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了中国第一条“电影预告片”
魏楠干过很多职业:为报纸拉过广告、在肯德基卖过快餐、推销过对讲机……对讲机怎么推销?“找一大厦,进去就找保安队长,教他怎么用。现在我还能修对讲机呢。” 回忆似轻描淡写,但当时,魏楠正在迷失中苦苦地徘徊。
“在家两个月没工作,哥哥推荐我去做影视后期制作,我想试试看吧。” 1999年他做起了机房助理,工作是录带子,同时自学剪辑。机会降临得有些突然,“非典爆发,师傅们纷纷撤离,公司没人了,这时来了个片子,没人剪,我就试试。剪完导演很喜欢”。这个人正巧是张艺谋的执行导演,魏楠就这样与张艺谋的团队结识了。
2005年,魏楠扛着一箱方便面,坐火车去了香港,学习新鲜的广告制作理念。回北京后,他便辞职开了自己的广告制作公司。然而现实却将魏楠冷冷拍下——公司连连亏损、债台高筑……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运转折点吧。几乎在穷途末路时,魏楠接到了张艺谋的制片主任的电话,有个片子要给他做。但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做了,我要转行了”。对方要他来看看片子,他没拒绝。那时国内还没有“电影预告片”的概念,张艺谋从国外电影市场取经,认为“预告片”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艺谋导演说,你干了这么多年广告,也做过电影,应该做个结合体,试试看电影预告片。我说不就是片花么?他说咱们这么叫,美国叫预告片。”
魏楠一下子折腾了两个月。然后,一段充满了搞笑、神秘、惊悚、跌宕起伏的《三枪拍案惊奇》预告片呈现在了张艺谋眼前,正是这部预告片,把无数观众“骗”到了影院。“我针对观众市场做的,圈内骂的人很多,我心想,完了,这一行又没前途了,继续想别的事吧。”在魏楠忐忑之时。媒体和观众的反响出奇的好,觉得预告片比电影精彩多了。“然后我就莫名奇妙地接了一大堆电影预告片,就见到什么是钱了。”
说到魏楠人生中重要的人,张艺谋肯定是绕不开的。他说,艺谋导演在他人生路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初就“点”那么一下,魏楠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中国电影预告片市场也一下被点开了。魏楠一个月会和张艺谋见上一面,聊聊天。创作上每遇到问题,也去找他商量。拿到金预告片奖杯的当天魏楠就兴奋地去见了张艺谋。“后来在我的婚礼上,导演在国外来不了,就给我录了一个特别长的 VCR,10分钟,说了一大堆。”
把观众“骗进”影院,把奖杯揽入怀中
自此,中国电影预告片市场的大门打开了。在魏楠看来,纵然没有任何依据能证明预告片可以为电影带来多少票房,但在电影营销里,它是最重要的物料,“预告片是惟一能让你看到电影里的东西的方式,可信度很高。” 国内电影人逐渐意识到预告片的重要性,找魏楠做预告片的大片一拨接一拨。
魏楠为自己的预告片公司起名为“追踪者”,英文是“Trailer”。讲起他的本行,魏楠底气十足。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为预告片而生的。2009年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是要为投身预告片做足准备: 6岁开始拍戏,懂电影;学了 10年小提琴,懂音乐;社会阅历丰富,懂市场;做过广告,懂传播;剪辑出身,懂技术。“一个人必须有这些能力,才能做出成功的预告片。”
“在中国,说我是中国预告片第一人,不是我水平第一,是因为我是第一个专业做预告片的人。我一直想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 怀着对自己的质疑,魏楠接下了电影《饥饿游戏》,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接受好莱坞大咖们的检验。“我特害怕,估计应该没戏了吧,或者还行?”完成后,魏楠的心一直悬着,直到美国人回复,“没有修改意见,就是它了”。这才踏实下来,“而且,业内业外的评价,我这款比美国那款牛B”。回忆这次得到肯定的感受,魏楠难掩得意。
公司一个月同时做五六部电影,一年能完成四十部左右,百分之六十的工作由魏楠承担。“我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所有的预告片的创意是我来出,靠卖点去想创意,把控音乐、特效、剪辑。片子的百分之九十五基本都是我自己剪,一个月剪五六个、七八个没问题。”
常常有人问,到底什么是电影预告片?魏楠的答案是,预告片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广告,而是一支话题性视频——它要迎合电影的营销卖点去制作和投放,重新整合、做音乐和特效,一切为了把观众“骗进”电影院!
