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症的病因
激素的调控、营养状况、运动、遗传基因、免疫功能以及某些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均有影响。
1.绝经后雌激素减少:绝经后或卵巢切除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一方面会导致骨溶解,使血液中钙的浓度升高,维生素D合成不足,肠对钙的吸收率降低;另一方面会使骨质破坏过程远远超过骨质形成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体内骨量的减少,骨质变得疏松。
2.钙缺乏:长期的低钙饮食会使体内血钙的浓度下降。如果钙得不到充足地补充,长此以往骨质变得疏松,最终得病。
3.运动不足:户外活动不足,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骨骼健康。一方面人体长期不运动,会影响骨代谢的平衡,形成的是一种骨生成相对减弱、骨吸收相对增强的结果,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另一方面是光照不足。进行户外活动时,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使皮肤产生维生素D3,再经过肾的生化作用最终生成活性维生素D3,促进肠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骨生成。
4.遗传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遗传基因也对骨量的积累、骨质疏松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5.药物的影响:糖皮质激素作为体内自身可以生成的物质,在生理剂量的情况下有益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和骨胶质生成的作用。由于临床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相当广泛,大量长期地应用糖皮质激素则会导致骨质疏松。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这些药物通过诱导肝酶加速分解有活性的维生素D,影响骨和肠道对钙的吸收以及体内激素水平等机制,造成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
6.老龄化:众所周知,骨质疏松和年龄相关,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的概率越高。
总之,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中的钙会不断溶解到血液中,血液中的钙也会不断沉积到骨骼中。这样的平衡一方面保证着血液中钙生理浓度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保证骨骼中骨量的稳定。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钙的吸收超过骨的形成,即骨钙溶解增加,骨钙沉积减少,则会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一)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是无病防病
第一阶段,儿童至青年期,促成骨高峰值。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抓起,应该自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饮食营养,合理的体育运动,充分的阳光照射。青年期如能维持较高的骨钙峰值量,就会推迟和减轻骨质疏松发生的时间和程度。
第二阶段,成年期,维持骨峰值。35~60岁左右,重点是减少骨量丢失,这个阶段又包括绝经期和老年前期,及时向骨骼投资,加强骨营养。维护骨峰值量的基本方案是:饮食或药物补充足够的胶原蛋白、钙、维生素D及充分的体育活动及运动。还需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
第三阶段,老年期,减少骨丢失。老年期为骨量丢失、骨骼质量下降的阶段,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女性,骨量下降明显,每年骨丢失率为2%~10%,女性在一生中将丢失35%~50%骨量,男性丢失量为女性的3/4左右,所以及时、有力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2.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已诊断为骨质疏松,除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有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患者首先要针对原发病,如糖尿病等进行积极治疗;同时也要选择抗骨吸收的药物治疗,如降钙素类、双膦酸盐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3.三级预防是防止骨折发生
为减少骨质疏松所引起骨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防止摔跤是最重要的措施。可进行适量运动以改善肌力,提高动作协调和平衡能力;营造良好的居住和照明环境;使用地毯要特别小心;高龄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顾,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有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注重科学饮食
1.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 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如骨头里的骨白蛋白,核桃中的核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
2.补充钙质 膳食中应给予充足的钙,正常成年人每日达800毫克,老年人应给予1 000毫克。
3.注意烹调方式 一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等,含有较多的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可将这些菜在沸水中汆一下,沥干水再烹调,可减少部分草酸。再则谷类中含植酸酶,可分解植酸盐释放出游离钙和磷,增加利用率。植酸酶在55℃环境下活性最高,为了增加植酸酶的活性,可以先将大米加适量的水浸泡后再洗,在面粉、玉米粉、豆粉中加发酵剂发酵并延长发酵时间,均可使植酸水解,使游离钙增加。
4.骨质疏松症患者饮食四忌
一忌高蛋白食物 摄入过多瘦肉、鸡蛋、牛奶、豆腐等高蛋白食物,会使人体摄入过多蛋白质,增加体内钙的流失,促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症。
