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17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逐渐变得优秀呢?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的正确体现将是学生学习优秀的关键!
  一.接受我们面对的现实
  一所学校招进什么样的学生,我们老师就必须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即使有老师调动到别的学校,你依然要面对该所学校所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言行情绪等都流露出“看不起”他们的倾向,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你这个老师,即使你是最优秀的老师,有最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法顺利让他们接受你——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所以,接受我们面前的这群孩子,尤其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事实,相信他们过去做过的努力,理解他们也想变得优秀的心情,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将心比心,我们也就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如此一来,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的心结也打开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也就顺畅了。
  二.针对我们的学生因材施教
  毋庸讳言,我们西部且是薄弱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属“留守儿童”或“单亲儿童”甚至无人管的儿童、需要资助的儿童等等,这些加起来就构成了这类学校的学生主体。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我们老师应该担当起“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称号,接受这个现实,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1、肯定这些学生现有的成绩和表现,相信他们会变得更好。学生的现有成绩和表现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学情”。就拿我们每年招进的高一学生来说,“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就不必用来评价他们了。既然他们能考进这所学校,我们就应该相信他们有考进这所学校的能力——有些知识是学会的了,要肯定他们的这些成绩。至于不会的,当然就要我们来“传道授业解惑”了。在他们“会”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他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2、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我们老师当然也有成功的欲望,尤其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也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考上二本一本甚至二流一流大学,因此,我们的眼睛基本上都盯住成绩好的那几个学生,其结果是,我们的“主体”学生被“拖”得越学越困难,“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了。
  我们应该定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面对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写规范字”的就教他“写规范字”,“1 1”不会的就教他“1 1”,不会读“ABC”的就教他读“ABC”,总之,讲授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要让他们接受,学生只有“接受”了,才能一点一滴的积累进步;如果老师讲得再好,学生不能接受,那也等于零。这样,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仅是比“谁能考大学”,更多的是比谁在自身基础上“不断提高”,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此,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
  3、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前面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在我们确定了“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后,应该抽一点点时间来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哪怕也许我们真的不能为他们做点实质性的东西,但只要我们过问一下,表示出我们的关心,学生心里也会热乎乎的。有些时候我们能给学生做一回“听众”,学生也许都会“感激涕零”的。生活中点滴的关爱,其教育效果远比一顿义正词严的说教要大得多。
  三.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感觉
  就大多数人而言,都喜欢听到别人表扬自己的进步、优点、长处。学生也是人,也具有这样的基本情感。作为老师,我们不能一味地纠缠于学生的“失误”或“错误”,除了必要的“指出”外,我们更多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体味成功的感觉。
  一次作业下来,许多同学得的大多是“╳”,那这次作业设计得就不符合“学情”;一次检测下来,班上及格的人一个都没有,那这套试卷就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当然,老师们会说:这些都是讲过的呀,学生应该掌握的呀。诚然,老师说得也有道理,至少证明了“讲过的”学生还没有掌握。但这种收获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而言,得不偿失。尤其让学生一次次的去体验“失败”或“不如意”,其学习的兴趣将从何而来,他们哪里还有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作业和检测,常规的目的是看学生还有哪些没有掌握,以便“补上”;换个目的就是看学生都掌握了哪些,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拿出些“甜头”来让学生品尝。这些“甜头”可以是一句“进步很大,希望再接再厉”的话语,可以是一个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可以是竖起大拇指再加上夸张的表情的鼓励,可以是“好!这个题能解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的批语,可以是基础的试卷上学生感到比较满意的分数将它大声的在班上宣读……“找优点”的小游戏当然难不倒我们老师,就看我们老师有没有心思玩“找优点”的游戏,有没有心思去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能尝到学习的“甜头”,自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继续努力”,其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久而久之,“成功的感觉真好”就会推动他们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轨道上惯性运行!
