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5日,国家出版总署署长在全国两会上宣布,今年要对民营书店实行减税、减租政策。这让民营书店老板们大为振奋,殊不知,在网购图书和电子阅读时代,民营书店的未来前景实在不容乐观! 民营书店的房租、税收、工资不断上涨,压得书店难以透过气来,民营书店在挣扎求生的道路上,走着一条坎坷不平的跋涉之路。
从诚品书店 看坎坷之路
网络书店挤占了实体书店独家风骚,知识分子逛书店的乐趣,越来越被网上的低价和快捷购书取代,当月出版的新书立刻在网上被标到7折左右的价钱。除非有特别的渠道和关系——书店不交房租、水电费,否则,开书店没准会演变成一种类似自杀的行为艺术。
当现代人拿着iPod、iPad、iPhone,草草滑页似地阅读的时候,已经感染了人类速读时代的恶习——不求甚解,一知半解。世界名著、文化经典之类,被人当做客厅、堂屋的装饰品,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变得十分落伍,现代人不用买书就可以实现阅读的愿望。将来,书店越来越像一场没有成交额的图书订货会,大家到书店里去选择喜欢的图书,看好“书名”记下来,回家上网下载;廉价购买图书。再过若干年后,书店变成博物馆,让大家参观正在阅读的手机小说,被印在纸面上是什么样子。
上海诚品书店开张的最初3年,日子倒也过得去,从个体书商那里批发的图书,都是五到六折;从国营出版社批来的图书,也在六到七折之间,书店对老顾客优惠八五折到九折,虽然也能赚到20%毛利,除去增值税、营业税、人工和店铺租金,基本上就没什么实际利润可言了。图书卖不掉,压在店堂里,总归亏损钱。逼不得已,靠卖文具、卖贴纸,赚点小铜钿。
随着上海房价不断攀高,诚品书店在上海的8家分店,房屋租金水涨船高。嘉定区人事局旁边的诚品嘉定店,原来每月房租为1500元,后来一路涨到6000元;市区徐家汇店,房租更加昂贵,无论怎么压缩人力和成本,书店难逃资金流转困难。
又熬了两年,诚品书店现金流中断,开始拖欠民营供货商的书款。民营书商停止供应新书,要求结算已发货的书款。于是,诚品书店进入了恶性循环,新书大幅度减少,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加上贝塔斯曼在诚品书店旁开设了面积大两倍的书店,更使得诚品书店人烟稀少。
最后,上海诚品书店老板以“自己的手段”解决了困难:把8家书店转让给自己的员工,书店更名为诚信书店,更改了企业法定代表人,老板躲到了安亭新镇隐居,借此躲掉了几百万书款。
为了节省成本、获取盈利,诚品嘉定店增加旧书出售业务,在店里出卖电子软件、音像制品,偷卖盗版碟、盗版书,被文化局下属的执法队发现,去书店搜查了几次盗版书和非法出版物,受到处理罚款,真是雪上加霜。同时,房屋业主调高店铺租金、店员工资不断提高、网络书店打折战进一步加剧,在连续亏损的压力下,上海诚品书店最终停业关门。
花样无奇多 总也难得势
2011年11月,广州方所书店开张。这家模仿台湾诚品的书店,一反常态,选址在广州太古汇,在高端的商场与爱马仕等奢侈品店做起了邻居,店面达1800平方米。书店的老板是设计师,他去台湾时发现了诚品书店,从那里背回了21箱书。挖来了台湾诚品书店的前总策划和诚品书店敦南店的前店长,和香港的艺术顾问一起开了一家方所书店。
从表面上看起来,广州方所书店和台湾诚品书店的设计不同,在经营方向上,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店内所陈列的商品,除了图书、杂志、画册外,也有文具、服装、手袋、装饰品、厨具等,还有咖啡和品酒内容。在运营思路上,方所也和诚品相同:除了卖书,还提供延伸服务,店内的方所推荐、媒体推荐、网络意见、领袖推荐等书架;每周聘请著名作者,举办一系列人文讲座,在短时间里,打响了知名度。
北京单向街书店,取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最早的单向街是一个艺术画廊,经营不下去转给了朋友们,每人出资5万元,改建成一个小书店。在书店开张时,可以这样描述书店:听莫扎特音乐,喝可口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每到周末,这里的人会格外地多。沙龙主讲人有评论家、乐评人、作家,也有画家、导演、戏剧工作者,开张6年来,靠着每周的沙龙讲座,形成了品牌和影响力。作为书店,单向街名声在外,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多少可以盈利。
上海的2666图书馆,隐藏在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的静安别墅。这家打着会员制私人图书馆的沙龙式书店,是上海几个媒体人创办的。2666图书馆有点难以归类,卖的书是人文社科类,都是签名本,以借书、卖咖啡为主,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放电影,搞讲座,请作家、学者、导演、音乐人来交流,搞会员制,收会员费。有时候,出版社的活动和采访,也安排在这里进行,获得一点场地租金,贴补日常开支费用。
利润微薄,租金高昂,民营书店头顶“魔咒”。近年来,许多民营书店先后经历危机,席殊书屋、明君书店、思考乐书局等名噪一时的民营连锁书店,都是因为欠款、欠薪,相继关门或被收购。
民营办书店 前景在何处
