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团队建设谈之一
能拥有一支有效的精英团队是每一家公司、企业的梦想,但是,精英人物的简单相加有时并不能创建一支有效的执行团队,而往往会走向预期的反面。本专栏将分几期来探讨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和为什么有些“梦之队”会走向失败。———编者按
同一个人能身陷于最好的和几乎是最糟的执行团队,这样的例子是不容易找到的,但迪斯尼CEO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给我们提供了现身说法。在他执掌迪斯尼的前十年,他和COO弗兰克·威尔斯(Frank Wells)的合作团队,是美国最伟大的公司团队之一。
在他们掌管下,迪斯尼恢复了它光荣的动画传统,在电影商业领域蓬勃发展,艾斯纳和威尔斯因挽救了这样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公司而受到好评,并且使得股东们更加富有,看起来他们还能创造更大的奇迹。但这支有创造力的团队却以一种令人想像不到的方式终结了,1994年,威尔斯乘坐的直升机坠毁并死于空难。
于是艾斯纳把他多年的好朋友好莱坞经纪人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引进,任命为迪斯尼总裁。奥维茨曾被称为“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艾斯纳心里,经理人与梦想家的组合应该最有利于媒体公司的管理,例如索尼公司的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就分别专注于商业难题和产品创新。他也幻想与奥维茨的搭档会是一支梦幻组合,岂不知却由此组建了新近经营史上最有名的糟糕团队之一。
奥维茨仅任职了14个月,两个人的搭档速配以失败而告终,事后大量的分析调查显示,主要表现为商业和私人议程的冲突。奥维茨在自己尚未完全熟悉的领域也喜欢到处指手划脚,想买入雅虎股份,以拓展书籍和音像商务,又想买国家足球联盟的特许经营权,在其他一些重大问题上,艾斯纳也以不合乎公司战略规划而拒绝奥维茨的建议,使得两人关系逐渐紧张。
奥维茨好像也明白了自己继续呆在迪斯尼会是怎样的结局,既然给公司的建议都无人采纳,索性为自己谋利益,于是他花费了200万美元重新改造了他的办公室,这与艾斯纳的管理是相违背的。结局就是团队合作崩溃,奥维茨被迫离开迪斯尼,迪斯尼在金钱和声誉方面都损失惨重。这支梦幻团队合作的失败也迫使艾斯纳在2004年3月让出了董事长之职,并宣布将于2006年9月辞去迪斯尼首席执行官职位。
正是由于对个人欲望的纵容,艾斯纳与奥维茨的精英组合才走向了大家都没有料想到的尴尬结局。
能与儿子们通力合作是许多父亲的梦想,但在家族生意中,将个人与公司完全区分开来尤其困难。一个生动的事例在阿德尔菲亚(Adelphia),它是全美第六大有线电视供应商,这家有线电视公司由约翰·里格斯(John Rigas)创建,即使在其成为上市公司之后,里格斯和他的儿子们仍旧将其看作是家族自有企业,比如,用公共资金来支付个人花费,他们最终被揭露出来,阿德尔菲亚于2002年宣布破产。
如果说个人私欲是与生俱来的话,维持一个精英团队的最大挑战也许在于如何使不可避免的个人需求不至于带来破坏性的致命后果,这应该是领导者工作的一项艺术。例如,美电公司(Ameritech)在上世纪90年代拥有一支由一批优秀的管理者组成的全明星队,其中包括里查德·诺特贝特(Richard Notebaert),他后来曾任美电公司、全球著名电信设备供应商泰乐公司(Tellabs)、奎斯特电信公司(Qwest)的CEO;还有里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后来曾任Cable & Wireless电信公司和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的CEO。
密歇根州商学院教授诺尔·蒂奇(Noel Tichy),他在当时充当着美电公司领导层发展的顾问角色,回忆说,当时美电的CEO比尔·维斯(Bill Weiss),每周都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的团队,如果他发现任何人损坏其他人的利益,当事人就会被解雇,这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对个人欲望的纵容毁掉的会是一个众人都看好的梦幻组合,非但起不到1+1≥2的效果,反倒是1+1<1,个人才能的相互抵消。
