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同的语言能够折射出不同民族所独有的思维范式。文章主要就英语和汉语的特性进行研究,认为英语更偏向于时间性,而汉语则较为偏向于空间性,并根据这一差异具体探讨两者之间内在差异,以对两种语言的特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英语;汉语;时间性;空间性
一、概述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与其相应的精神是相互照应的,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而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也必然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精神。语言的内在实质是一种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则为语言。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的某些特征上存在很多共性,但终究由于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仍然存在各自独有的特征形式。由于英语与汉语缘起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英语偏向于时间性,而汉语则偏向于空间性。不过应该明确的是,英语语言的时间性与汉语语言的空间性并非绝对的,其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界定只是倾向性的问题,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排他性。在文章中我们仅从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特质来看待这一问题,进而提出两者在空间性与时间性之间的取向。
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注重于事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实际上就是注重事物的时间性,从事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中去洞悉时间特征。西方语言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语法关系,其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发轫于印欧语中的动词系统,认为时间是一种线性序列,属于矢量性运动。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无疑难脱其衣钵,其结构具有时间性特质,如英语句子结构中的时态,表示行为、动作和状态在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诸种动词形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具有突出的语法意义,在句法构建中具有强制性,这是汉语所不具备的。汉民族以主体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事物是一切运动的主体,因而对事物的关注就是对运动空间的关注,认为事物是在空间中运行的,所以人们关注的多是空间,着眼于名物。即便是对表示时间性的行为、动作或变化的词,也往往依凭名物来框定其范围及陈述的对象,显现出对现实进行编码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英语的时间性大多是由于西方人在抽象思维方面的擅长,而中国人则不同,偏向于具象思维方式,因此就决定了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我们可以发现,句中能够加入宾语、状语、定语从句等,以此来对说话者要表达的事物进行补充修饰,从而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而在汉语的使用中一般都是将修饰的限定词加在句首,而把要表达的中心事物或思想等放在句尾,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三维空间的,遵循从小到大的原理,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所以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线性的时间性特质。如果从因果关系的推断出发来思考,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更为重视结果,所以在语言表达中喜欢将重要的东西先表达出来,而与之相关的细节问题则放在后面,而英语则不同,西方人更偏向于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来表达,所以汉语是物性的,而英语则是动性的。
有关英汉语言的不同特性可以具体从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出来,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就很好的证明了汉语的物性特征。作者在描写枯藤、老树、昏鸦时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而像是一种直接的罗列,但是却依然能够组合在一起并被人接受而且意象深远,这其中就很好的解释了汉语所具有的具象思维特性与空间性的成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虽然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空间的定位,但是通过意象的升华去让读者自己去定位并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就自动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枯藤缠绕着黄叶稀疏的老树,一只乌鸦在树枝上呱呱地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种图式化的世界,将描述的景物具体化了,也可以说在读者的头脑中子再现了这一图景。然而,在英语语言表达中却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由于英语的时间性特征使得其只能在将几个点穿起来之后才能构成完整的意思,读者才能清楚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与蕴含的情感,这也体现了英语的形合特性。例如那句凯撒大帝的名言“I come,I see,I conquer.”就典型的体现除了英语语言的时间性特点,我们能从凯撒大帝的一些动作连贯中感受其表达的内涵,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动性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都是人类进行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因其各自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历程,在表达习性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就英语语言而言,偏向于具有时间性特质,更为抽象,是形合的、动性的;就汉语而言,其更偏向于具有空间性特质,是意合的、物性的,也更为具体化。总之,不同语言的不同特质,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世界,使我们的语言具有更多的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02):163-173+318.
[2] 张冠芳.论汉语的空间性与英语的时间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0):104-105.
[3]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
[4] 何清强,王文斌.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1):2-11.
