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级统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的实施,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仍然存在投入总量不足、经费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应该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建立、完善统一的教师激励机制、寄宿生的补助经费分担管理机制。从而形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与运行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省级统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08)01-0021-03
2005年12月,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省级统筹为主,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对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旬阳县实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新机制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还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新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旬阳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的基本情况及其成效
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地,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汉水横贯其中,县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地质结构破碎复杂,是国家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28个乡镇。319个行政村,面积3554平方公里,总人N45万,其中农业人12:140.1万,2006年地方财政收人6661万元。2006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制学校11所,小学376所,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教育机构21所;在校学生76536人,其中高中8585人,职中2699人,初中25227人,小学37130人。幼儿园2895人;教职工人数4522人。全县校舍总面积41万平方米。
2006年春季开始,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结算学生杂费,免除部分学生书本费,并提高了贫困生住宿生活补助标准。2006~共免补资金1646万元,中省财政补助保障经费1446万元,其中春季713万元,秋季733万元,全部按时落实到位。全县有414所学校62357学生受益,全年共有49029人次享受免费教科书,其中春季免除学生书本费24650人(中央提供免除教科书费24379人,县级财政负责低保学生免教科书271人),免除教科书资金922万元,其中中央承担资金86.54万元,省级承担地方免费教科书中地方教材资金1.11万元;秋季全县共免除教科书费24379人,免除教科书资金95万元,资金全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2006年共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1044人次200万元,其中:春季5522人100万元,秋季5522)100万元。资金由市承担40万元,县级承担160万元。
总的看来,新机制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实施新机制后,学校收入保障水平较前有明显的提高,学校正常运转基本得到保证。2006年该县教育总投入15546万元。比2005年提高2527%。其中县级财政拨款8793万元,(解决2001年前拖欠教师工资421万元),中省市财政补助保障经费1486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1616万元,预算外收入407万元,捐赠收人193万元,减免贫困生课本费200余万元,拨付各类教育专款1014万元,转移支付资金356万元。远程教育设备补助800余万元,县补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60万元,远程教育配套160万元,减免城镇低保生教科书费1万余元,学校维修购置及危房改造项目配套资金360万元。生均教育经费达324,24元、生均公用经费初中66.85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29.36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54.71元、11.97元、5.03元。
2、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保证并逐步提高。县财政优先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到教师个人帐户,没有出现拖欠现象。最近实施的工资改革预发增加工资已经发放到教师工资帐户。教师工资普遍提高100元至500元,保证其工资收入高于当地公务员现行工资的平均水平。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增强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坚定性和幸福感。
3、制止了乱收费现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认真贯彻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乱收费的通知》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周密部署,确保中小学校做到“阳光收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执行收费责任制,层层签订治理乱收费责任书,教育、财政、发改、物价、监察等部门经密配合,对收费项目逐项清理,对收费行为严格规范、检查、监督,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发生。各中小学认真执行收费标准,通过公告栏、黑板报和传单等形式对收费项目与标准进行公示,保证学校收费规范、透明。
4、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规范化。县级普遍重视“五项经费”的管理使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县政府没有因为上级增加拨款而减少本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应承担的款额;学校没有违规使用“五项经费”的现象;县教育局指导学校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使用预算制度,并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教育、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了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注重实效a
5、提高了入学率、巩固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两免一补”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费”的问题,贫困家庭孩子同样可以上得起学,原来辍学和外出打工的适龄少年也纷纷赶回学校读书,使他们已经丧失的机会又失而复得。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直接经济负担,每个贫困学生家庭至少每年减少支出约1000元左右。
