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用户的发展状况出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的网络活动状况堪忧,网络道德建设亟待加强。综观青少年的各种网络行为,大多为满足精神利益需求。因此,用精神利益的引导来规范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对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建设 精神利益
互联网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的象征。像其他的科技成果一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家长的严重关切,社会对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呼声甚高。
一、青少年络活动的现状和问题。
关于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互联网用户呈低龄化趋势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我国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3%,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9%,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8.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4.9%)。网民低龄化趋势过于明显。
(二)青少年上网的数字情况分析
在性别比例方面,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比例越高。高中男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男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男生占小学生的25.8%。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上网比例越高。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8.4%的父母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大多数父母反对子女上网,都反对子女到网吧上网。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主要有:满足精神需要、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查询信息。需求排序依次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味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对网络内容真实度的认识方面,69.3%的青少年认为网上内容50%是真实的,24.6%认为网上内容80%是真实的。关于浏览黄色网页的问题:3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53%的青少年从未浏览过。
(三)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
青少年上网的好处:
1.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在网上浏览,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信息和动态,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2.满足精神与情感需求。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场所。
3.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能够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4.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因特网为一部分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5.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因特网的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也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
青少年上网的弊端:
1.上瘾问题。众多青少年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明显地损害了青少年学的精神和身体,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这些网站的不良影响。
3.荒废学业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又不善于取舍和辨别,沉湎于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事例随处可见。对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4.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和黄色网站网页的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误入歧途以至犯罪。
5.网上交友的问题。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网上交友都是在时空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产生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因此,网上交友不慎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以上青少年网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关注。网络社会中对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这表明了加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网络道德建设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人的网络活动的特点所造成的,如超时空性、人员的流动性、人际关系的松散性、个人身份的匿名性以及活动环境的虚拟性等。这些特点导致自我人格分化、负道德成本低下、道德惩罚手段丧失、道德行为评价难以对个人产生压力,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作用机制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运作。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已经对广大青少年的现实生活造成了实际的伤害。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精神利益诉求
从以上对常见的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网络行为都是在寻求精神需要的满足,都是追求精神利益。比如,寻求精神抚慰,满足情感需求,显示个人价值,娱乐,求知,发泄情绪和网络交往等都是这种情况。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它主要是一种满足精神需要的手段。
人们所追求的现实利益由两部分构成,就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由于人的活动涉及两大基本领域——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现实的社会人也有两种基本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以人们客观上存在两种利益要求,即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精神利益是以精神需要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类别。它包括情感、尊重、名誉、求知、社会交往、对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享有、实现自身价值及理想、信念的获得与坚持等内容。现实的各种社会性的精神生活条件、各种精神价值等,都会对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构成精神利益的对象。人的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制约着主体的精神利益正当性、侧重点及所能达到的境界。”[1]
精神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精神利益的对象如人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成果具有历史继承性、积累性和重复消费性等特点。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等都是无止境的过程。这些特点表明人的精神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物质利益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更加注重于精神利益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的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社会,人人都应具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广大青少年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样需要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人,而广大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其精神本质要求较高,必须注重身心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他们的精神利益。网络的出现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好广大青少年的便利手段,同时也对我们很好地完成目标提出了挑战。
三、精神利益引导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人们是在群体的相关性中获得并分配利益的。道德在其中起着维护群体存在、协调利益关系的作用。个人的利益具有不断扩张的倾向,而道德则意味着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利益的限制或牺牲,道德和利益之间一直存在这种矛盾。