【关键词】英语;汉语;时间性;空间性
一、概述
一个民族的语言形式与其相应的精神是相互照应的,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而有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也必然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民族精神。语言的内在实质是一种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征则为语言。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的某些特征上存在很多共性,但终究由于所产生的文化环境不同,因而仍然存在各自独有的特征形式。由于英语与汉语缘起于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最终造成的结果是英语偏向于时间性,而汉语则偏向于空间性。不过应该明确的是,英语语言的时间性与汉语语言的空间性并非绝对的,其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界定只是倾向性的问题,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排他性。在文章中我们仅从英语与汉语的语言特质来看待这一问题,进而提出两者在空间性与时间性之间的取向。
二、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印欧语注重于事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实际上就是注重事物的时间性,从事物的行为、动作或变化中去洞悉时间特征。西方语言与时间之间的关系是语法关系,其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发轫于印欧语中的动词系统,认为时间是一种线性序列,属于矢量性运动。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无疑难脱其衣钵,其结构具有时间性特质,如英语句子结构中的时态,表示行为、动作和状态在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诸种动词形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语法范畴,具有突出的语法意义,在句法构建中具有强制性,这是汉语所不具备的。汉民族以主体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事物是一切运动的主体,因而对事物的关注就是对运动空间的关注,认为事物是在空间中运行的,所以人们关注的多是空间,着眼于名物。即便是对表示时间性的行为、动作或变化的词,也往往依凭名物来框定其范围及陈述的对象,显现出对现实进行编码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英语的时间性大多是由于西方人在抽象思维方面的擅长,而中国人则不同,偏向于具象思维方式,因此就决定了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在英语语言的使用中,我们可以发现,句中能够加入宾语、状语、定语从句等,以此来对说话者要表达的事物进行补充修饰,从而表达出完整的意思。而在汉语的使用中一般都是将修饰的限定词加在句首,而把要表达的中心事物或思想等放在句尾,这是因为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三维空间的,遵循从小到大的原理,而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所以更多的体现出的是线性的时间性特质。如果从因果关系的推断出发来思考,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更为重视结果,所以在语言表达中喜欢将重要的东西先表达出来,而与之相关的细节问题则放在后面,而英语则不同,西方人更偏向于将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来表达,所以汉语是物性的,而英语则是动性的。
有关英汉语言的不同特性可以具体从下面的例子中体现出来,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就很好的证明了汉语的物性特征。作者在描写枯藤、老树、昏鸦时没有使用任何连接词,而像是一种直接的罗列,但是却依然能够组合在一起并被人接受而且意象深远,这其中就很好的解释了汉语所具有的具象思维特性与空间性的成分。“枯藤、老树、昏鸦”这三个意象虽然作者并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空间的定位,但是通过意象的升华去让读者自己去定位并不难,在读者的头脑中就自动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枯藤缠绕着黄叶稀疏的老树,一只乌鸦在树枝上呱呱地叫。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一种图式化的世界,将描述的景物具体化了,也可以说在读者的头脑中子再现了这一图景。然而,在英语语言表达中却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由于英语的时间性特征使得其只能在将几个点穿起来之后才能构成完整的意思,读者才能清楚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与蕴含的情感,这也体现了英语的形合特性。例如那句凯撒大帝的名言“I come,I see,I conquer.”就典型的体现除了英语语言的时间性特点,我们能从凯撒大帝的一些动作连贯中感受其表达的内涵,体现了英语语言的动性特征。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都是人类进行语言和思想交流的工具,但因其各自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土壤,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演进历程,在表达习性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就英语语言而言,偏向于具有时间性特质,更为抽象,是形合的、动性的;就汉语而言,其更偏向于具有空间性特质,是意合的、物性的,也更为具体化。总之,不同语言的不同特质,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世界,使我们的语言具有更多的多样性特征。
参考文献
[1] 王文斌.论英语的时间性特质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02):163-173+318.
[2] 张冠芳.论汉语的空间性与英语的时间性[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10):104-105.
[3]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
[4] 何清强,王文斌.空间性特质与汉语的个性特点——从离合词的成因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