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责任是指份内应做的事,是个人或群体组织根据自身社会角色层次性所应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在谈到新课程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其中责任感也叫责任心,它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前提,是道德教育評价最一般的价值尺度。离开责任心教育,就无从谈起道德教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责任感决定着将来整个社会成员是否具有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生活伙伴又比较少,故自我意识较强,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他们个性发展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如偏激、狭隘、嫉妒、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懦弱、自卑等。大多数和自我意识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强弱两极分化的倾向和不平衡性。在过强倾向的学生中较多的存在着不接受批评,自高自大,爱出风头和同学关系紧张,自私自利,自控力差,感情用事等;在过弱学生中,又存在着依赖性强,没有主见,自卑、孤僻、懦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难以激发积极性等。另外,小学生往往由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等几个部分发展不平横而影响整个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如一些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但在实际中就难以克服;有的自我体验积极(自尊心强),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而表现出自负或固执。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种种不良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和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级体漠不关心,遇事就拈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毅力,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等。我们很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是教师的一项战略任务。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1.树立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自己的学习和实现祖国富强的理想联系起来,才是真正地具有了责任心。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时常利用晨会课、语文课、思品课、班会课等机会,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詹天佑等立志报效祖国的故事,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不能光凭兴趣,也不是单单为了自己的前途。从而让学生明白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小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人,必须要有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打算,要想承担得起这个服务的责任,就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
2.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惜让他打了半天的工才把赔给邻居玻璃的钱如数还给父亲,在中国的家长看来,里根父亲的做法似乎对孩子太残酷了,然而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才使得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生有过失的时候,首先要求他们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然后让他们去勇敢地面对,即使是一个小的过失也不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参与解决。比如学生们在课间打闹,一时冲动发生了冲突,我就会要求他们自己明辨谁是谁非,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每天的值日事宜,也是责任到人,实行“承包合同”如此等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学会自我承担责任。
二、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1.参与家庭生活,做家庭的小主人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可以从家庭这块阵地入手,要增强孩子对家庭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提升孩子在家庭里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里的客人而是主人,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在这一方面,我首先是建议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把孩子当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老把他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家里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孩子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让孩子帮着出谋划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家里的家务活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例如每天爸爸应当做什么,妈妈应当做什么,孩子应当做什么都要事先规定好,孩子可以少承担一些,但决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学习而大包大揽;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充当检察官的角色,对家里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看看大家做事是否都有责任心;我还建议有些家长在孩子寒暑假期间让他当一段时间的家,这期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都可以由孩子来做主,都可以由孩子来安排,孩子从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中能够学到了许多,也提高了许多,家庭责任感增加了,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
2.感受做事认真负责的乐趣
学生有无责任心,与老师、家长有没有提出具体培养目标有关。在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负责任的机会。例如:老师和家长依据学生兴趣,让孩子们在家中养一株花,种一棵草,养一条鱼等,并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独立负责,并坚持写观察日记,利用自然课来交流。花开了,小鱼长大了,学生也体验到了认真负责的重要和乐趣。另外,我还坚持每周和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给予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三、在班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就要调动学生对集体事务有主体参与意识,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我总是把集体的事“交给”大家去做,善于调动他们为集体出主意,为集体的问题分忧。首先,让学生参与目标制定,在新学期一开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目标,再从个人目标中挑选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切合实际的目标,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后制定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集体目标的形成就具有了全员参与性,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亲身参与了目标制定而积极主动地去努力。第二,让学生充当主角,人人有发挥自我价值的岗位。让学生充当主角,广开渠道,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每周召开自主晨会,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实行班干部竞选值周制;建立学习互助岗、生活管理岗、板报宣传岗、卫生监督岗、课外兴趣岗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投入的好习惯。