二、新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机制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每项制度的实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调查看,新机制的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1、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减少,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仍然不足。近年来,国家虽然逐步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是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由于该县杂费和公用经费标准低,学校经费只能勉强保障日常运行。实行新机制后,全县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投入有所降低。城镇初中生、小学生分别年减少收费57元、54元。全县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年减少经费合计100余万元。教育 经费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又不得不负债维持运转。
2、“危房改造”工程举债难以偿还,当前危改工程资金难以保证。该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比较落后,2006年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仅有66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80元。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人头工资,可用财力能投入教育用于危房改造工程十分有限。配套资金缺口大;在“普九”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形成的巨额教育债务,经核实,截至目前全县教育建设累计欠债高达7052万元,其中义务教育欠款3720YY元。新机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公用经费偿还债务,现有的债务如何偿还,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势必会诱发债务纠纷,建筑工队封堵学校大门的现象又会重演,所以说,过重的债务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贫困县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抽样调查的10所中小学校中,2006年危改工程拨款的学校仅有三所,金额仅有161万元,其余7所学校均无危房改造拨款。同时还发现,该县仅给城关的两所中学划拨有危房改造款,而对迫切需要改造的乡村学校却没有拨款。这样就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更大差距和不衡。
3、激励机制受限制。教师积极性受挫。新机制实施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绩效工资。这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县域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新机制实施后,上述所有经费失去了来源,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受到限制,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能力的教师就积极找出路,想办法跳槽,骨干教师外流加剧,同时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另外,教职工因病假、产假、事假、婚姻、进修培训等发生的代课费用,无经济来源。许多教师不愿代课,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4、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尤为重要。教师的培训项目不断增多,诸如各类骨干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上岗培训、学历进修培训、课改通识及学科培训、职称培训等等。各种培训费用开支相应增多,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更显尴尬局面。
5、寄宿制学校有待完善。根据我国人口变化情况,近年来学龄儿童生源逐年下降,出现了许多规模小、人数少、校点多、布局分散的小学,增加了办学成本和学校资源的浪费。县政府也作了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但由于财力不足,实施速度较慢,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没跟上。即使建起了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又出现新问题,诸如生活管理老师的编制、工资薪酬、学生的食宿条件设施、学生的食宿费用等,都是新问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据抽样校情况来看,需要寄宿的学生增加,但由于校舍食宿条件不具备,许多学生只好在校外租住。而享受寄宿生活补助的初中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64%,小学占3.8%。此外,免收一切费用后,进一步刺激了一部分家长进行择校,特别是乡村学生极力流向城镇学校,城镇校舍更显不足,又出现了新形势下的“上学难”问题,由此给城镇学校带来新的压力。
三、完善新机制的建议与策略
1、进一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提高经费保障标准。根据旬阳县2006~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调查,一般规模小学、初中每生每年需要公用经费分别为380元、480元才能维系学校正常运转。而新机制实施后,各级财政的补助经费如下:农村小学、初中每生每年人均只有210元(免杂费190元,公用经费20元)、280元(免杂费240元,公用经费40元)。据此,建议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使小学、初中每生每年分别达400元、500元,并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及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长,以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有坚实的财力保障。
另外。尽快实施“全面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对县以下、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所有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即既免学杂费,又免教科书费和寄宿生活费。据抽样学校情况看,该县享受教科书免费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初中、小学分别是16.6%,34.48%,小学最高免费仅达54.23%,低者仅8.5%。其“一补”的标准低,受补助的学生每天也只能补助1元钱。农村生活条件差,孩子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城里优质资源相比差距太大,应以全部免费的教育来补偿,以体现社会公平。
2、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待遇与非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相差很大。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虑,除了以事业留住人才外,从待遇留人做起也很重要,国家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义务教育教职工的激励机制。使其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稳定义务教育的教职工队伍。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
