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能力"是指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技能的结合,不仅会根据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理解算理,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简便、合理的解法.因此,必须加强和重视计算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计算教学方面应寻求创新,力求有新的突破。
【关键词】计算 ; 兴趣 ; 动机 ; 速度【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74-02
通过我多年在数学教学中的观察、考查、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我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做法:
1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用的方法有:
1.1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表内乘法教学时,我们创设这样的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们进行比赛计算5+5+5+5+5+5+5+5和9+9+9+9,看谁算得又对双快?”孙悟空笑着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它们的得数是40和3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出用乘法口决来计算。这时我就介绍乘法的意义,通过创设这种生活中故事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而且很快掌握了乘法口决。
1.2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46-18+15”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46人,到站时后门有18人下车,前门有15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46人中去掉下车的18人,再加上上车的15人,当然也可以把46人先加上上车的15人,再去掉下车的18人。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 笔算和简算能力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从而使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这一特点,我把部分练习创设成了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个个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还设计了“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2.2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 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上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9.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
3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1学会科学思维方法,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號里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所以学生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分析、总结简算题的数字特点,从而悟出这类题解答的规律。
3.2利用迁移规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明确算理,在探索中逐步掌握算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教师自身必须对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自如,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其次,学生也必须持之以恒,定时、定量地训练,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成效,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
【关键词】计算 ; 兴趣 ; 动机 ; 速度【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3-0174-02
通过我多年在数学教学中的观察、考查、分析、总结,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普遍存在速度慢、方法不灵活等因素,从而造成学习质量有较大的参差。因此,我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总结得出如下几点做法:
1让数学计算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数学新教材常常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中,生活需要数学,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唤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使用的方法有:
1.1创设不同生活情景,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计算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把计算生活化,常常创设一些生活情境,玩游戏、制造故事情节、媒体辅助等方式,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掌握知识。例如:在表内乘法教学时,我们创设这样的一种情景:有一天,猪八戒和孙悟空在花果山吃饱了桃子,八戒说:“猴哥。咱们进行比赛计算5+5+5+5+5+5+5+5和9+9+9+9,看谁算得又对双快?”孙悟空笑着说:“八戒,你连这道题都不会算,亏你吃了那么多桃子,它们的得数是40和36。”八戒说:“猴哥,你怎么算得那么快?”孙悟空向八戒解释说出用乘法口决来计算。这时我就介绍乘法的意义,通过创设这种生活中故事情景,同学们兴趣特浓,而且很快掌握了乘法口决。
1.2探索计算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借助生活经验去探索计算的策略,往往还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算理常常是我们感到头痛的事情,我们不妨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例如教学加减混合计算“46-18+15”时,学生就可以结合平时乘公交车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原来车上有46人,到站时后门有18人下车,前门有15人上车,这时我们可以先从46人中去掉下车的18人,再加上上车的15人,当然也可以把46人先加上上车的15人,再去掉下车的18人。像这样,抽象的计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撑,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也经过一翻梳理和提炼,上升为不同的计算策略,真正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计算兴趣。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口算、 笔算和简算能力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学生对口算、笔算和简算教学有了强烈学习动机是指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需求或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的学习动机,他就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习热情高涨,专心致志,同时也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从而使其口算、笔算和简算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2.1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口算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这一特点,我把部分练习创设成了游戏,比如:在“小小邮递员”这个小游戏中,把口算题做成一个个“信件”,在黑板上贴出若干个“信箱”,每个“信箱”写上口算题可能得出的结果,然后把“信”发给学生,让学生担任“小小邮递员”,来完成这项投递任务。这时同学们个个都会表现出很高的兴致,跃跃欲试。这个游戏不但有趣、参与性强,而且还可以立即反馈结果,并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口算也跟学习数学实践课一样有趣。此外,我还设计了“夺红旗”、“开火车”等口算比赛,并适当评奖,激发学习动机形成。
2.2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笔算能力。 笔算教学没有生动的情节,比较枯燥乏味,特别是练习课。如果老师仅以单调的形式和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只会让学生感到笔算更加枯燥以至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应采取多种练习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学中,可通过笔算找朋友、抢答等游戏活动以及改错、判断、选择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2.3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简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有趣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带着炽热的追求和疑问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说:昨天老师到市场上买苹果,苹果是每千克9.6元,我买了1.1千克,店主很快就算出了总价,你们知道店主是怎样算出来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秘密.以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让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的实用,那么学生就愿学、乐学,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的简算能力。
3灵活运用运算定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简便运算”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通过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能大幅度地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1学会科学思维方法,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號里的,然后再算括号外面的。数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算的含义。所以学生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分析、总结简算题的数字特点,从而悟出这类题解答的规律。
3.2利用迁移规律,优化小学生计算速度。 新旧知识之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形成新的认识结构的思维过程,需要以适当的知识点作支撑,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就可以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渗透了学法指导,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使学生在充分感知中明确算理,在探索中逐步掌握算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教师自身必须对计算法则、运算定律运用自如,在指导学生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其次,学生也必须持之以恒,定时、定量地训练,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成效,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够真正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