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来源 :河南教育·职成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_20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彼得原理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提出的,其具体内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彼得指出,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胜任),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彼得推论出,“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到达彼得高地。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
  每一个组织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是充满了活力,可是当体系渐趋成熟时,彼得原理提到的症状便陆续出现。官僚体系限制了优秀员工的表现,却保证了无能员工登上更高一级的职位。每一名无能员工都会对工作带来坏影响,一群无能员工便会使工作呈现混乱状态。过不了多久,整个体系就会步入萧条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体系萧条”。人类行为深受所属层级体系的限制与操纵,难以完全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新,人们在组织中所做的一切似乎都只是为了向上爬,而更高的职位是否能够适应自己、是否是自己所喜欢的、是否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则根本无人考虑。在这种“体系萧条”下的人,可以用“排队木偶”一词来形容,他们会经历生存、打卡、填表、执行无意义的仪式等阶段。今天,“排队木偶”已经形成一股庞大的社会势力,他们包括普通人、管理者、工人或是消费者,当然也可能包括你和我。
  彼得原理让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和周围其他人的工作、生活现状进行深深的反思,那就是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终极目标究竟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收获职位金钱?可悲的是,现在大多数人都以后者为自己的终极目标,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发现,其实真正成功的人总是以前者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他们是把工作和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实中我们总能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不善言谈、喜好技术的工程师迫于家庭、社会的世俗压力而努力地向上爬,最终爬到了领导岗位,却由于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根本不匹配,导致压力剧增,长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亚健康状态。类似这样的错位现象比比皆是,可怕的是不仅向上爬的员工是这样的心理,连已经身居高位的领导者也是这样的思路,他们认为对下属最大的奖励就是提拔和晋升,而无视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兴趣和特质。
  所以通过彼得原理,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些启示:
  第一,要深入了解自我,理解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终极目的,究竟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仅仅为了毫无意义的升职和晋升。
  第二,找准自己的合理定位,不要为了不适合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第三,建立科学的用人观,要人尽其用,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不同的职位。
  第四,要有平等的职位观。职位并无高下之分,每个人创造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直接可视的效益来衡量,而应该用间接潜在的效益来衡量。
  (责编 赵 河)
其他文献
艾卫东,1972年生,河南省工业科技学校高级讲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校实训设备管理中心主任。从事教学工作13年,著书3部.编写的《汽车专业短期实训的研究》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课
笔者在2010年对河南省20个县内近2000名农民及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做了深入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个别访问等方法。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分析研究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农
笔者分析各国的校本管理改革后发现,个性化和多样化是其魅力所在。尽管各国实施校本管理的改革实践模式形式各异,但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实施措施存在明显的共性。一、办学自主权
思政工作是引导学生思想积极健康的关键,而高校辅导员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直接实践者。文章通过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工作
近年来.鹤壁市大力实施“科教兴鹤”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列入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和六大攻坚战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创
长期以来,由于职专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加上德育课不是专业课,使德育课成了中职学校里面“容易学”、“容易教”的一门课程,德育课在学生心目成为“最不受欢迎”的学科。如何使德育课真正受学生欢迎?笔者认为,运用以下策略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塑造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1.具有优良的道德品格  教师个人言语、行为的榜样作用对于青年人来说,是别的任何教育都不可能代替的。德育课教师要在思想、个人品德、行为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而在现代化农业的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农业机电设备,它对 整个农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农业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
对陈独秀'去标签'式的解读是正确认识其宗教观的前提,通过对其宗教观形成的四个阶段的考察、梳理,从文本出发,还原陈独秀宗教观嬗变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不论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