根据职工工资增长的刚性原理,教师的待遇只能提高,不得降低。横向比较让教师的补助津贴不得低于同类行业职工的待遇;纵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的校内课酬津贴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和十分重要的激励机制,现在应该设法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改善。据此,建议增加以下津贴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由县财政按各校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把教师各种病事假及进修培训等发生的费用及其绩效劳务费等项目,纳入财政预算;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3、切实化解教育历史债务。建议将中心学校债务剥离给财政,由财政具体归还;或者由政府、教育、乡镇按一定比例分担。限期(2-3年)化解偿还;或者利用国家转移支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专款一次性解决。总之。要设法尽可能早地及时化解之,以解除束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枷锁。
4、确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明确各级责任。切实贯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精神,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以县为主”向“教育管理以县为主,教育投入中央地方共担”的方向过渡。诸如义务教育的设备(计算机、多媒体、语音等大型批量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等也应由省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足额预算教师培训费用,以减轻学校的经费压力。同时,衡量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应当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标准。公办学校教职工在财政供养人员队伍中的比重很大。而且越到基层。所占比例越大。据悉,湖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虽然做到了“三个增长”,但是公用教育经费的增长却是很微小的。如丹江口市2006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超过了财政收入的50%,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几个县仅在20%-30%之间。所以建议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5、为寄宿制学校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整合县域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对学生少、校舍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进行适当集中,在一个乡镇建一、二所设施比较齐全的寄宿制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增加主要负责管理学生食宿的生活老师的编制;增加寄宿学生生活补贴标准。应统一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免收住宿费的经费负担办法和管理办法,更好应对取消住宿费后的矛盾。按照国家的规划,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取消住宿费的收取,这一优惠政策出台后,大量的走读生可能都要求住校,按目前学校的宿舍容量是很难满足学生住宿要求的,目前学校的经费状况也很难拿出经费来扩建校舍,因此应提前考虑这些问题,从现在起就应每年拿出一定经费来逐步扩建校舍,才能更好地应对取消住宿费出现的各种矛盾。此外,应当对所有寄宿学生全部实施生活补贴。寄宿学生中大量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才出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他们是贫困者。是弱势群体,这些学生更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者,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慰籍。所以,建议对乡村所有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对其中家庭贫困者应该另外给予适当的补贴,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平等的、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黎 峰
关键词:省级统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408(2008)01-0021-03
2005年12月,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省级统筹为主,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改进?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最近对国家级贫困县陕西省旬阳县实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新机制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的发展,但还存在许多新的问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新机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旬阳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新机制的基本情况及其成效
旬阳县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地,北依秦岭,南踞巴山,汉水横贯其中,县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地质结构破碎复杂,是国家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28个乡镇。319个行政村,面积3554平方公里,总人N45万,其中农业人12:140.1万,2006年地方财政收人6661万元。2006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中学1所,高级中学4所,初级中学27所,九年制学校11所,小学376所,公办幼儿园4所,民办教育机构21所;在校学生76536人,其中高中8585人,职中2699人,初中25227人,小学37130人。幼儿园2895人;教职工人数4522人。全县校舍总面积41万平方米。
2006年春季开始,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结算学生杂费,免除部分学生书本费,并提高了贫困生住宿生活补助标准。2006~共免补资金1646万元,中省财政补助保障经费1446万元,其中春季713万元,秋季733万元,全部按时落实到位。全县有414所学校62357学生受益,全年共有49029人次享受免费教科书,其中春季免除学生书本费24650人(中央提供免除教科书费24379人,县级财政负责低保学生免教科书271人),免除教科书资金922万元,其中中央承担资金86.54万元,省级承担地方免费教科书中地方教材资金1.11万元;秋季全县共免除教科书费24379人,免除教科书资金95万元,资金全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2006年共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11044人次200万元,其中:春季5522人100万元,秋季5522)100万元。资金由市承担40万元,县级承担160万元。