图书的利润很低,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民营书店老板普遍反映:不仅民营小书店,即使民营大书店,同样难逃厄运。一般情况下,一本图书能拿到的利润,最高也就几块钱,打折后根本无利可图。书店不惜用打折的方式吸引读者,使得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加剧,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实上,民营书店的生存,面临国有书店与网上书店的双重压力。国有书店有传统优势,店面租金成本低,销售渠道覆盖全国,进书折扣比民营书店低,拥有政府不定期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民营书店在进书时,要全部一次性付清全款,里面隐藏着很大风险。民营书店先天不足,无法与国有书店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民营书店的主要问题,一是有内部经营的问题,比方说扩张得太冒了、太大了,内部图书的选择、定位没有坚持;二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书店生存空间挤压得太厉害;三是房租、税赋太高。在大中城市整个房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微企业的生存是很要命的事情,一边是费用的上升,一边是销售的下跌,很多书店就坚持不下去了,就只好关掉了。
2007-2010年,中国民营书店锐减了1万余家之多,几乎50%的书店倒闭。在民营书店众多成本中,房租要占很大比重,大约为10-15%,很多书店超过这个数字。书店的税收状况是:营业总额的8%上缴营业税、13%为增值税,再按增值税额的7%提取城建税、3%教育附加税、20%地方教育税,占利润总额的25%企业所得税。书店平均毛利不会超过17%,绝大部分民营实体书店根本无法获取净利润。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底前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税、减房租政策。在此之前,各城市扶持书店政策也相继出台。2月28日,上海首次出台了综合配套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布,自2012年起,上海每年将投入1500万元资金,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书店减免税收,民营和国有书店应当一视同仁。政府考虑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可参照新华书店享有的返税政策,使民营书店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现阶段,一家实体书店,即便一年亏损50万元,照样要交增值税,这让书店愈加陷入困境。
关注民营实体书店的命运,就是关注读书人自身及城市的人文,人们无法想象国际化大城市没有一家实体书店。大城市应当让广大市民到书店里去翻翻书、喝咖啡、聊聊天,这不仅保住了精神家园,更多的是放松休憩、修身养心。相信民营书店有望在政策扶持下,避免更多破产,逐渐走向正规,摆脱坎坷之路。
从诚品书店 看坎坷之路
网络书店挤占了实体书店独家风骚,知识分子逛书店的乐趣,越来越被网上的低价和快捷购书取代,当月出版的新书立刻在网上被标到7折左右的价钱。除非有特别的渠道和关系——书店不交房租、水电费,否则,开书店没准会演变成一种类似自杀的行为艺术。
当现代人拿着iPod、iPad、iPhone,草草滑页似地阅读的时候,已经感染了人类速读时代的恶习——不求甚解,一知半解。世界名著、文化经典之类,被人当做客厅、堂屋的装饰品,传统意义上的图书变得十分落伍,现代人不用买书就可以实现阅读的愿望。将来,书店越来越像一场没有成交额的图书订货会,大家到书店里去选择喜欢的图书,看好“书名”记下来,回家上网下载;廉价购买图书。再过若干年后,书店变成博物馆,让大家参观正在阅读的手机小说,被印在纸面上是什么样子。
上海诚品书店开张的最初3年,日子倒也过得去,从个体书商那里批发的图书,都是五到六折;从国营出版社批来的图书,也在六到七折之间,书店对老顾客优惠八五折到九折,虽然也能赚到20%毛利,除去增值税、营业税、人工和店铺租金,基本上就没什么实际利润可言了。图书卖不掉,压在店堂里,总归亏损钱。逼不得已,靠卖文具、卖贴纸,赚点小铜钿。
随着上海房价不断攀高,诚品书店在上海的8家分店,房屋租金水涨船高。嘉定区人事局旁边的诚品嘉定店,原来每月房租为1500元,后来一路涨到6000元;市区徐家汇店,房租更加昂贵,无论怎么压缩人力和成本,书店难逃资金流转困难。
又熬了两年,诚品书店现金流中断,开始拖欠民营供货商的书款。民营书商停止供应新书,要求结算已发货的书款。于是,诚品书店进入了恶性循环,新书大幅度减少,对读者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加上贝塔斯曼在诚品书店旁开设了面积大两倍的书店,更使得诚品书店人烟稀少。
最后,上海诚品书店老板以“自己的手段”解决了困难:把8家书店转让给自己的员工,书店更名为诚信书店,更改了企业法定代表人,老板躲到了安亭新镇隐居,借此躲掉了几百万书款。
为了节省成本、获取盈利,诚品嘉定店增加旧书出售业务,在店里出卖电子软件、音像制品,偷卖盗版碟、盗版书,被文化局下属的执法队发现,去书店搜查了几次盗版书和非法出版物,受到处理罚款,真是雪上加霜。同时,房屋业主调高店铺租金、店员工资不断提高、网络书店打折战进一步加剧,在连续亏损的压力下,上海诚品书店最终停业关门。
花样无奇多 总也难得势