物质利益的对象是各种物质劳动成果和物质资源,它们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物质领域,道德与利益的矛盾就产生了。而在精神领域,由于精神利益的对象即各种精神价值,具有历史继承性、积累性和重复消费性的特点,同时精神利益本身也具有可引导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特点。因此,精神利益的满足从总体上说不具有排他性。再者,精神利益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与道德追求的“善”是一致的,因此,精神利益与道德有更多的兼容性。精神利益和道德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精神利益引导会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精神利益引导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精神利益是人类客观存在的利益要求。我们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法制、一般教育、加强网络监管等手段以外,可以考虑用荣誉、尊重、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精神鼓励的方法。精神激励会给人带来持久的内在动力,其效果比单纯的外在强制要好得多,特别是理想、信念所带来的激励作用。人如果能在实现理想、信念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那么他就会对活动本身投入极大的热情,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为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提供了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
2. 引导青少年在学业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学习、求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青少年的精神利益要求。在满足这种要求的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价值,显示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也获得了愉快的精神体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求知的需求。这种良性循环促使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减少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3. 用精神利益引导加强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存在既来自人类维护共同生存的需要,也来自道德自身的利己性,这是道德行为主体的内部动力,这种利己性就是它给行为主体带来的精神利益。第一,人做出道德行为印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能力,给行为主体带来一种成就感。第二,道德行为主体获得的感激和尊重,满足了行为主体获得尊重的需要。第三,道德行为主体也由于自己的行为而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许,给他带来了荣誉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由此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精神利益要求客观上激励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4. 引导青少年享受正当的精神文化成果,丰富其精神生活。精神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正当的精神利益是既有利于身心协调发展,又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并且不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利益要求。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等精神价值目标,满足他们的正当的精神利益要求,也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境界,强化了他们的道德修养。这要求家长、教师和社会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重点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在网络上进行精神文化娱乐时,选择高尚的、正当的精神文化成果,摒弃低级庸俗的东西。
5. 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的社会交往,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礼待人、以情感人、以诚对人,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交往氛围。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积累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减少了其不良情绪,满足了其活泼好动、渴望社会交往的精神利益要求,从而也就减少了网络上的盲目交往和不良情绪发泄,间接地规范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使其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靳国军.构建和谐社会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4期.
[2]www.baidu.com.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道德建设 精神利益
互联网的出现是当代社会文明生活方式的象征。像其他的科技成果一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问题。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有识之士和广大家长的严重关切,社会对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呼声甚高。
一、青少年络活动的现状和问题。
关于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一)互联网用户呈低龄化趋势
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我国互联网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9.4%。我国35岁以下的网民占82.3%,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8.9%,其次是25~30岁的网民(18.4%)和18岁以下的网民(14.9%)。网民低龄化趋势过于明显。
(二)青少年上网的数字情况分析
在性别比例方面,男生略多(56.6%),年级越高,比例越高。高中男生占高中生的56%,初中男生占初中生的36%,小学男生占小学生的25.8%。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上网比例越高。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8.4%的父母完全不限制子女上网,大多数父母反对子女上网,都反对子女到网吧上网。青少年上网的目的主要有:满足精神需要、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查询信息。需求排序依次是“获得新闻”、“满足个人爱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有兴趣味问题”以及“结交新朋友”。对网络内容真实度的认识方面,69.3%的青少年认为网上内容50%是真实的,24.6%认为网上内容80%是真实的。关于浏览黄色网页的问题:3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53%的青少年从未浏览过。
(三)青少年上网的利与弊
青少年上网的好处:
1.可以开阔视野。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在网上浏览,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信息和动态,极大地开阔了视野。
2.满足精神与情感需求。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提供了场所。
3.可以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是一个能够提供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青少年可以在网上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
4.可以促进青少年的学业。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因特网为一部分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广阔天地。
5.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因特网的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也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
青少年上网的弊端:
1.上瘾问题。众多青少年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明显地损害了青少年学的精神和身体,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部分不健康网点问题。因特网上有一些宣传黄色、暴力等内容的网站,还有一些政治上反动的网站。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容易受到这些网站的不良影响。
3.荒废学业问题。青少年自控能力较差,又不善于取舍和辨别,沉湎于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事例随处可见。对这个问题必须重视。
4.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网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和黄色网站网页的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青少年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误入歧途以至犯罪。