总的看来,新机制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实施新机制后,学校收入保障水平较前有明显的提高,学校正常运转基本得到保证。2006年该县教育总投入15546万元。比2005年提高2527%。其中县级财政拨款8793万元,(解决2001年前拖欠教师工资421万元),中省市财政补助保障经费1486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1616万元,预算外收入407万元,捐赠收人193万元,减免贫困生课本费200余万元,拨付各类教育专款1014万元,转移支付资金356万元。远程教育设备补助800余万元,县补贫困寄宿生生活费160万元,远程教育配套160万元,减免城镇低保生教科书费1万余元,学校维修购置及危房改造项目配套资金360万元。生均教育经费达324,24元、生均公用经费初中66.85元、小学生均公用经费29.36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154.71元、11.97元、5.03元。
2、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得到保证并逐步提高。县财政优先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到教师个人帐户,没有出现拖欠现象。最近实施的工资改革预发增加工资已经发放到教师工资帐户。教师工资普遍提高100元至500元,保证其工资收入高于当地公务员现行工资的平均水平。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增强了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坚定性和幸福感。
3、制止了乱收费现象。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规范教育收费工作,认真贯彻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中坚决制止乱收费的通知》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周密部署,确保中小学校做到“阳光收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严格执行收费责任制,层层签订治理乱收费责任书,教育、财政、发改、物价、监察等部门经密配合,对收费项目逐项清理,对收费行为严格规范、检查、监督,防止。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的现象发生。各中小学认真执行收费标准,通过公告栏、黑板报和传单等形式对收费项目与标准进行公示,保证学校收费规范、透明。
4、义务教育经费管理规范化。县级普遍重视“五项经费”的管理使用,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管理。县政府没有因为上级增加拨款而减少本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应承担的款额;学校没有违规使用“五项经费”的现象;县教育局指导学校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使用预算制度,并将农村中小学各项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益;教育、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了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注重实效a
5、提高了入学率、巩固率,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两免一补”的实施,解决了农民子女“上学难、上学费”的问题,贫困家庭孩子同样可以上得起学,原来辍学和外出打工的适龄少年也纷纷赶回学校读书,使他们已经丧失的机会又失而复得。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直接经济负担,每个贫困学生家庭至少每年减少支出约1000元左右。
二、新机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新机制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每项制度的实施又会产生新的问题。从调查看,新机制的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1、学校教育经费投入有所减少,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仍然不足。近年来,国家虽然逐步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是由于县级财力有限。教育经费的总投入仍然严重不足。由于该县杂费和公用经费标准低,学校经费只能勉强保障日常运行。实行新机制后,全县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投入有所降低。城镇初中生、小学生分别年减少收费57元、54元。全县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年减少经费合计100余万元。教育 经费无法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所以又不得不负债维持运转。
2、“危房改造”工程举债难以偿还,当前危改工程资金难以保证。该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比较落后,2006年县级地方财政收入仅有666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80元。财政收入主要用于人头工资,可用财力能投入教育用于危房改造工程十分有限。配套资金缺口大;在“普九”和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形成的巨额教育债务,经核实,截至目前全县教育建设累计欠债高达7052万元,其中义务教育欠款3720YY元。新机制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公用经费偿还债务,现有的债务如何偿还,已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否则,势必会诱发债务纠纷,建筑工队封堵学校大门的现象又会重演,所以说,过重的债务严重地制约和影响着贫困县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抽样调查的10所中小学校中,2006年危改工程拨款的学校仅有三所,金额仅有161万元,其余7所学校均无危房改造拨款。同时还发现,该县仅给城关的两所中学划拨有危房改造款,而对迫切需要改造的乡村学校却没有拨款。这样就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的更大差距和不衡。
3、激励机制受限制。教师积极性受挫。新机制实施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绩效工资。这种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县域教育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新机制实施后,上述所有经费失去了来源,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手段受到限制,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有能力的教师就积极找出路,想办法跳槽,骨干教师外流加剧,同时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另外,教职工因病假、产假、事假、婚姻、进修培训等发生的代课费用,无经济来源。许多教师不愿代课,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4、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和专业发展受到较大限制。随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尤为重要。教师的培训项目不断增多,诸如各类骨干培训、计算机知识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上岗培训、学历进修培训、课改通识及学科培训、职称培训等等。各种培训费用开支相应增多,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更显尴尬局面。
