴报仇呢?”童子说:“寄奴是王者之命,有神明庇护,如何杀得?”青衣童子的话,在刘裕听来是如此不着边际,随即遭到他的大声呵斥。童子们被吓跑了,刘裕把那些药一并收取了。后来,刘裕又在徐州下邳碰到一个老和尚,送他一包药,治好了他的手疮。再后来,刘裕投身行伍,经常带兵打仗,叫军医按青衣童子和老和尚两处的药如法配制,每遇将士受伤,一敷此药,很快就会痊愈。刘裕射伤巨蛇的一幕,无疑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的盗版,无非是说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得到仙药的事儿却有点出人意料。这样的好事,照平常的传说,基本是穷人的“专利”,用不着劳皇帝老儿的大驾。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善治枪棒、跌打损伤的药命名为刘寄奴,民间甚至有了“家有刘寄奴,不怕刀伤颅”的说法。刘寄奴成为草药名,丰富中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皇帝的小名平添了几分奇趣。
《宋书·长沙景王刘道怜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刘裕当皇帝后,把扬州刺史的肥差交给了自己十几岁的儿子刘义真,而不是自己年富力强的弟弟刘道怜。为此,老太后很不高兴,对刘裕抱怨:“道怜汝布衣兄弟,故宜为扬州。”刘裕答道:“寄奴于道怜,岂有所惜?扬州根本所寄,事务至多,非道怜所了。”太后反问:“道怜年出五十,岂当不如汝十岁儿邪?”刘裕回答:“车士(刘义真的小字)虽为刺史,事无大小,悉由寄奴。道怜年长,不亲其事,于听望不足。”太后听了这话,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刘裕虽当上了皇帝,在太后面前,还是个孩子,所以才自道小名“寄奴”。普通人成年后,尚且忌讳小名,皇帝自然更是如此。除了太上皇与太后,别人是不敢直呼皇帝小名的。
练儿
梁武帝萧衍是位自得天下又自失天下的传奇人物,字叔达,小字练儿。萧衍笃信佛教,练儿出自佛经,是梵语音译,全称“阿练若”或“阿兰若”,译成汉语,就是寂静处、无诤地,指能远离喧噪,安心修习的禅定之所。《大宝积经》第八十二卷曰:“阿练儿,梵语虏质不妙,旧云‘阿兰’,唐云‘寂静处’也。”
南北朝时,佛教大盛,给孩子取小名时,也受到佛风的习染。不少知名人物的小名,都与佛教有关。仅萧衍的儿子中就有: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小名维摩,三子萧纲小名六通,四子萧绩小名四果,六子萧纶小名六真,七子萧绎小名七符。除佛教外,道教也影响到一些人的小名。刘宋最后两位皇帝刘昱和刘准,就是通过《周易》卜卦而取得小名。老大刘昱得了第五十卦——震卦,小名就叫“慧震”;老三刘准得了第二十卦——观卦,小名就叫“智观”。一度曾称帝的东晋权臣桓玄,小字灵宝,就是出自道教著名经典——葛洪《抱朴子》中“灵宝之方,长生之法”一句。大诗人谢灵运,从小被信奉道教的父母送往道观里抚养,直到15岁才回到金陵乌衣巷的家中,因从小在外,故得小字“客儿”。
父亲的名讳要规避,小名也要规避,皇帝父亲的小名更应如此。萧衍的子孙为亲者讳,把“练”叫做“绢”。《颜氏家训·风操篇》讲到避讳时说:“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梁武小名阿练(练儿),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练物为销绢物,恐乖其义。”萧氏子孙为萧衍避讳,绝口不提“练”字。可有一个人却对“练”字恨之入骨,他就是萧衍的次子萧综。原来,当日南齐的东昏侯萧宝卷临朝时,荒淫无度,百姓叫苦不迭。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以改立南康王萧宝融为名,举兵攻下金陵,先后杀掉萧宝卷与萧宝融,以梁代齐,自立为帝。有一位萧宝卷宠爱的美人吴景晖,已经怀孕三个月,萧衍见她漂亮,就收入后宫。七个月后,东昏侯的遗腹子出生,萧衍认为己子,起名萧综,小名缘觉,后封豫章王。萧综长大后,吴景晖悄悄地对儿子讲了他的身世,萧综得知真相后,深信不疑,暗下决心,时刻准备为生父萧宝卷复仇。后来,萧衍让他担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叶茂的练(楝)树,因萧衍小名叫练儿,萧综对此十分反感,就让人将其统统砍伐了。后来,萧综到底离开萧衍,带着南徐州归降了北魏(《洛阳伽蓝记》卷二)。不知是萧综的“诅咒”起了作用,还是萧衍“自作孽”的恶果,反正萧衍以86岁高龄被活活饿死了。在极度相信神佛巫术的萧衍眼里,自己的“倒霉”一定和萧综这个养子的“不孝”有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