2011年11月,广州方所书店开张。这家模仿台湾诚品的书店,一反常态,选址在广州太古汇,在高端的商场与爱马仕等奢侈品店做起了邻居,店面达1800平方米。书店的老板是设计师,他去台湾时发现了诚品书店,从那里背回了21箱书。挖来了台湾诚品书店的前总策划和诚品书店敦南店的前店长,和香港的艺术顾问一起开了一家方所书店。
从表面上看起来,广州方所书店和台湾诚品书店的设计不同,在经营方向上,却有很多共同之处:店内所陈列的商品,除了图书、杂志、画册外,也有文具、服装、手袋、装饰品、厨具等,还有咖啡和品酒内容。在运营思路上,方所也和诚品相同:除了卖书,还提供延伸服务,店内的方所推荐、媒体推荐、网络意见、领袖推荐等书架;每周聘请著名作者,举办一系列人文讲座,在短时间里,打响了知名度。
北京单向街书店,取自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最早的单向街是一个艺术画廊,经营不下去转给了朋友们,每人出资5万元,改建成一个小书店。在书店开张时,可以这样描述书店:听莫扎特音乐,喝可口啤酒,看迷惘一代作家的作品,身边偶尔经过像春天一样的姑娘。
每到周末,这里的人会格外地多。沙龙主讲人有评论家、乐评人、作家,也有画家、导演、戏剧工作者,开张6年来,靠着每周的沙龙讲座,形成了品牌和影响力。作为书店,单向街名声在外,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只能维持正常运转,没有多少可以盈利。
上海的2666图书馆,隐藏在上海南京西路1025弄的静安别墅。这家打着会员制私人图书馆的沙龙式书店,是上海几个媒体人创办的。2666图书馆有点难以归类,卖的书是人文社科类,都是签名本,以借书、卖咖啡为主,不断举办各种活动,放电影,搞讲座,请作家、学者、导演、音乐人来交流,搞会员制,收会员费。有时候,出版社的活动和采访,也安排在这里进行,获得一点场地租金,贴补日常开支费用。
利润微薄,租金高昂,民营书店头顶“魔咒”。近年来,许多民营书店先后经历危机,席殊书屋、明君书店、思考乐书局等名噪一时的民营连锁书店,都是因为欠款、欠薪,相继关门或被收购。
民营办书店 前景在何处
图书的利润很低,生意一年不如一年。民营书店老板普遍反映:不仅民营小书店,即使民营大书店,同样难逃厄运。一般情况下,一本图书能拿到的利润,最高也就几块钱,打折后根本无利可图。书店不惜用打折的方式吸引读者,使得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加剧,无异于“饮鸩止渴”。
事实上,民营书店的生存,面临国有书店与网上书店的双重压力。国有书店有传统优势,店面租金成本低,销售渠道覆盖全国,进书折扣比民营书店低,拥有政府不定期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民营书店在进书时,要全部一次性付清全款,里面隐藏着很大风险。民营书店先天不足,无法与国有书店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民营书店的主要问题,一是有内部经营的问题,比方说扩张得太冒了、太大了,内部图书的选择、定位没有坚持;二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书店生存空间挤压得太厉害;三是房租、税赋太高。在大中城市整个房价上涨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微企业的生存是很要命的事情,一边是费用的上升,一边是销售的下跌,很多书店就坚持不下去了,就只好关掉了。
2007-2010年,中国民营书店锐减了1万余家之多,几乎50%的书店倒闭。在民营书店众多成本中,房租要占很大比重,大约为10-15%,很多书店超过这个数字。书店的税收状况是:营业总额的8%上缴营业税、13%为增值税,再按增值税额的7%提取城建税、3%教育附加税、20%地方教育税,占利润总额的25%企业所得税。书店平均毛利不会超过17%,绝大部分民营实体书店根本无法获取净利润。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在北京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年底前将出台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的减税、减房租政策。在此之前,各城市扶持书店政策也相继出台。2月28日,上海首次出台了综合配套扶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宣布,自2012年起,上海每年将投入1500万元资金,支持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其中500万元用于定向支持各类实体书店,形成专业定位和品牌影响的民营实体书店。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书店减免税收,民营和国有书店应当一视同仁。政府考虑对实体书店进行大幅度减税,可参照新华书店享有的返税政策,使民营书店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现阶段,一家实体书店,即便一年亏损50万元,照样要交增值税,这让书店愈加陷入困境。
关注民营实体书店的命运,就是关注读书人自身及城市的人文,人们无法想象国际化大城市没有一家实体书店。大城市应当让广大市民到书店里去翻翻书、喝咖啡、聊聊天,这不仅保住了精神家园,更多的是放松休憩、修身养心。相信民营书店有望在政策扶持下,避免更多破产,逐渐走向正规,摆脱坎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