5、寄宿制学校有待完善。根据我国人口变化情况,近年来学龄儿童生源逐年下降,出现了许多规模小、人数少、校点多、布局分散的小学,增加了办学成本和学校资源的浪费。县政府也作了学校布局调整的规划,但由于财力不足,实施速度较慢,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没跟上。即使建起了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又出现新问题,诸如生活管理老师的编制、工资薪酬、学生的食宿条件设施、学生的食宿费用等,都是新问题,需要有比较完善的制度予以保障。据抽样校情况来看,需要寄宿的学生增加,但由于校舍食宿条件不具备,许多学生只好在校外租住。而享受寄宿生活补助的初中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64%,小学占3.8%。此外,免收一切费用后,进一步刺激了一部分家长进行择校,特别是乡村学生极力流向城镇学校,城镇校舍更显不足,又出现了新形势下的“上学难”问题,由此给城镇学校带来新的压力。
三、完善新机制的建议与策略
1、进一步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力度,提高经费保障标准。根据旬阳县2006~学校经费使用情况调查,一般规模小学、初中每生每年需要公用经费分别为380元、480元才能维系学校正常运转。而新机制实施后,各级财政的补助经费如下:农村小学、初中每生每年人均只有210元(免杂费190元,公用经费20元)、280元(免杂费240元,公用经费40元)。据此,建议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使小学、初中每生每年分别达400元、500元,并随着国民经济增长及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逐年增长,以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有坚实的财力保障。
另外。尽快实施“全面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可以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对县以下、特别是乡镇以下的农村中小学所有学生全部实行“两免一补”,即既免学杂费,又免教科书费和寄宿生活费。据抽样学校情况看,该县享受教科书免费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初中、小学分别是16.6%,34.48%,小学最高免费仅达54.23%,低者仅8.5%。其“一补”的标准低,受补助的学生每天也只能补助1元钱。农村生活条件差,孩子们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和城里优质资源相比差距太大,应以全部免费的教育来补偿,以体现社会公平。
2、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待遇与非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相差很大。从教育事业的发展考虑,除了以事业留住人才外,从待遇留人做起也很重要,国家应建立一个统一的义务教育教职工的激励机制。使其更好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稳定义务教育的教职工队伍。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稳步发展。
根据职工工资增长的刚性原理,教师的待遇只能提高,不得降低。横向比较让教师的补助津贴不得低于同类行业职工的待遇;纵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的校内课酬津贴制度,是一项行之有效和十分重要的激励机制,现在应该设法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改善。据此,建议增加以下津贴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由县财政按各校教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把教师各种病事假及进修培训等发生的费用及其绩效劳务费等项目,纳入财政预算;根据教师工作情况利用学校收入发放教育教学质量奖、课时津贴、代课费等,以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激励机制,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3、切实化解教育历史债务。建议将中心学校债务剥离给财政,由财政具体归还;或者由政府、教育、乡镇按一定比例分担。限期(2-3年)化解偿还;或者利用国家转移支付、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专款一次性解决。总之。要设法尽可能早地及时化解之,以解除束缚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枷锁。
4、确立省级统筹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明确各级责任。切实贯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精神,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以县为主”向“教育管理以县为主,教育投入中央地方共担”的方向过渡。诸如义务教育的设备(计算机、多媒体、语音等大型批量教学设备)专项经费等也应由省级财政承担,各级财政足额预算教师培训费用,以减轻学校的经费压力。同时,衡量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水平。应当以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标准。公办学校教职工在财政供养人员队伍中的比重很大。而且越到基层。所占比例越大。据悉,湖北省近年来加大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虽然做到了“三个增长”,但是公用教育经费的增长却是很微小的。如丹江口市2006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超过了财政收入的50%,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有几个县仅在20%-30%之间。所以建议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以保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
5、为寄宿制学校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整合县域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对学生少、校舍条件差、地理位置偏远的学校进行适当集中,在一个乡镇建一、二所设施比较齐全的寄宿制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增加主要负责管理学生食宿的生活老师的编制;增加寄宿学生生活补贴标准。应统一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寄宿生免收住宿费的经费负担办法和管理办法,更好应对取消住宿费后的矛盾。按照国家的规划,2009年义务教育学校取消住宿费的收取,这一优惠政策出台后,大量的走读生可能都要求住校,按目前学校的宿舍容量是很难满足学生住宿要求的,目前学校的经费状况也很难拿出经费来扩建校舍,因此应提前考虑这些问题,从现在起就应每年拿出一定经费来逐步扩建校舍,才能更好地应对取消住宿费出现的各种矛盾。此外,应当对所有寄宿学生全部实施生活补贴。寄宿学生中大量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贫困。父母才出外打工将孩子留在家乡,他们是贫困者。是弱势群体,这些学生更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乏者,需要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慰籍。所以,建议对乡村所有寄宿学生给予生活费补助,对其中家庭贫困者应该另外给予适当的补贴,以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平等的、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得到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黎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