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与自学能力的培养路径略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mpham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学,学会质疑,而不是被动接受现成知识。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尽量少“灌输”,少问,鼓励学生多问,指导学生自学方法,不断强化学生质疑与自学能力。
  一、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学的成与败,在于学习者质疑评判了多少,问了多少为什么,而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知识,学生又接受了多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若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诱导学生自主思考,自发提问,尤其是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是提问的最高境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另外,在新课程教学中,也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打破灌输教学。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假设,围绕知识难点重点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者自由表达,言之有理即可,而不是亦步亦趋,惟标准答案或教师理解是从。而教师少问、巧问,适时引导、指导、疏导,给学生自读自问自悟机会,并尊重学生个人体验与感受,让课堂更活跃。
  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自读感知,疏通文句,梳理结构,把握文本感情,而后细读思考,提出自己认为需要探究讨论或者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同学们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而后师生共同梳理问题,归类整合,选出比较有探究意义的问题:⑴文本主旨与情感的问题:①朱自清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朱自清为何反复写自己“爱热闹也爱冷静”?等等。⑵局部细节问题,比如:①《采莲赋》和文章主体关系如何,是否可以删除呢?②描写月光时,运用“泻”字,有何好处?③文章最后一句话是否多余呢?等等。对于学生的提问,可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解决,教师参与其中,补充有关资料,适时启发、提示、评价、点拨。这样,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提问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二、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会抱怨,自己明明努力而认真地学习了,却仍未能学会,或者努力记忆知识,遗忘率还是高等等,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烦恼,影响学生学习热情。面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更游刃有余地自主学习。另外,由新课程标准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给今后学习与工作打好基础。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高一新生,教师更需要强化方法指导,让学生少走弯路,学会自主预习、有效复习,能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学会有计划、有目的展开课外阅读或者其他兴趣活动等等,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科学预习。如对于课内文章,先跳读,抓住文本梗概。再速度,梳理层次与结构。而后研读,弄清字词、语句,分析特色,总结思想等等;课外文章的预习,可试着采取“读书卡”形式。其次,有效听课:①带着疑惑或问题听课,听中求解。②听重点,特别是老师强调的关键字词句、板书要点等。同时,注意多种感官并用,动手做笔记。但因为书写速度有限,难以记录教师所说的全部内容。此时,则需要利用波浪线、问号、着重号等符号辅助记录、标记,方便查找与复习。另外,及时复习与练习。每节课后,先回忆再现所学知识,用复述、默写等方式考考自己,再翻开笔记与课本,查找漏缺,并对所做笔记进行归类整理,更系统、整体复习。而后辅之以相关练习,巩固强化。当然,在复习记忆时,也需要把握方法。如根据自己的兴趣,编写顺口溜、口诀、故事,组织游戏或谐音记忆,效率高,也具有趣味;或构建知识网络,系统复习。如背诵《鸿门宴》等文言文时,学生合作,趣味背诵,比如“接力赛”式背诵法:三个同学每人一句,上递下接,如此循环往复;“对歌”式背诵法:两人合作,一人一句,轮流背诵。此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坚持阅读、坚持积累、坚持写作等等。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要教师敢于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遵循新课标要求,有意识、有目的的运用多种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渗透自学方法,则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黄丽华,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读叶弥的小说,总是不由得会想起“荒诞”这个词,在糅合着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的叙述中,那些略显偏执、乖谬的人物总是隐隐传达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因素,他们的存在像一面诡异的镜子映照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之下无所不在的荒诞。就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描述的:“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熟悉的。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纯农家子弟,受现实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影响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狭隘的交际面严重妨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父辈朴实、厚道的性格在他们个性发展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缺乏自信心,不愿与人交流成了严重的通病。而且我们的学生由少年向青年的心理转换,也增加了学生的羞涩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语文漠然视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不认真,抱着“学不学一样”的心态,上课时无精打采,漠然视之,对课后的语文作业也是听之任之,不想做就放弃,尤其是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以为语文是一本“不变的万年历”,只要过去学得好,现在可以放一放,因此,语文被学生们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数理化有用,还得依靠数理化提高分数,即便是不学,语文分数也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历来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面对语文的“博大精深”,学生说高深难懂;直视语文的“包罗万象”,学生说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处在被动中。究其因,初中阶段,如果用三年的时间仅限于六本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且不说容量小、知识面狭窄、缺乏趣味性,也更谈不上学生能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学生天天重复着无可创新的旧事,厌学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文章用语什么时候可以繁,什么时候可以略,是很有讲究的;在我们使用的各种版本的語文课文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现举几例,与大家共赏。  1、用墨如泼,以繁胜简,痛快淋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其精妙之处在“拳打”之上。鲁提辖三拳打死凶横无理欺小凌弱的“镇关西”,这三拳作者极尽繁之妙,写道: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
“瘦”字在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愁苦之情,即悲情美;同时分析它在古诗词中表现的气骨美,即遒劲有骨力。本文通过分析以“瘦”入文的经典诗词,深入挖掘“瘦”字的深刻内涵。  在古代诗歌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它就是“瘦”字,比如“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李凭箜篌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
王友早就忘记了他拿到别人的第一张名片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那是一个什么人,什么身份,什么模样等等,都记不得,甚至是男是女都想不起来了。没有了一丁一点的印象。后来他也曾努力地回忆过,却是徒劳。他问了问身边年纪较长的人,社会上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名片的,结果谁也说不准,有人说好像是在八十年代后期,也有人说好像更早一点,或者好像更晚一点。其实这都无关紧要。从前谁都没见过这东西,可是自从流行起来后,发
于漪说过:“学语文,首先把课文读好,才能体会语文味,真正感受语文。课文读好了,说话就流畅了,写文章就有顺序了。”的确,如果连文章都没有读懂,又何谈理解,何谈说话呢?朗读能加深句子的理解,增强语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了这种作用。在读中品味语言的魅力,在读中品味语文的味道。  一.在朗读中把握文意,提升语感  朱熹提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说,不仅要看到字形,领悟含义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被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有的同学甚至一见到文言文就犯“晕”,学生虽然在课前进行了认真的预习,但是上课时仍然会觉得是在云里雾里,老师授课当然也是以疏通文章大意为首要任务,然后再对部分字词做重点讲析。即使这样,文言文教学仍然是困难重重。课内的文言文已经让学生感到为难了,课外的文言文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同学甚至戏言:古人为什么要写这样深奥难懂的文章呢?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也并非
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时都有搜肠刮肚之苦,提襟见肘之窘。勉强成文,或言之无物的“客里空”,或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害怕作文的心理。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呢?可从自己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写起,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就会增强写作的信心,变“害怕”为“喜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只要我们敏锐观察生活,真情体验生活,别具一格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