  四.学生快乐学习至上
  说句实话,以上这些道理我们老师都知道。但真要这样去做,一定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进度。到时候完不成教学进度,“教学事故”事小,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可是负不起责任的。于是,为了“进度”不顾学情的“赶”,为了“进度”不顾学生的“快乐”,为了“进度”教出“学困生”等现象就屡见不鲜了。
  其实,认真研究一下“学业水平考试”,认真研究一下“课程标准”,认真研究一下“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其实是不会影响学生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这一关的,就看我们老师怎样整合教材,怎样找到“教材”和“学情”的结合点,这才是我们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不能给他们剥夺了。许多学生进了高二因为“学不懂”而被迫选择文科或将就学理科,进了高三,“听不懂、学不懂、不会做”还要老老实实待在教室里“认真听、守纪律”,真是难为他们了。
  就拿我们这类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上“指标线”的学校来说,教学进度应该不只是一学期“教完了”多少内容,更重要的是一学期学生学会了多少内容,有多少學习的快乐!与其到了高考“反正考不上”,还不如在高中三年中让其随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让其随时保持学习的兴趣,让其在兴趣和快乐的驱使下逐渐进步,兴许经过高中三年的积累,他们还就“考上了”!
  由此说来,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陈艾,何安丽,教师,现居贵州盘县。
其他文献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同学甚至一见到文言文就犯“晕”,学生虽然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但是上课时仍然会觉得是在云里雾里,老师授课当然也是以疏通文章大意为首要任务,然后再对部分字词做重点讲析。即使这样,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困难重重。课内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感到为难了,课外的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同学甚至戏言:古人为什么要写这样深奥难懂的文章呢?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也并非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时都有搜肠刮肚之苦,提襟见肘之窘。勉强成文,或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呢?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变“害怕”为“喜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生活,真情体验生活,别具一格地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尽量少“灌输”,少问,鼓励学生多问,指导学生自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质疑与自学能力。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的成与败,在于学习者质疑评判了多少,问了多少为什么,而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知识,学生又接受了多少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文本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自然的深刻感受,集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把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个工
初中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的“暴长”,童年期身心模式被打破,致使身心发展处于重重矛盾之中,而不同的学生其心理和行为表现又不尽相同,很难用一成不变的教育理论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从日常小事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应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倾听学生的闲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作为班主任,从早到晚和学生打交道,了解学生的信息也多,如果合理地整理这些信息,抓住有用
课改给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呈现出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知不觉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非语文化等趋向,语文课的“本色”开始变得模糊。“本色语文”成为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亮点”。为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教学行为”,还儿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让迷失自我的语文教学回归本色。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独特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
传统小说讲故事、讲道理;现代小说讲意境、讲隐喻。或许我们可以大致这样说。前者让我们聚焦于不平凡的过程、人物性格的成长,获得精神的陶冶;后者则以形式表达上的特别引导我们反思自我生存、生命和境遇,寻求洞见。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寒露寒》,似乎哪一种都不属于。  这篇小说有跌宕起伏,这次聚会邀约到底目的何在?会对主人公现在的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和影响?但当我们看到最后,却全然忘记了前面的疑问与铺垫,就好像
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校本研究教学改革逐步落实实施的主力军,是来自一线的教科研团队。校本教育科研文化建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阶梯,是学校发展的羽翼,是优质学校建设的必然要求。  自2011年以来,徐州市第十三中在校本教科研团队建设和学习共同体的打造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究,其中“复盘式评课”系列主题教研,成为学校草根的校本教研,带动学科教研团队逐步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在“为了学校”、“在学校中”
备课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其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很多教师以及学校都十分注重备课这一环节。当前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大,而教育教学也在逐步深入,因此仅仅靠教师个人备课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我们探索一种更好的备课形式,集体备课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衍生出来的备课形式。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集体备课的优势  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课堂教学效率的良好途
什么是音乐?我找不到确切的定论,什么是语文?也不能一言以蔽之。从事多年的语文教学,我经常想:音乐,是不是低唱的语文?语文,是不是浅吟的音乐?试想想,一篇文章谱上合适的曲子就可以当歌唱,宋词不就是可以谱曲演唱的吗?一首首优美的曲子给人无尽的遐想和享受,不是也可以演绎成一篇篇精美的散文吗?“歌曲”,去掉“曲”,不就是优美的诗歌吗?于是,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总喜欢有意无意地引进音乐。  1.引进音乐导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