5.网上交友的问题。网上交友聊天是当前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网上交友都是在时空隔离的情况下进行,易使青少年产生虚拟的心理反映,与网友见面潜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因此,网上交友不慎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切身利益受到侵害。
以上青少年网络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众多关注。网络社会中对加强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强,这表明了加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网络道德建设的迫切性与重要性。网络道德建设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人的网络活动的特点所造成的,如超时空性、人员的流动性、人际关系的松散性、个人身份的匿名性以及活动环境的虚拟性等。这些特点导致自我人格分化、负道德成本低下、道德惩罚手段丧失、道德行为评价难以对个人产生压力,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作用机制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运作。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已经对广大青少年的现实生活造成了实际的伤害。
二、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精神利益诉求
从以上对常见的青少年网络行为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网络行为都是在寻求精神需要的满足,都是追求精神利益。比如,寻求精神抚慰,满足情感需求,显示个人价值,娱乐,求知,发泄情绪和网络交往等都是这种情况。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它主要是一种满足精神需要的手段。
人们所追求的现实利益由两部分构成,就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由于人的活动涉及两大基本领域——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现实的社会人也有两种基本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所以人们客观上存在两种利益要求,即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精神利益是以精神需要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类别。它包括情感、尊重、名誉、求知、社会交往、对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享有、实现自身价值及理想、信念的获得与坚持等内容。现实的各种社会性的精神生活条件、各种精神价值等,都会对人的精神、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构成精神利益的对象。人的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它制约着主体的精神利益正当性、侧重点及所能达到的境界。”[1]
精神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精神利益的对象如人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成果具有历史继承性、积累性和重复消费性等特点。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等都是无止境的过程。这些特点表明人的精神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的物质利益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更加注重于精神利益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人的精神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社会,人人都应具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广大青少年思维活跃,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同样需要高水平的精神生活。和谐社会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人,而广大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主体,其精神本质要求较高,必须注重身心协调发展。这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他们的精神利益。网络的出现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好广大青少年的便利手段,同时也对我们很好地完成目标提出了挑战。
三、精神利益引导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客观上存在着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人们是在群体的相关性中获得并分配利益的。道德在其中起着维护群体存在、协调利益关系的作用。个人的利益具有不断扩张的倾向,而道德则意味着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利益的限制或牺牲,道德和利益之间一直存在这种矛盾。
物质利益的对象是各种物质劳动成果和物质资源,它们具有稀缺性和有限性的特点。在物质领域,道德与利益的矛盾就产生了。而在精神领域,由于精神利益的对象即各种精神价值,具有历史继承性、积累性和重复消费性的特点,同时精神利益本身也具有可引导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的特点。因此,精神利益的满足从总体上说不具有排他性。再者,精神利益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与道德追求的“善”是一致的,因此,精神利益与道德有更多的兼容性。精神利益和道德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而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精神利益引导会在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精神利益引导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其长远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精神利益是人类客观存在的利益要求。我们在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运用法制、一般教育、加强网络监管等手段以外,可以考虑用荣誉、尊重、崇高的理想、信念等精神鼓励的方法。精神激励会给人带来持久的内在动力,其效果比单纯的外在强制要好得多,特别是理想、信念所带来的激励作用。人如果能在实现理想、信念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精神享受,那么他就会对活动本身投入极大的热情,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为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提供了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
2. 引导青少年在学业中实现其自身价值。学习、求知、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是青少年的精神利益要求。在满足这种要求的过程中,人实现了自身价值,显示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同时也获得了愉快的精神体验,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求知的需求。这种良性循环促使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减少其不道德的网络行为。
3. 用精神利益引导加强青少年的道德行为。道德的存在既来自人类维护共同生存的需要,也来自道德自身的利己性,这是道德行为主体的内部动力,这种利己性就是它给行为主体带来的精神利益。第一,人做出道德行为印证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和能力,给行为主体带来一种成就感。第二,道德行为主体获得的感激和尊重,满足了行为主体获得尊重的需要。第三,道德行为主体也由于自己的行为而赢得了周围人的赞许,给他带来了荣誉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并由此获得和谐的生活环境。精神利益要求客观上激励着人们的道德行为。
4. 引导青少年享受正当的精神文化成果,丰富其精神生活。精神利益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正当的精神利益是既有利于身心协调发展,又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并且不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利益要求。鼓励青少年追求真、善、美等精神价值目标,满足他们的正当的精神利益要求,也同时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境界,强化了他们的道德修养。这要求家长、教师和社会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如何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重点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在网络上进行精神文化娱乐时,选择高尚的、正当的精神文化成果,摒弃低级庸俗的东西。
5. 引导青少年学会正确的社会交往,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礼待人、以情感人、以诚对人,营造和谐友爱的社会交往氛围。广泛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积累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减少了其不良情绪,满足了其活泼好动、渴望社会交往的精神利益要求,从而也就减少了网络上的盲目交往和不良情绪发泄,间接地规范了青少年的网络行为,使其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靳国军.构建和谐社会须重视人的精神利益.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4期.
[2]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