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的时间性与汉语的空间性研究

来源 :华夏地理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fyh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语言能够折射出不同民族所独有的思维范式。文章主要就英语和汉语的特性进行研究,认为英语更偏向于时间性,而汉语则较为偏向于空间性,并根据这一差异具体探讨两者之间内在差异,以对两种语言的特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英语;汉语;时间性;空间性
  一、概述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与其相应的精神是相互照应的,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而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也必然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精神。语言的内在实质是一种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则为语言。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的某些特征上存在很多共性,但终究由于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仍然存在各自独有的特征形式。由于英语与汉语缘起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英语偏向于时间性,而汉语则偏向于空间性。不过应该明确的是,英语语言的时间性与汉语语言的空间性并非绝对的,其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界定只是倾向性的问题,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排他性。在文章中我们仅从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特质来看待这一问题,进而提出两者在空间性与时间性之间的取向。
  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注重于事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实际上就是注重事物的时间性,从事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中去洞悉时间特征。西方语言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语法关系,其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发轫于印欧语中的动词系统,认为时间是一种线性序列,属于矢量性运动。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无疑难脱其衣钵,其结构具有时间性特质,如英语句子结构中的时态,表示行为、动作和状态在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诸种动词形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具有突出的语法意义,在句法构建中具有强制性,这是汉语所不具备的。汉民族以主体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事物是一切运动的主体,因而对事物的关注就是对运动空间的关注,认为事物是在空间中运行的,所以人们关注的多是空间,着眼于名物。即便是对表示时间性的行为、动作或变化的词,也往往依凭名物来框定其范围及陈述的对象,显现出对现实进行编码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英语的时间性大多是由于西方人在抽象思维方面的擅长,而中国人则不同,偏向于具象思维方式,因此就决定了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我们可以发现,句中能够加入宾语、状语、定语从句等,以此来对说话者要表达的事物进行补充修饰,从而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而在汉语的使用中一般都是将修饰的限定词加在句首,而把要表达的中心事物或思想等放在句尾,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三维空间的,遵循从小到大的原理,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所以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线性的时间性特质。如果从因果关系的推断出发来思考,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更为重视结果,所以在语言表达中喜欢将重要的东西先表达出来,而与之相关的细节问题则放在后面,而英语则不同,西方人更偏向于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来表达,所以汉语是物性的,而英语则是动性的。
  有关英汉语言的不同特性可以具体从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出来,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就很好的证明了汉语的物性特征。作者在描写枯藤、老树、昏鸦时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而像是一种直接的罗列,但是却依然能够组合在一起并被人接受而且意象深远,这其中就很好的解释了汉语所具有的具象思维特性与空间性的成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虽然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空间的定位,但是通过意象的升华去让读者自己去定位并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就自动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枯藤缠绕着黄叶稀疏的老树,一只乌鸦在树枝上呱呱地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种图式化的世界,将描述的景物具体化了,也可以说在读者的头脑中子再现了这一图景。然而,在英语语言表达中却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由于英语的时间性特征使得其只能在将几个点穿起来之后才能构成完整的意思,读者才能清楚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与蕴含的情感,这也体现了英语的形合特性。例如那句凯撒大帝的名言“I come,I see,I conquer.”就典型的体现除了英语语言的时间性特点,我们能从凯撒大帝的一些动作连贯中感受其表达的内涵,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动性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都是人类进行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因其各自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历程,在表达习性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就英语语言而言,偏向于具有时间性特质,更为抽象,是形合的、动性的;就汉语而言,其更偏向于具有空间性特质,是意合的、物性的,也更为具体化。总之,不同语言的不同特质,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世界,使我们的语言具有更多的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02):163-173+318.
  [2] 张冠芳.论汉语的空间性与英语的时间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0):104-105.
  [3]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
  [4] 何清强,王文斌.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1):2-11.
其他文献
【摘 要】1895年的甲午战争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以甲午战争为界,中国人前后的日本观变化很大,之前对日本充满轻视,之后则是主张变法,学习日本,通过派遣留学生和翻译书籍,从日本吸收西方知识。这一思想史的变迁轨迹也反映在近代报刊中,《申报》作为当时影响力巨大的近代报刊,发表大量有关日本的社论,以此为基本史料,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日本观的变迁。  【关键词】甲午战争;申报;日本观 
期刊
【摘 要】作为一种富有弹性、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该种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出员工的特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虚拟企业人才分散,人力资源虚拟化特征显著,与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文章主要针对虚拟企业的特点与人力资源管理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虚拟企业;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虚拟企业是指在短期内为达成一定的目标,各企业工作人员临时
期刊
【摘 要】党章作为党的根本大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通过自觉做到“四个增强”、将学习贯彻党章作为党建的一项长期性和常规性工作来抓、加强对于党章执行效果的监督检查、将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章作为组织的考核指标,并列入个人工作实绩的考评范围等途径提高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  【关键词】从严治党;党章;党章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章的重要性,并指出“全党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
期刊
【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饮料市场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饮料市场起步相对较晚,品种单一,但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与消费观念的改变,我国饮料品种越来越丰富,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是,从目前饮料企业的营销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漏洞,文章主要针对饮料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饮料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个领域都发展迅速,很多大企业走
期刊
【摘 要】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大师,为我国社会学思想及社会学发展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学术理论与学术观念,他的思想不仅是我们当代社会学人应该努力学习的课程,也是当代大学生作为通识课去了解和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费孝通思想;江村经济;乡土人情  费孝通为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遗产,但目前为止,学界对费老突破西方社会学理论范式,对恒久争论的作为社会学理论基石的社会范畴所作的独特的、意
期刊
【摘 要】农村供给侧改革是对农村改革发展的进一步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实践证明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符合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制度建设;土地流转;利益  一、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建设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实现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及利益纠纷的调解都离不开相关政策、制
期刊
据UT斯达康网报道:2002年5月,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在美国访问期间,接见了中国留学生代表,UT斯达康公司副董事长吴鹰、首席技术官黄小庆荣幸地被邀在列。    女孩说:“原来你不是日本人啊!我们负责人告诉我说中国人有钱也不会捐的,这是经验……”他毅然地拿出2美元,投进募捐箱,然后弯下腰告诉她:“不是只有日本人才会捐的。”“那种失望、鄙夷和不屑,到今天都还记得。就是她这句话,给我上了在美国的
期刊
以前由于福建地理位置是对台前线的缘故,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建设都没有放在福建进行,福建省内就几乎没有大型的重工业基地,工业的基础应该说是比较薄弱的,这是历史的原因而产生的。  福建地处华南地区,在中国的南部,已经有发展较为成熟的“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加上“海峡西岸经济区”,三个经济圈将整合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南中国经济圈”,这一大经济圈的形成,必将对全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一个良好的推
期刊
据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网2005年9月13日报道:美国华商会会长邓龙先生曾多次受到胡锦涛主席等中国领导人的接见与鼓励。    邓龙,美国华商会会长,美国龙胜行集团公司、中国城超市集团公司、美国龙胜地产开发公司及纽约国际影视制作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他所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他和雅虎的创办人杨致远作为美国新华商的领军人物,一起获选2005年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奖。  他是美国最年
期刊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门丰富的学科,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其人道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人本思想。它不仅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价值观念,而且是一种“以人为根本”的存在理念。文章主要从哲学角度对马克思理论中“人道主义”思想进行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理论;“人道主义”;哲学内涵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它也深入到了现代的教育理念当中。随着“以人为本”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