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在基础教育中,“德育”放在了素质教育的首位;“以人为本”就要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同情学生。
【关键词】 人本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外界和人本身并创造着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它是指人所具有的自觉性、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特性。能动性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也是人之所以能够为主体的主要依据。创造性是主体能动的突出表现,它是指人能够根据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原有事物加以改造,或对现存的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造就出新的事物。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它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够依据主客体条件和自身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支配自己的活动,主导客观对象的发展变化。自主性。实质上也就是人体的自由,即“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的外部自然界”。
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树立人本主义观
树立人本主义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质就是要培养人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应具备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使之充分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及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增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认识、实践和创造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从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这一特殊外因作用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而受教育者则是其自身思想行为的主体,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其自身主体性的发会挥。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必须着力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教育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以主体的姿态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的思想品德。再次,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来看,由于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社交范围的日益扩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建立,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人们在接受环境影响和思想信息方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2 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主义观易导致的误区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教管结合,德法结合等等;不要一味强调以人为本。无条件的以人为本,学生做什么皆不管、放任自流,那样,就极易形成个人自由主义。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淡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高于一切;对共产主义信仰淡化,不易形成明确、稳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在人生观中过分强调自我,以个人为主,整体协作观念差,从而难以形成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作风难以培养。也不能客观分析、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利益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主义观的实现
3.1“以人为本”就要信任学生。信任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不信任学生,就不可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去工作,学生也可能对你敬而远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信任学生就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少抓短处,发掘“闪光点”,少揭“阴暗面”,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判断学生。正确把握好学生的本质和主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包括以前犯过错误的学生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有进取心的,将来是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应将对学生的信任贯彻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以春天般的温暖”去温暖学生,架起师生间信任,真诚相待的桥梁。
3.2“以人为本”就要理解学生。由于师生的家庭、年龄、经历及兴趣、爱好不同,师生的观点、看法、主张、要求也不尽一致。这就特别需要提倡师生间的了解,以减少隔膜,消除误会。达到心灵上的基本一致。尤其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多一点理解就显得更重要。如果相互埋怨、指责。就很难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教师尤其需要理解学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只站在个人立场上。凭主观臆断去看人看事,而要客观的了解学生。“换位思考”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多为学生着想,寻找问题的症结,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事实充分表明,往往一句温暖体贴的话语,一个尊重学生的举止或一束信任的目光,都可变成团结的巨大推动力。这种通过理解的纽带达到感情交融的方法,比不分青红皂白乱说乱做的方法高明的多,效果也好的多。
3.3“以人为本”就要宽容学生。事物都有个别性和特殊性。正由于人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结合,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切忌求全责备,绝不能用一个模子、一把尺子去规范具有千差万别心理特征的学生。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个性,有不同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和民族习惯。只要不危害他人、学校、社会公共利益的学生的个别性表现,都不应受到过多的干涉和指责,但并不排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对错误言行的批评。因为宽容不等于放纵。教师不仅要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而且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作风。自己不愿接受的不要强加于学生,自己愿意接受的也不要强迫于学生。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宽松环境。
3.4“以人为本”就要同情学生。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意志的制约。情感的变化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所以,教师既要讲理又要讲情,情理交融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动以情、晓以理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动以情就是要富于同情心,要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它表现在教师首先要捧出一颗温暖的心,伸出热情的手,以真诚的信任、和睦的相处、热情的关怀、大力的帮助等实际行动,释放情感的暖流。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形成感情的“合流”与“交流”。
