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直深入人心,而要真正贯彻这个教育理念,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打造课堂,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体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研究发现,从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学科的史实性出发,恰当运用历史课本剧能融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于一体,是一种教学效果不错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原则 历史课本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历史教学必须兼顾历史学科特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并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打造出优秀的课堂。而运用历史课本剧的课堂教学方式正是让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呈现,符合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另外,剧本既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进度需求来编写,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编写,只要运用得当,历史课本剧会令课堂生色不少。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历史课本剧在课堂的实际应用上存在着泛滥化、边缘化和娱乐化等问题,致使历史课堂质量不高。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历史课本剧的应用就要注意以重难点为中心、历史背景准确和运用适度这三大原则,力求去粗取精,充分发挥历史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运用优势。
一、以重难点为中心
历史课本剧的运用,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而要想让这种教学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将课本内的重难点知识确定为剧本的中心,重点突破,让课本剧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的阶梯。
例如,《铁骑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一课的难点是商鞅为何变法,有位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历史课本剧:“有个受封土地500亩,奴隶1000个,纳税数不胜数的奴隶主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计算财产,计算过后每天都在纠结生活到底是该挥霍还是该节约,因为若不享受,私自开垦的土地可能哪一天就变成非法的了,可是若挥霍得太过分,万贯家财散尽,下半辈子不知如何过。”这样一个改写和呈现,顿时使学生们明白了新兴地主支持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对这个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也就更加深刻。
历史课本剧是新颖的教学方式,但一定要注意使内容大于形式,恰当运用,只有这样,历史课本剧才有可能是真正促进学生主体地位转化的“良药”。
二、历史背景准确
确定中心只是第一步,教师在设计课本剧时一定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因为历史有着明确的时间性,例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何时形成、何时瓦解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能胡乱编造。近年来,电视剧歪曲历史的情况时有发生,辨识能力还略显不足的初中生在编写课本剧时也常受到影响,出现乱改乱编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所编制的历史课本剧的时间和细节是否科学,保证历史课本剧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时,学生曾编排表演了一场名为《宋人的一天》的戏剧,其情节紧凑,编排合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准备的充足和思考的认真。但是某些具体细节,学生的改编过于不合理,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比如其中一幕是写由数名学生扮演的宋人入夜后一边喝烧酒一边打麻将的情境,这是不合“时”的,因为烧酒是元朝后才进入人们视野,清朝才开始流行,麻将也是道光帝以后才开始流行。教师应明确指出学生编排剧本的不合“时”,使学生明白历史课本剧要注重历史背景准确的应用原则。
三、运用适度
上述两点都是针对课本剧的设计要求而言,而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度”的原则。应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课堂时间也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有些表演需要的时间过长。因此,历史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表演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内,而且在课堂上也应该有选择地运用,不能每节课都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吸取历史知识的精华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历史的联系性,适当地整合历史教材。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可以运用历史课本剧的方式,但是由于三国鼎立的人物和事件主线太多,如果教师和学生编写时不注意呈现的“度”,力求面面俱到,那整堂课就有可能都花在表演上,没有留给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教师应该重点截取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这两件事作为课本剧的中心,以时间顺序插入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兴盛,重点突出这两场战役的不同战果,引导学生思考曹操成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这样张弛有度,历史课本剧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历史课本剧的教学必须遵循以重难点为中心、历史背景准确和运用适度这三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若运用得当,历史课本剧必然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张玉梅.历史课本剧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
[2]柯玲.浅谈课本剧[J].历史教学,2014(5).
[3]王守华.指导学生“创”演课本剧[J].江西教育,2014(8).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原则 历史课本剧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历史教学必须兼顾历史学科特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并因材施教,才有可能打造出优秀的课堂。而运用历史课本剧的课堂教学方式正是让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呈现,符合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另外,剧本既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进度需求来编写,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编写,只要运用得当,历史课本剧会令课堂生色不少。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历史课本剧在课堂的实际应用上存在着泛滥化、边缘化和娱乐化等问题,致使历史课堂质量不高。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历史课本剧的应用就要注意以重难点为中心、历史背景准确和运用适度这三大原则,力求去粗取精,充分发挥历史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运用优势。
一、以重难点为中心
历史课本剧的运用,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而要想让这种教学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将课本内的重难点知识确定为剧本的中心,重点突破,让课本剧成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的阶梯。
例如,《铁骑牛耕引发的社会革命》一课的难点是商鞅为何变法,有位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历史课本剧:“有个受封土地500亩,奴隶1000个,纳税数不胜数的奴隶主每天都在反反复复地计算财产,计算过后每天都在纠结生活到底是该挥霍还是该节约,因为若不享受,私自开垦的土地可能哪一天就变成非法的了,可是若挥霍得太过分,万贯家财散尽,下半辈子不知如何过。”这样一个改写和呈现,顿时使学生们明白了新兴地主支持变法的背景和原因,对这个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也就更加深刻。
历史课本剧是新颖的教学方式,但一定要注意使内容大于形式,恰当运用,只有这样,历史课本剧才有可能是真正促进学生主体地位转化的“良药”。
二、历史背景准确
确定中心只是第一步,教师在设计课本剧时一定要注意历史背景的准确性,因为历史有着明确的时间性,例如三国鼎立的局面何时形成、何时瓦解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不能胡乱编造。近年来,电视剧歪曲历史的情况时有发生,辨识能力还略显不足的初中生在编写课本剧时也常受到影响,出现乱改乱编的情况。所以教师要注意学生所编制的历史课本剧的时间和细节是否科学,保证历史课本剧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课时,学生曾编排表演了一场名为《宋人的一天》的戏剧,其情节紧凑,编排合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准备的充足和思考的认真。但是某些具体细节,学生的改编过于不合理,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比如其中一幕是写由数名学生扮演的宋人入夜后一边喝烧酒一边打麻将的情境,这是不合“时”的,因为烧酒是元朝后才进入人们视野,清朝才开始流行,麻将也是道光帝以后才开始流行。教师应明确指出学生编排剧本的不合“时”,使学生明白历史课本剧要注重历史背景准确的应用原则。
三、运用适度
上述两点都是针对课本剧的设计要求而言,而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度”的原则。应用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效果是明显的,但课堂时间也是十分有限和宝贵的,有些表演需要的时间过长。因此,历史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表演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内,而且在课堂上也应该有选择地运用,不能每节课都采用课本剧的形式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吸取历史知识的精华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历史的联系性,适当地整合历史教材。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可以运用历史课本剧的方式,但是由于三国鼎立的人物和事件主线太多,如果教师和学生编写时不注意呈现的“度”,力求面面俱到,那整堂课就有可能都花在表演上,没有留给教师引导和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教师应该重点截取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这两件事作为课本剧的中心,以时间顺序插入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兴盛,重点突出这两场战役的不同战果,引导学生思考曹操成败的原因各是什么,这样张弛有度,历史课本剧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历史课本剧的教学必须遵循以重难点为中心、历史背景准确和运用适度这三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若运用得当,历史课本剧必然是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 参 考 文 献 ]
[1]张玉梅.历史课本剧在课堂教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1).
[2]柯玲.浅谈课本剧[J].历史教学,2014(5).
[3]王守华.指导学生“创”演课本剧[J].江西教育,2014(8).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