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只是一个女人命运的无数种可能

来源 :作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们是一群来自建筑工地上的女工,是一群女人,却又只是一个女人。这个女人曾是电影《神女》中为抚养儿子而卖身的阮嫂,曾是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即将被典卖的妻,曾是罗伟章《大嫂谣》中身患重病却不得不到工地谋生的大嫂,曾是方方《万箭空心》中丧夫后艰难挑扁担的李宝莉,在非虚构作品《生活在高处——建筑工地上的女人们》中,她又成了佟四嫂、冯珠珠、程有银、夏双甜和刀小妹,她们卑微,胆怯,却又坚韧,忠诚,分别代表着一个女人的多个侧面,演绎着一个女人命运的多种可能。她们被抛弃,被利用,被奴役,却又倔强地反抗命运,在急剧变革的城市化进程中,她们用生命换取生存,以非凡的耐力和过人的隐忍托举着家庭和社会的半壁江山,谱写出了一曲底层女性的复调式命运悲歌。
  这曲命运悲歌,在作者彤子的精心布局下,以蔡工的简短讲述拉开序曲,类似于宣叙腔,起势音调和节奏平稳,这是工地女人命运的第一种可能,接受教育,成为建筑工地上的知识分子。随后佟四嫂登场,这个为了报恩,数十年苦守一个男人的女人,管理的食堂遭人下毒,丈夫另娶新妇,她就像一咏三叹的咏叹调,万千痛苦尽在哀婉的唱腔之中。这是女人命运的第二种可能,为了爱情飞蛾扑火,丧失尊严,丢失身份,甚至失去身为人的资格。随后是冯珠珠,这个建筑工二代不喜欢工地,却因需要供养疯姐和侄儿,不得不在工地上辗转挣扎,我仿佛看见她从萧索而凄楚的口琴声中跌跌撞撞地走过,高压的生活,不得不接受的职业选择,令她的脸上写满中年人的生存焦虑。这是女人命运的第三种可能,独身,并成为必须养活全家的女人。爬在架子上的程有银,夫妻生活美满,虽然贫穷,却拥有爱情,可声声三弦一声紧似一声,丈夫的意外身亡,将她幸福的生活撕得粉碎。为了能留在工地继续供养三个儿子,她不哭不闹,接受了法律规定范围内的赔偿,可即使这样仍被解雇。这就是女人命运的第四种可能,逆来顺受地承受着底层女人的既定命运,即认命。接着是夏双甜,这是全曲的高潮,琴键发出明快的高音,仿佛鸟儿腾地一飞,迎向雷电风雨。她的觉醒,是在理想被物质一点点蚕食殆尽之后,是在丈夫事业滑坡、兄弟意外坠楼之后。她坚持要送夏双福的尸体回家,她从十指不沾洋葱水到带着女工去做钢构。这是女人命运的第五种可能,不做男人的依附,活出独立的理想的自我。随后进入尾章,音调曲风一转,紧张的节奏,惊悚的气氛,令人感到强烈的不安。在众人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述说中,一个在暴力重压下卑微得几乎没有存在感的女工刀小妹跃然纸上。刀小妹死亡的真相是什么?是自杀,还是丈夫谋杀?在蔡工一步步的调查走访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女人命运的第六种可能,在婚姻中丢失自我,沦为暴力的牺牲品。复调式的书写,使这首由万千女性用血泪谱写出来的命运之歌,时而响起气势磅礴的黄钟大鼓,时而响起飘零流转的悲怆笛声,时而是声部交错的衬腔式复调,时而是前后呼应的重复式复调,时而是平行进行的对比式复调,此起彼伏,纵横错落,而又绵延不断,线条清晰,互為映衬,互为补充,使人物刻画更显丰满,呈现出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其他文献
麻鹰盘旋海空白色海鸥低飞海面  白兰地在兰桂坊举杯集体诉说  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  英语法语日语韩语中国话  维多利亚海港嘴角微笑  石板街忙碌一群电影人  女主角化清冷的妆演绎  一个扑朔迷离的爱情喜剧片  北角新光戏院京剧演员唱昆曲  骆克道酒吧街扭着袒胸露乳的异国女子  同样是异国男子的荷尔蒙超越酒精濃度  中环办公大厦走出黄皮肤的精致白领  广东道1881里的店铺名全是English lo
期刊
风很大,有金币哗啦啦落下  这是远处的一个镜头 在慢慢拉近  近到它就在我面前——這棵路边小坪地的银杏树  在风中,它身上的小扇子成群地扑下  它上部的枝丫几乎光秃  几天后它的叶子将会掉光  然后会裹上冰凌,会穿上白雪衣裳  我想起儿时奶奶门前的白果树  那时我不知道它就是银杏,不知道  什么是高血压,不知道奶奶为什么摔一跤就走了  不知道它要熬上二十几年才生子  现在这棵树代表着沧桑、寒冷和隐
期刊
