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国运兴衰、民族振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这一课题上,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应当深入分析社会大环境的变迁给未成年人群体造成的影响,及时调整教育的方向,积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近年来笔者在各大媒体上所观察到的一些案例,笔者觉得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需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内容:
注重挖掘未成年人身边的典型来引导其言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有的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约束效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人生觀、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特别需要一些正面典型给他们的言行以明确的引导,告诉他们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当年,雷锋、赖宁曾经在引导未成年人言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现在他们仍应当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楷模。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时代变了,社会环境变了,这些传统的道德模范与现在的未成年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我们要传承的主要是他们的言行中包含的精神内核。为此,我们更应去发掘当代的“雷锋”、“赖宁”,着眼于弘扬他们的精神而不是某个个人。循着这种思路,其实日常生活中在广大未成年人群体中间就有很多值得挖掘并树立为未成年人学习榜样的正面典型。据报载,仪征市新城镇郁桥小学五年级学生董伟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居民区附近的小河有人落水,奋不顾身救起了落水儿童。事迹很感人。这样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他们对于周围的同学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作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正应该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身边的典型,给未成年人的言行提供便于学习借鉴的榜样,使他们在一种良性的相互影响氛围中健康成长。
着力净化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内容。当今社会是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大部分依赖于各种传媒机构。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极其丰富,但难免泥沙俱下,很容易影响判断力尚比较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某杂志载: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强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据他本人交代,他10岁就开始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再大一些沉迷于黄色网站,在这些黄色淫秽内容的长期诱惑下,最终迷失了本性,走上了犯罪道路。北京海淀法院在100名未成年在押犯中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发现这些未成年罪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戏厅的占66%,经常进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事实上,影视、网络以及其他大众媒体上的色情、暴力侵扰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曾为克林顿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担任安全顾问的加文·德·贝克尔在《自卫书》中这样写道:“今天,孩子在18岁之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件。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等犯罪行为,他们的命运,将如何改变?”为应对这一课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大众媒体内容的监管和筛选。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禁令,比如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的管理,正在建设虚拟社会的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广电总局则启动了“四大工程”,即“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监察工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全方位的保护网。除了必要的整顿和清理之外,笔者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多创作适合未成年人欣赏的文艺影视作品,让健康向上的内容充满网络和影视空间,在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起到净化大众传媒内容的目的。
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就是非常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在学校的排名,而往往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事实上,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据报载:某市高中一女学生,只因外婆在隔壁房间看电视声音开得较大,影响了她复习功课,使她心烦意乱,便将外婆用锤子锤死并装进布袋置于床下,自己却平心静气地继续复习功课。直到放寒假,远在北京的父母回来问外婆哪去了,她才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把她锤死了,就在床下。”这一案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而且类似的悲剧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归根到底,孩子的心理失常是酿成这些悲剧的原因。而孩子的心理失常往往又是因为学校和家庭长期给予他们超出负荷的心理压力引起的。升学压力、排名危机把孩子的腰压得直不起来,大脑无暇思考别的东西,考虑问题就容易偏激、走向极端。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一个课题。在国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我国的中小学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加强探索,争取早日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除了学校之外,家长也应认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除了督促子女学好功课外,更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着眼于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拓宽眼界,早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机遇,脚踏实地地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富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责任编辑 尤健
注重挖掘未成年人身边的典型来引导其言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传统的道德评判标准有的正在逐渐失去应有的约束效力,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的人生觀、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特别需要一些正面典型给他们的言行以明确的引导,告诉他们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能做的。当年,雷锋、赖宁曾经在引导未成年人言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现在他们仍应当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的楷模。当然,我们也应看到,时代变了,社会环境变了,这些传统的道德模范与现在的未成年人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我们要传承的主要是他们的言行中包含的精神内核。为此,我们更应去发掘当代的“雷锋”、“赖宁”,着眼于弘扬他们的精神而不是某个个人。循着这种思路,其实日常生活中在广大未成年人群体中间就有很多值得挖掘并树立为未成年人学习榜样的正面典型。据报载,仪征市新城镇郁桥小学五年级学生董伟在学校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居民区附近的小河有人落水,奋不顾身救起了落水儿童。事迹很感人。这样的人和事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他们对于周围的同学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作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正应该发掘和利用好这些身边的典型,给未成年人的言行提供便于学习借鉴的榜样,使他们在一种良性的相互影响氛围中健康成长。
着力净化影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内容。当今社会是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大部分依赖于各种传媒机构。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极其丰富,但难免泥沙俱下,很容易影响判断力尚比较弱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某杂志载: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关押的一名15岁的少年犯,因伙同另外两名少年强奸少女,被依法判处重刑。据他本人交代,他10岁就开始看色情内容的音像制品,再大一些沉迷于黄色网站,在这些黄色淫秽内容的长期诱惑下,最终迷失了本性,走上了犯罪道路。北京海淀法院在100名未成年在押犯中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发现这些未成年罪犯中经常进入电子游戏厅的占66%,经常进网吧的占30%,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的占61%。事实上,影视、网络以及其他大众媒体上的色情、暴力侵扰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曾为克林顿和布什两任美国总统担任安全顾问的加文·德·贝克尔在《自卫书》中这样写道:“今天,孩子在18岁之前,从媒体上目睹的暴力行为有20万件。所以,他们也回报社会各种自杀、杀人等犯罪行为,他们的命运,将如何改变?”为应对这一课题,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对大众媒体内容的监管和筛选。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禁令,比如公安机关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的管理,正在建设虚拟社会的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广电总局则启动了“四大工程”,即“建设工程、净化工程、防护工程、监察工程”,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构筑全方位的保护网。除了必要的整顿和清理之外,笔者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多创作适合未成年人欣赏的文艺影视作品,让健康向上的内容充满网络和影视空间,在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的同时,起到净化大众传媒内容的目的。
重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中就是非常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关心他们在学校的排名,而往往忽视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事实上,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据报载:某市高中一女学生,只因外婆在隔壁房间看电视声音开得较大,影响了她复习功课,使她心烦意乱,便将外婆用锤子锤死并装进布袋置于床下,自己却平心静气地继续复习功课。直到放寒假,远在北京的父母回来问外婆哪去了,她才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把她锤死了,就在床下。”这一案例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却真实地发生了,而且类似的悲剧不止一次地发生过,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深思。归根到底,孩子的心理失常是酿成这些悲剧的原因。而孩子的心理失常往往又是因为学校和家庭长期给予他们超出负荷的心理压力引起的。升学压力、排名危机把孩子的腰压得直不起来,大脑无暇思考别的东西,考虑问题就容易偏激、走向极端。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一个课题。在国外,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和教育是学校的必修课程之一,我国的中小学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在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加强探索,争取早日将其纳入日常教学课程体系。除了学校之外,家长也应认识到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除了督促子女学好功课外,更要教他们做人的道理,着眼于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拓宽眼界,早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人生的挫折和机遇,脚踏实地地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富有责任心、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责任编辑 尤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