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现行学分制条件下导师制存在的模式,分析了他们的优点和需要完善的方面。在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针对我校现状,提出了学分制条件下导师指导模式的优化方案,并付诸实践,取得了不错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
基金项目:泰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无位置传感器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制”)(No:201430774);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No:qx102168)
【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发展、完善于欧美等高校,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本特征,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反映课程地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促使教学模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逐渐过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结构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导师制是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遴选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针对学生的需求,在心理、思想、生活及专业上给予教育和引导,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灵活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提供了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等寬松的时间、空间环境。一方面,这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对本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容易产生
盲目选课、片面追求学分等现象,造成知识
的断裂,破坏知识结构和能力机构的完整性
和系统性。因此,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选课及成才指导,做到活而不乱,是学分制实施的重要保证。
三、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存在的模式
我们针对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实施模式,在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五所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全程导师制
学生自入校之日起,根据双向选择或学校分配的形式,以组为单位,为每一位学生分配固定的指导教师,一般一位导师指导十名左右的学生,一直到学生毕业。大一阶段,主要以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计划为主,指导学生选课;二年级开始,有选择的吸收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加科研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训练。这种导师制度,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发展。
2.班级导师制
这种制度与从前的班主任制度类似,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专业老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问题进行指导。也有的学校采用导师团队的形式,由专业导师、思想导师和心理导师三人组成导师团队,指导所对应的班级。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高年级阶段,专业导师的指导任务会比较重,无法做到个性化指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英才导师制
这种导师制度是在学生入学之始,对学生进行测试,遴选优秀学生,然后逐年实施末尾淘汰、优秀进位的方式组成动态的英才班,并配备优秀师资进行指导,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制度虽然解决了高校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但是,这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英才班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四、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模式优化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力量和学生现状,在现有学分制的条件下,我们立足现实,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取长补短,完成了大学生导师制初步的构建及模式优化。
1.遴选优秀导师,建立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
以学院为单位,在思想教育、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遴选优秀指导老师组成三人制导师团队。由工程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对于有志进入科研行列的学生,由学术研究导
师指导,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质。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连续性,又避免了由于逐年积累造成老师的工作量繁重的问题。
2.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互结合的指导模式
高校的扩招给更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也造成在校學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由过去的重专业知识或科学素养向社会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转变。使学生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既能自主学习,又能达到学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精英教育是指针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在高年级阶段进行分流,进入我校以导师教改项目或科研项目为依托成立项目工作室,由工程实践导师或学术研究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参与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
3.专业社团与创新中心互为补充的指导模式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认识不足,专业知识也不足的情况,由导师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至4人为单位的读书讨论组,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以书为切入点,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度过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期。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以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社团或中心的老师来源于相关院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加入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
实践证明,通过我校学分制条件下导师指导模式的不断优化和顺利推行,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差异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先后在各类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中来,成为技术骨干,并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各种专利。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2]彭远方,刘素华等.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03.
[3]刘丽华,刘青.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制约因素及改革对策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
[4]徐天茂,周林森,纳海莺. 影响学分制选课实施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5]谭春娇,刘越等.本科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5.03
关键词: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
基金项目:泰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无位置传感器大功率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的研制”)(No:201430774);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No:qx102168)
【分类号】G642
一、引言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的选课制,发展、完善于欧美等高校,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为基本特征,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反映课程地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的实施,促使教学模式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逐渐过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结构的机会,对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导师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导师制是在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遴选有经验的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团队,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以组为单位,针对学生的需求,在心理、思想、生活及专业上给予教育和引导,为学分制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
灵活的学分制度为大学生整个教育过程提供了自主选课、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等寬松的时间、空间环境。一方面,这有利于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对本专业了解不够深入,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容易产生
盲目选课、片面追求学分等现象,造成知识
的断裂,破坏知识结构和能力机构的完整性
和系统性。因此,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选课及成才指导,做到活而不乱,是学分制实施的重要保证。
三、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存在的模式
我们针对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实施模式,在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济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五所院校进行了调研,并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目前我国学分制条件下的导师制存在以下几种模式:
1.全程导师制
学生自入校之日起,根据双向选择或学校分配的形式,以组为单位,为每一位学生分配固定的指导教师,一般一位导师指导十名左右的学生,一直到学生毕业。大一阶段,主要以介绍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计划为主,指导学生选课;二年级开始,有选择的吸收优秀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参加科研工作,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科研素质训练。这种导师制度,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发展。
2.班级导师制
这种制度与从前的班主任制度类似,一般以班级为单位,由一名专业老师负责对学生的专业问题进行指导。也有的学校采用导师团队的形式,由专业导师、思想导师和心理导师三人组成导师团队,指导所对应的班级。这种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在高年级阶段,专业导师的指导任务会比较重,无法做到个性化指导和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英才导师制
这种导师制度是在学生入学之始,对学生进行测试,遴选优秀学生,然后逐年实施末尾淘汰、优秀进位的方式组成动态的英才班,并配备优秀师资进行指导,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这种制度虽然解决了高校师资严重短缺的现状,但是,这对于那些没有进入英才班的学生是非常不公平的。
四、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导师制模式优化
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师资力量和学生现状,在现有学分制的条件下,我们立足现实,借鉴兄弟院校经验,取长补短,完成了大学生导师制初步的构建及模式优化。
1.遴选优秀导师,建立导师团队的指导模式
以学院为单位,在思想教育、工程实践和学术研究三个方面遴选优秀指导老师组成三人制导师团队。由工程实践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锻炼实践能力;对于有志进入科研行列的学生,由学术研究导
师指导,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素质。这种方式既保证了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连续性,又避免了由于逐年积累造成老师的工作量繁重的问题。
2.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相互结合的指导模式
高校的扩招给更多人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也造成在校學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调。高等教育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的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由过去的重专业知识或科学素养向社会工作经验或实践能力转变。使学生在遵循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既能自主学习,又能达到学科专业培养的目标;精英教育是指针对个别优秀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在高年级阶段进行分流,进入我校以导师教改项目或科研项目为依托成立项目工作室,由工程实践导师或学术研究导师进行个别指导,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参与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
3.专业社团与创新中心互为补充的指导模式
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大学生活认识不足,专业知识也不足的情况,由导师引导,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至4人为单位的读书讨论组,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以书为切入点,答疑解惑,心理疏导,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顺利度过大学初始阶段的迷茫期。针对高年级学生,我们以全国大学生竞赛活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社团或中心的老师来源于相关院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双向选择的形式加入专业社团或创新中心。
实践证明,通过我校学分制条件下导师指导模式的不断优化和顺利推行,确实提高了学生的差异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近几年,学生先后在各类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还有大量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工程实践或科研项目中来,成为技术骨干,并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各种专利。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
[2]彭远方,刘素华等. 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团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3,03.
[3]刘丽华,刘青. 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的制约因素及改革对策分析[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8.
[4]徐天茂,周林森,纳海莺. 影响学分制选课实施的因素分析与对策[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
[5]谭春娇,刘越等.本科导师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定位和作用[J].计算机教育,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