四、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事实证明,身教胜于言教。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生动的榜样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特征,用自己的言行来教学生负责。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我做到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完,不得隔日;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保持清洁,首先我做到随时捡起地上的纸片,这样久而久之,带动全班,逐步形成“卫生不好,我的责任”的责任观念。我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产生所思所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的责任心也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总之,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家庭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让良好的责任之树及早地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的道路上结出累累硕果。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否具有责任感决定着将来整个社会成员是否具有责任感。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下走入了误区,不少“恨铁不成钢”的教师和“望子成龙”的父母心目中“好学生”、“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生活伙伴又比较少,故自我意识较强,在多年教育实践中,我发现他们个性发展中存在种种不良倾向,如偏激、狭隘、嫉妒、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懦弱、自卑等。大多数和自我意识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强弱两极分化的倾向和不平衡性。在过强倾向的学生中较多的存在着不接受批评,自高自大,爱出风头和同学关系紧张,自私自利,自控力差,感情用事等;在过弱学生中,又存在着依赖性强,没有主见,自卑、孤僻、懦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难以激发积极性等。另外,小学生往往由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等几个部分发展不平横而影响整个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如一些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某些错误,但在实际中就难以克服;有的自我体验积极(自尊心强),但又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而表现出自负或固执。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种种不良表现,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父母和长辈没有礼貌,对同学没有热情,对班级体漠不关心,遇事就拈轻怕重,做事缺乏恒心毅力,出事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抗挫折差等。我们很难想象,这样自私,没有责任感,没有爱心的下一代,将来如何担负起民族振兴的大业。因此,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是教师的一项战略任务。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责任心开始,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1.树立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把自己的学习和实现祖国富强的理想联系起来,才是真正地具有了责任心。因此,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时常利用晨会课、语文课、思品课、班会课等机会,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钱学森、詹天佑等立志报效祖国的故事,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不能光凭兴趣,也不是单单为了自己的前途。从而让学生明白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什么”。小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人,必须要有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打算,要想承担得起这个服务的责任,就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
2.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责任
美国总统里根小时候踢足球损坏了邻居家的玻璃,他父亲为了使小里根明白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不惜让他打了半天的工才把赔给邻居玻璃的钱如数还给父亲,在中国的家长看来,里根父亲的做法似乎对孩子太残酷了,然而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才使得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因此,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学生有过失的时候,首先要求他们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然后让他们去勇敢地面对,即使是一个小的过失也不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参与解决。比如学生们在课间打闹,一时冲动发生了冲突,我就会要求他们自己明辨谁是谁非,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每天的值日事宜,也是责任到人,实行“承包合同”如此等等,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每件事情上学会自我承担责任。
二、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1.参与家庭生活,做家庭的小主人
家庭是孩子发育成长的最重要场所,是孩子日常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所在,因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可以从家庭这块阵地入手,要增强孩子对家庭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提升孩子在家庭里的主体地位,让孩子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家里的客人而是主人,当孩子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在这一方面,我首先是建议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把孩子当作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老把他当作什么事情都不懂的小孩子,家里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孩子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孩子发表一下意见,让孩子帮着出谋划策,对孩子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家里的家务活也可以有一个明确的分工,例如每天爸爸应当做什么,妈妈应当做什么,孩子应当做什么都要事先规定好,孩子可以少承担一些,但决不能因为怕耽误孩子学习而大包大揽;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充当检察官的角色,对家里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看看大家做事是否都有责任心;我还建议有些家长在孩子寒暑假期间让他当一段时间的家,这期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都可以由孩子来做主,都可以由孩子来安排,孩子从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中能够学到了许多,也提高了许多,家庭责任感增加了,主人翁意识也增强了。
2.感受做事认真负责的乐趣
学生有无责任心,与老师、家长有没有提出具体培养目标有关。在生活中为学生创造负责任的机会。例如:老师和家长依据学生兴趣,让孩子们在家中养一株花,种一棵草,养一条鱼等,并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然后让学生独立负责,并坚持写观察日记,利用自然课来交流。花开了,小鱼长大了,学生也体验到了认真负责的重要和乐趣。另外,我还坚持每周和家长保持联系,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并对孩子给予及时地鼓励和表扬。
三、在班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就要调动学生对集体事务有主体参与意识,有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始终觉得自己是集体的主人,主动关心集体的事情。我总是把集体的事“交给”大家去做,善于调动他们为集体出主意,为集体的问题分忧。首先,让学生参与目标制定,在新学期一开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目标,再从个人目标中挑选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切合实际的目标,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后制定出班集体的奋斗目标。这样,集体目标的形成就具有了全员参与性,每一个学生都会因亲身参与了目标制定而积极主动地去努力。第二,让学生充当主角,人人有发挥自我价值的岗位。让学生充当主角,广开渠道,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每周召开自主晨会,使每个学生有机会成为主角;实行班干部竞选值周制;建立学习互助岗、生活管理岗、板报宣传岗、卫生监督岗、课外兴趣岗等,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班级管理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位置,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从而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每一个学生品尝到为集体、为他人尽责的辛苦和幸福,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维护集体利益,养成自觉投入的好习惯。
四、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事实证明,身教胜于言教。少年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生动的榜样具有很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在日常教学中严于律己,用自己的人格特征,用自己的言行来教学生负责。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我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入教室,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我做到当天作业当天批改完,不得隔日;要求学生讲究卫生,保持清洁,首先我做到随时捡起地上的纸片,这样久而久之,带动全班,逐步形成“卫生不好,我的责任”的责任观念。我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产生所思所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的责任心也会在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总之,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一个人具有对己对人、对集体、对家庭的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才可能稳定持久,进而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让良好的责任之树及早地在他们身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在人生的道路上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