于是,魏楠不仅成功地把观众“骗进”了电影院,也为自己摘得了预告片界的奥斯卡——美国金预告片奖。其实,早前他就曾凭借《金陵十三钗》和《白鹿原》两次入围金预告片奖。这次,《画皮2》终于让他如愿,可魏楠却相当淡定。“获奖对我来说就是个心理安慰,中国大众很少知道它,电影业内人士也有好多不知晓。”那天,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奖杯照片,朋友们却纷纷回复“这是什么啊?”,着实令他无奈。叹息归叹息,魏楠依然乐观,“再有个十年八年中国就可能有个电影营销奖了”。
魏楠干过很多职业:为报纸拉过广告、在肯德基卖过快餐、推销过对讲机……对讲机怎么推销?“找一大厦,进去就找保安队长,教他怎么用。现在我还能修对讲机呢。” 回忆似轻描淡写,但当时,魏楠正在迷失中苦苦地徘徊。
“在家两个月没工作,哥哥推荐我去做影视后期制作,我想试试看吧。” 1999年他做起了机房助理,工作是录带子,同时自学剪辑。机会降临得有些突然,“非典爆发,师傅们纷纷撤离,公司没人了,这时来了个片子,没人剪,我就试试。剪完导演很喜欢”。这个人正巧是张艺谋的执行导演,魏楠就这样与张艺谋的团队结识了。
2005年,魏楠扛着一箱方便面,坐火车去了香港,学习新鲜的广告制作理念。回北京后,他便辞职开了自己的广告制作公司。然而现实却将魏楠冷冷拍下——公司连连亏损、债台高筑……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命运转折点吧。几乎在穷途末路时,魏楠接到了张艺谋的制片主任的电话,有个片子要给他做。但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做了,我要转行了”。对方要他来看看片子,他没拒绝。那时国内还没有“电影预告片”的概念,张艺谋从国外电影市场取经,认为“预告片”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艺谋导演说,你干了这么多年广告,也做过电影,应该做个结合体,试试看电影预告片。我说不就是片花么?他说咱们这么叫,美国叫预告片。”
魏楠一下子折腾了两个月。然后,一段充满了搞笑、神秘、惊悚、跌宕起伏的《三枪拍案惊奇》预告片呈现在了张艺谋眼前,正是这部预告片,把无数观众“骗”到了影院。“我针对观众市场做的,圈内骂的人很多,我心想,完了,这一行又没前途了,继续想别的事吧。”在魏楠忐忑之时。媒体和观众的反响出奇的好,觉得预告片比电影精彩多了。“然后我就莫名奇妙地接了一大堆电影预告片,就见到什么是钱了。”
说到魏楠人生中重要的人,张艺谋肯定是绕不开的。他说,艺谋导演在他人生路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初就“点”那么一下,魏楠便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中国电影预告片市场也一下被点开了。魏楠一个月会和张艺谋见上一面,聊聊天。创作上每遇到问题,也去找他商量。拿到金预告片奖杯的当天魏楠就兴奋地去见了张艺谋。“后来在我的婚礼上,导演在国外来不了,就给我录了一个特别长的 VCR,10分钟,说了一大堆。”
把观众“骗进”影院,把奖杯揽入怀中
自此,中国电影预告片市场的大门打开了。在魏楠看来,纵然没有任何依据能证明预告片可以为电影带来多少票房,但在电影营销里,它是最重要的物料,“预告片是惟一能让你看到电影里的东西的方式,可信度很高。” 国内电影人逐渐意识到预告片的重要性,找魏楠做预告片的大片一拨接一拨。
魏楠为自己的预告片公司起名为“追踪者”,英文是“Trailer”。讲起他的本行,魏楠底气十足。他甚至觉得,自己就是为预告片而生的。2009年之前经历的一切都是要为投身预告片做足准备: 6岁开始拍戏,懂电影;学了 10年小提琴,懂音乐;社会阅历丰富,懂市场;做过广告,懂传播;剪辑出身,懂技术。“一个人必须有这些能力,才能做出成功的预告片。”
“在中国,说我是中国预告片第一人,不是我水平第一,是因为我是第一个专业做预告片的人。我一直想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 怀着对自己的质疑,魏楠接下了电影《饥饿游戏》,他觉得这是个好机会,能接受好莱坞大咖们的检验。“我特害怕,估计应该没戏了吧,或者还行?”完成后,魏楠的心一直悬着,直到美国人回复,“没有修改意见,就是它了”。这才踏实下来,“而且,业内业外的评价,我这款比美国那款牛B”。回忆这次得到肯定的感受,魏楠难掩得意。
公司一个月同时做五六部电影,一年能完成四十部左右,百分之六十的工作由魏楠承担。“我的工作效率特别高,所有的预告片的创意是我来出,靠卖点去想创意,把控音乐、特效、剪辑。片子的百分之九十五基本都是我自己剪,一个月剪五六个、七八个没问题。”
常常有人问,到底什么是电影预告片?魏楠的答案是,预告片不是艺术作品,也不是广告,而是一支话题性视频——它要迎合电影的营销卖点去制作和投放,重新整合、做音乐和特效,一切为了把观众“骗进”电影院!
于是,魏楠不仅成功地把观众“骗进”了电影院,也为自己摘得了预告片界的奥斯卡——美国金预告片奖。其实,早前他就曾凭借《金陵十三钗》和《白鹿原》两次入围金预告片奖。这次,《画皮2》终于让他如愿,可魏楠却相当淡定。“获奖对我来说就是个心理安慰,中国大众很少知道它,电影业内人士也有好多不知晓。”那天,他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奖杯照片,朋友们却纷纷回复“这是什么啊?”,着实令他无奈。叹息归叹息,魏楠依然乐观,“再有个十年八年中国就可能有个电影营销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