能拥有一支有效的精英团队是每一家公司、企业的梦想,但是,精英人物的简单相加有时并不能创建一支有效的执行团队,而往往会走向预期的反面。本专栏将分几期来探讨如何建立一支优秀的团队和为什么有些“梦之队”会走向失败。———编者按
同一个人能身陷于最好的和几乎是最糟的执行团队,这样的例子是不容易找到的,但迪斯尼CEO迈克尔·艾斯纳(Michael Eisner)给我们提供了现身说法。在他执掌迪斯尼的前十年,他和COO弗兰克·威尔斯(Frank Wells)的合作团队,是美国最伟大的公司团队之一。
在他们掌管下,迪斯尼恢复了它光荣的动画传统,在电影商业领域蓬勃发展,艾斯纳和威尔斯因挽救了这样一个曾经声名显赫的公司而受到好评,并且使得股东们更加富有,看起来他们还能创造更大的奇迹。但这支有创造力的团队却以一种令人想像不到的方式终结了,1994年,威尔斯乘坐的直升机坠毁并死于空难。
于是艾斯纳把他多年的好朋友好莱坞经纪人迈克尔·奥维茨(Michael Ovitz)引进,任命为迪斯尼总裁。奥维茨曾被称为“好莱坞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艾斯纳心里,经理人与梦想家的组合应该最有利于媒体公司的管理,例如索尼公司的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就分别专注于商业难题和产品创新。他也幻想与奥维茨的搭档会是一支梦幻组合,岂不知却由此组建了新近经营史上最有名的糟糕团队之一。
奥维茨仅任职了14个月,两个人的搭档速配以失败而告终,事后大量的分析调查显示,主要表现为商业和私人议程的冲突。奥维茨在自己尚未完全熟悉的领域也喜欢到处指手划脚,想买入雅虎股份,以拓展书籍和音像商务,又想买国家足球联盟的特许经营权,在其他一些重大问题上,艾斯纳也以不合乎公司战略规划而拒绝奥维茨的建议,使得两人关系逐渐紧张。
奥维茨好像也明白了自己继续呆在迪斯尼会是怎样的结局,既然给公司的建议都无人采纳,索性为自己谋利益,于是他花费了200万美元重新改造了他的办公室,这与艾斯纳的管理是相违背的。结局就是团队合作崩溃,奥维茨被迫离开迪斯尼,迪斯尼在金钱和声誉方面都损失惨重。这支梦幻团队合作的失败也迫使艾斯纳在2004年3月让出了董事长之职,并宣布将于2006年9月辞去迪斯尼首席执行官职位。
正是由于对个人欲望的纵容,艾斯纳与奥维茨的精英组合才走向了大家都没有料想到的尴尬结局。
能与儿子们通力合作是许多父亲的梦想,但在家族生意中,将个人与公司完全区分开来尤其困难。一个生动的事例在阿德尔菲亚(Adelphia),它是全美第六大有线电视供应商,这家有线电视公司由约翰·里格斯(John Rigas)创建,即使在其成为上市公司之后,里格斯和他的儿子们仍旧将其看作是家族自有企业,比如,用公共资金来支付个人花费,他们最终被揭露出来,阿德尔菲亚于2002年宣布破产。
如果说个人私欲是与生俱来的话,维持一个精英团队的最大挑战也许在于如何使不可避免的个人需求不至于带来破坏性的致命后果,这应该是领导者工作的一项艺术。例如,美电公司(Ameritech)在上世纪90年代拥有一支由一批优秀的管理者组成的全明星队,其中包括里查德·诺特贝特(Richard Notebaert),他后来曾任美电公司、全球著名电信设备供应商泰乐公司(Tellabs)、奎斯特电信公司(Qwest)的CEO;还有里查德·布朗(Richard Brown),后来曾任Cable & Wireless电信公司和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的CEO。
密歇根州商学院教授诺尔·蒂奇(Noel Tichy),他在当时充当着美电公司领导层发展的顾问角色,回忆说,当时美电的CEO比尔·维斯(Bill Weiss),每周都会直言不讳地告诉他的团队,如果他发现任何人损坏其他人的利益,当事人就会被解雇,这也确实起到了作用。
对个人欲望的纵容毁掉的会是一个众人都看好的梦幻组合,非但起不到1+1≥2的效果,反倒是1+1<1,个人才能的相互抵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