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田径课上,教师要注意遵循“好奇-趣味-乐趣-志趣”这样一个学生兴趣形成过程,利用田径教学的“三个阶段”(即:学习阶段、掌握阶段、提高阶段)逐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首先在学习新课中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田径兴趣。其次在掌握阶段,利用讲解示范使学生感受到田径的趣味,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体会到田径课的乐趣,巩固学生的田径兴趣。第三,在提高阶段,使学生体会到田径课的乐趣升华成志趣,深化学生的田径兴趣。
【关键词】田径课 兴趣 培养
一、学生兴趣形成的规律
学生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好奇-趣味-乐趣-志趣”这样一个过程。
1、好奇-兴趣的激发。好奇是人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到兴趣的一种心理活动。好奇心是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萌发阶段。
2、趣味-兴趣的发展。趣味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一种心理特性,是兴趣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由好奇心转化而来,并进一步引发兴趣。
3、乐趣-兴趣的巩固。乐趣是使人感到快乐的一种心境。它是学生在趣味定向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兴趣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兴趣在好奇中激发,在趣味中发展,又在乐趣中巩固。
4、志趣-兴趣的升华。志趣是人的志向与兴趣的统一。它是在学生的兴趣和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结合时,由乐趣发展而来的,是兴趣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兴趣过程的最高阶段。学生有了这种间接的兴趣,他们的学习活动才能稳定和持久。
二、学生田径兴趣的培养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体育课教学的“三个阶段”(即:学习阶段、掌握阶段、提高阶段)按照学生兴趣形成的规律,逐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并使他们的兴趣向志趣升华。
1、在学习阶段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田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阶段是整个教学的“准备动作”,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田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要抓住学习新课阶段。一开始就使学生对田径产生好奇和求知欲,例如:在上铅球课“出手角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按45°角发射时能获得最远距离,铅球最后出手的角度是否也按45°掷得最远”,这样学生会按这一问题的思路众说纷纭。
有的说应按这一力学原理出手,有的则认为要小于45°,教师又说“小于45°角出手是对的,为什么?铅球适宜的出手角又是多少?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并产生“为什么要小于45°”的好奇心理,把他们的上课情绪和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铅球出手角的新课中去了。
2、在掌握阶段体会到田径课的兴趣,在讲解示范中感受到田径课的趣味,在学生对田径课产生好奇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采用讲解法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田径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听了生动形象,简洁幽默的动作讲授,使他们对田径知识感到“有趣”。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示范法发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看了规范优美、轻巧、娴熟的动作示范,使他们觉得有“味”。如“快速有力的掷铁饼动作,轻巧舒展的跨栏技术以及优美而轻松的俯卧式过竿动作,都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惊奇,并产生跃跃欲试的趣味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提倡吃苦精神。但教师也不能把“苦”作为学好田径课的唯一大敌,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持久性。为了使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由趣味向乐趣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寻求田径的乐,克服片面追求训练密度和运动强度而造成学生的田径太累太苦的心理。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根据田径课的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和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的游戏,形成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教法,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欢快的气氛中享受田径运动的乐趣。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可以把枯燥、单调的反复跑练习改为迎面接力跑游戏,这样学生会在激烈的游戏当中不自觉地完成课的任务,更不会觉得很累。
3、在提高阶段形成志趣,深化学生的田径兴趣。为了使学生的田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在教学的提高阶段,教师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加深田径知识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国内外重大田径比赛的盛况和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展示世界田径明星的优美的动作图片和当今田径运动发展的新技术,不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和追求,促进他们把对学习田径的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树立勇攀世界田径运动高峰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体育系教材《田径》
2、体育系教材《体育心理学》
【关键词】田径课 兴趣 培养
一、学生兴趣形成的规律
学生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好奇-趣味-乐趣-志趣”这样一个过程。
1、好奇-兴趣的激发。好奇是人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到兴趣的一种心理活动。好奇心是学生渴望获得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萌发阶段。
2、趣味-兴趣的发展。趣味是使人感到愉快、有意思、有吸引力的一种心理特性,是兴趣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由好奇心转化而来,并进一步引发兴趣。
3、乐趣-兴趣的巩固。乐趣是使人感到快乐的一种心境。它是学生在趣味定向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兴趣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兴趣在好奇中激发,在趣味中发展,又在乐趣中巩固。
4、志趣-兴趣的升华。志趣是人的志向与兴趣的统一。它是在学生的兴趣和崇高理想、远大目标相结合时,由乐趣发展而来的,是兴趣发展的第四阶段,也是兴趣过程的最高阶段。学生有了这种间接的兴趣,他们的学习活动才能稳定和持久。
二、学生田径兴趣的培养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体育课教学的“三个阶段”(即:学习阶段、掌握阶段、提高阶段)按照学生兴趣形成的规律,逐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田径课的兴趣,并使他们的兴趣向志趣升华。
1、在学习阶段使学生产生好奇,激发学生的田径兴趣。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阶段是整个教学的“准备动作”,可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田径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田径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要抓住学习新课阶段。一开始就使学生对田径产生好奇和求知欲,例如:在上铅球课“出手角度”时,教师可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按45°角发射时能获得最远距离,铅球最后出手的角度是否也按45°掷得最远”,这样学生会按这一问题的思路众说纷纭。
有的说应按这一力学原理出手,有的则认为要小于45°,教师又说“小于45°角出手是对的,为什么?铅球适宜的出手角又是多少?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并产生“为什么要小于45°”的好奇心理,把他们的上课情绪和注意力马上集中到铅球出手角的新课中去了。
2、在掌握阶段体会到田径课的兴趣,在讲解示范中感受到田径课的趣味,在学生对田径课产生好奇的基础上,教师一方面采用讲解法进一步引发学生学习田径技能的兴趣,使他们听了生动形象,简洁幽默的动作讲授,使他们对田径知识感到“有趣”。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示范法发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看了规范优美、轻巧、娴熟的动作示范,使他们觉得有“味”。如“快速有力的掷铁饼动作,轻巧舒展的跨栏技术以及优美而轻松的俯卧式过竿动作,都会使学生激动、兴奋、惊奇,并产生跃跃欲试的趣味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提倡吃苦精神。但教师也不能把“苦”作为学好田径课的唯一大敌,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持久性。为了使学生学习田径的兴趣由趣味向乐趣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寻求田径的乐,克服片面追求训练密度和运动强度而造成学生的田径太累太苦的心理。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根据田径课的特点,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和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的游戏,形成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教法,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和欢快的气氛中享受田径运动的乐趣。如:在快速跑教学中可以把枯燥、单调的反复跑练习改为迎面接力跑游戏,这样学生会在激烈的游戏当中不自觉地完成课的任务,更不会觉得很累。
3、在提高阶段形成志趣,深化学生的田径兴趣。为了使学生的田径兴趣由乐趣向志趣升华,在教学的提高阶段,教师一方面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加深田径知识技能的学习,引导学生对田径运动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另一方面,应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国内外重大田径比赛的盛况和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展示世界田径明星的优美的动作图片和当今田径运动发展的新技术,不断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和追求,促进他们把对学习田径的兴趣与社会要求联系起来,树立勇攀世界田径运动高峰的雄心壮志。
参考文献:
1、体育系教材《田径》
2、体育系教材《体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