实际说明,“威严——板起面孔训人”不是教师的正常形象。“谦和——富于同情心”才是教师的本质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学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时刻关心学生疾苦,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贴心人,而不是让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这样的教师才是最受欢迎的。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关键词】 人本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基础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认为,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也就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外界和人本身并创造着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能动性是主体性最基本的内涵,它是指人所具有的自觉性、主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特性。能动性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也是人之所以能够为主体的主要依据。创造性是主体能动的突出表现,它是指人能够根据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原有事物加以改造,或对现存的可以利用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造就出新的事物。创造性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成长发展的最重要的手段。自主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层次,它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能够依据主客体条件和自身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支配自己的活动,主导客观对象的发展变化。自主性。实质上也就是人体的自由,即“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的外部自然界”。
1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树立人本主义观
树立人本主义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首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实质就是要培养人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所应具备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使之充分认识自身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及其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增强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认识、实践和创造能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次,从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响这一特殊外因作用下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而受教育者则是其自身思想行为的主体,其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关键在于其自身主体性的发会挥。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必须着力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引导和激励受教育者主动地接受教育和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以主体的姿态自觉地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的思想品德。再次,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情况来看,由于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社交范围的日益扩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建立,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人们在接受环境影响和思想信息方面的能动性和自主性。
2 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本主义观易导致的误区
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要教管结合,德法结合等等;不要一味强调以人为本。无条件的以人为本,学生做什么皆不管、放任自流,那样,就极易形成个人自由主义。对国家、集体的责任感淡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高于一切;对共产主义信仰淡化,不易形成明确、稳定的思想政治观念。在人生观中过分强调自我,以个人为主,整体协作观念差,从而难以形成协作观念;服务、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作风难以培养。也不能客观分析、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往往采用实用主义的利益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迫使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基础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主义观的实现
3.1“以人为本”就要信任学生。信任就是对学生的尊重。不信任学生,就不可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去工作,学生也可能对你敬而远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信任学生就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少抓短处,发掘“闪光点”,少揭“阴暗面”,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好恶去评价、判断学生。正确把握好学生的本质和主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包括以前犯过错误的学生都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是有进取心的,将来是能为国家和社会作贡献的。应将对学生的信任贯彻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以春天般的温暖”去温暖学生,架起师生间信任,真诚相待的桥梁。
3.2“以人为本”就要理解学生。由于师生的家庭、年龄、经历及兴趣、爱好不同,师生的观点、看法、主张、要求也不尽一致。这就特别需要提倡师生间的了解,以减少隔膜,消除误会。达到心灵上的基本一致。尤其面对各种矛盾、问题层出不穷。多一点理解就显得更重要。如果相互埋怨、指责。就很难作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作为教师尤其需要理解学生,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只站在个人立场上。凭主观臆断去看人看事,而要客观的了解学生。“换位思考”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做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多为学生着想,寻找问题的症结,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实际问题。事实充分表明,往往一句温暖体贴的话语,一个尊重学生的举止或一束信任的目光,都可变成团结的巨大推动力。这种通过理解的纽带达到感情交融的方法,比不分青红皂白乱说乱做的方法高明的多,效果也好的多。
3.3“以人为本”就要宽容学生。事物都有个别性和特殊性。正由于人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结合,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切忌求全责备,绝不能用一个模子、一把尺子去规范具有千差万别心理特征的学生。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个性,有不同情趣爱好,生活习惯和民族习惯。只要不危害他人、学校、社会公共利益的学生的个别性表现,都不应受到过多的干涉和指责,但并不排除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对错误言行的批评。因为宽容不等于放纵。教师不仅要有“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德,而且要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作风。自己不愿接受的不要强加于学生,自己愿意接受的也不要强迫于学生。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那样一种宽松环境。
3.4“以人为本”就要同情学生。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情感意志的制约。情感的变化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基础。所以,教师既要讲理又要讲情,情理交融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动以情、晓以理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动以情就是要富于同情心,要对学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来源于对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价值的深刻理解。它表现在教师首先要捧出一颗温暖的心,伸出热情的手,以真诚的信任、和睦的相处、热情的关怀、大力的帮助等实际行动,释放情感的暖流。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产生心灵的共鸣,从而形成感情的“合流”与“交流”。
实际说明,“威严——板起面孔训人”不是教师的正常形象。“谦和——富于同情心”才是教师的本质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学生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善于倾听学生的呼声,时刻关心学生疾苦,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和贴心人,而不是让工作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这样的教师才是最受欢迎的。这样的思想政治工作才是最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