万物皆有一条细缝,适逢其会  无形的手会剥开尘封的记忆  剥开几万年前寂静的山谷里  清风明月草木葱郁的前生  风声在逼近 奇迹会降临  光阴里打坐 木头在修行  每一次的穷途末路都有咬紧牙关的时刻  每一个夜晚都有真相大白前的屏气凝神  与侏罗纪时代隆隆作响的风声相比  它有咬碎记忆的牙齿  它有吞没黑暗的喉咙  它有困于岩浆的疼痛  我不知道  有多少疼痛已经化成了堅硬的心肠  有多少柔软已迁
期刊
一个故事  时间:或许是 12 世纪40 年代。  后来闻名世界的萨拉丁苏丹,那时还是青年。他有个叫阿萨德的弟弟。一天,阿萨德独自骑马离开了家人,再也没回来。阿萨德的姐姐伤心而死。萨拉丁自责不已。12 世纪的叙利亚,正是基督徒和穆斯林百战之地。一个穆斯林孩子独自离开,后果可想而知。  这个名叫阿萨德的男孩没有死。多年以后,他娶了基督徒为妻,自己也可能成了基督徒。改宗之后的阿萨德,不再叫阿萨德,成了
期刊
哦,曾经,在那个中式庭院  水在枕边轻轻荡漾,月在中天被我们仰望  当前庭的枇杷树叶间垂坠下一些星光  我们在后院奏琴品茗,看流水  从曲水流殇的亭中缓缓流出  那时,紫藤花还怒放在大姐戏园子的垂花门上  剑麻笔直地伸向栽满榆树的箭道跑马厅  后花园里,暂且有我俩偷偷供奉的四仙  夜晚时,它們不敢见人  选择出没于缄默的甬道中  那个庭院其实就在不远的地方  我无数次凝望爬满凌霄花的高墙  也无数
期刊
万里桐花,我只是最不起眼的那一朵  我的爱香气破碎 战战兢兢  像风中按下的满山惊慌喘息声  阳光浩荡,我却草木皆兵  一边走 一边丢弃满树的怜惜  也许还不仅仅如此  我还有过路过别人的故事  然后回到前一段对白里的不好意思  想想当初的春风埋下的伏笔  想想早年间的那些沉默固执  都一一被流水冲刷得不知所终  再也没有人会在爱的时候不动声色了  再也不会有人会被远处的目光打落在地  像每一個早
期刊
《生活在高处》也算得上是一场“观园”绘事,但此“观园”非红楼“大观园”般姹紫嫣红,最后还读者一个“白茫茫,大地一片好干净”怀金悼玉的结局。这座“观园”从彤子铺叙的文字颤动伊始就注定了尘土飞扬的灰色调,弥漫着人间尘土的字里行间惹人泪下。作为女性读者的我,读罢文本竟辨不清是泪迷了双眼还是尘埃仍未落定的迷蒙错觉,只当在一场生命游走里体验了不一样的坚硬人生。  可能有人会界定这是种“底层书写”,但我并不认
期刊
彤子的《生活在高处》是一部记录建筑工地上女性众生相的非虚构作品。这部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近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因为它同样以真诚的文学品质直面社会底层的苦难,用复调书写的方式真实还原建筑工地上女工们血与汗的残酷生活场景,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挖掘她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彷徨。  《生活在高处》共描述了五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工地女工形象,分别是食堂工佟四嫂、升降机工冯珠珠、架子工
期刊
所有的苦都浓缩在咖啡里  砂糖可以帮助你欺骗人生  咽下的一刻  你知道也在欺骗着自己  自己的口袋  装着一扇回不去的门  所有的欢乐都融化在夜晚里  向前遇见了晚霞  向后忽略了炊烟  鼻尖的露珠假装镇定  那些白天,被太阳收买  所有的嗓音都在一杯酒里  哽咽的嘶哑的煽情的忧郁的  在一根弦里,从大屏幕的后面  穿越时光,抵达一条鱼  是的,一条鱼  一条窒息的鱼,回到咖啡里  从一场中年得
期刊
有别于以往写作者个体人生阅历及思想情感的描摹,彤子的散文,以清晰的脉络,刻录出大时代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建筑女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的悲欢、疼痛,视角独特,视野开阔,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道。  本篇多线叙事,采用“花开五朵,各表一枝”的手法,杂而不乱。涉及的众多人物,形象饱满,个性鲜明,有筋骨,有温度。她们,像男人一样,出力,流汗,在危险的高处讨生活,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支柱,她们的呼吸,她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