二忌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某些成分会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而妨碍钙的吸收。因此,吃盐多也会增加钙的流失,促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症。
三忌高糖饮食 摄入糖分过多,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使机体缺钙。
四忌经常喝咖啡 医学研究表明,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能加速钙盐从尿中排泄。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规律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1小时的运动量,并适度晒太阳。适度运动可增加骨头血液流量,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2.戒除不良习惯:少喝咖啡或是在喝时加入脱脂奶粉以补充钙质,且要避免长期酗酒、抽烟及熬夜;
3.适量饮茶:因茶中鞣酸会影响蛋白质、铁、钙、维生素等的吸收,故不宜饮浓茶和隔夜茶。泡茶的水以80℃为佳,服药时不用茶水送药;
4.均衡饮食:多摄取高钙食物,并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
5.正确姿势:自青少年期,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老年人不宜弯腰、弓背或拿重物,防止骨折发生;
6.穿着:老年人宜穿舒适、松软的衣裤和鞋,以防摔跤。
激素的调控、营养状况、运动、遗传基因、免疫功能以及某些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均有影响。
1.绝经后雌激素减少:绝经后或卵巢切除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一方面会导致骨溶解,使血液中钙的浓度升高,维生素D合成不足,肠对钙的吸收率降低;另一方面会使骨质破坏过程远远超过骨质形成的过程。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体内骨量的减少,骨质变得疏松。
2.钙缺乏:长期的低钙饮食会使体内血钙的浓度下降。如果钙得不到充足地补充,长此以往骨质变得疏松,最终得病。
3.运动不足:户外活动不足,至少会从两个方面影响骨骼健康。一方面人体长期不运动,会影响骨代谢的平衡,形成的是一种骨生成相对减弱、骨吸收相对增强的结果,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另一方面是光照不足。进行户外活动时,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可以使皮肤产生维生素D3,再经过肾的生化作用最终生成活性维生素D3,促进肠对钙的吸收,有利于骨生成。
4.遗传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遗传基因也对骨量的积累、骨质疏松的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
5.药物的影响:糖皮质激素作为体内自身可以生成的物质,在生理剂量的情况下有益于成骨细胞,促进骨和骨胶质生成的作用。由于临床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相当广泛,大量长期地应用糖皮质激素则会导致骨质疏松。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这些药物通过诱导肝酶加速分解有活性的维生素D,影响骨和肠道对钙的吸收以及体内激素水平等机制,造成骨量丢失,引起骨质疏松。
6.老龄化:众所周知,骨质疏松和年龄相关,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的概率越高。
总之,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中的钙会不断溶解到血液中,血液中的钙也会不断沉积到骨骼中。这样的平衡一方面保证着血液中钙生理浓度的稳定,另一方面也保证骨骼中骨量的稳定。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钙的吸收超过骨的形成,即骨钙溶解增加,骨钙沉积减少,则会导致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一)三级预防原则
1.一级预防是无病防病
第一阶段,儿童至青年期,促成骨高峰值。骨质疏松的预防,应从儿童开始抓起,应该自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的饮食营养,合理的体育运动,充分的阳光照射。青年期如能维持较高的骨钙峰值量,就会推迟和减轻骨质疏松发生的时间和程度。
第二阶段,成年期,维持骨峰值。35~60岁左右,重点是减少骨量丢失,这个阶段又包括绝经期和老年前期,及时向骨骼投资,加强骨营养。维护骨峰值量的基本方案是:饮食或药物补充足够的胶原蛋白、钙、维生素D及充分的体育活动及运动。还需及时进行骨密度检测。
第三阶段,老年期,减少骨丢失。老年期为骨量丢失、骨骼质量下降的阶段,尤其是绝经后的老年女性,骨量下降明显,每年骨丢失率为2%~10%,女性在一生中将丢失35%~50%骨量,男性丢失量为女性的3/4左右,所以及时、有力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2.二级预防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如果已诊断为骨质疏松,除了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有继发性骨质疏松的患者首先要针对原发病,如糖尿病等进行积极治疗;同时也要选择抗骨吸收的药物治疗,如降钙素类、双膦酸盐类、雌激素受体拮抗和促进骨形成的药物。
3.三级预防是防止骨折发生
为减少骨质疏松所引起骨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骨质疏松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来说,防止摔跤是最重要的措施。可进行适量运动以改善肌力,提高动作协调和平衡能力;营造良好的居住和照明环境;使用地毯要特别小心;高龄老人外出要有人照顾,同时在医生指导下有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注重科学饮食
1.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 蛋白质是组成骨基质的原料,可增加钙的吸收和储存,对防止和延缓骨质疏松有利。如骨头里的骨白蛋白,核桃中的核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都含有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
2.补充钙质 膳食中应给予充足的钙,正常成年人每日达800毫克,老年人应给予1 000毫克。
3.注意烹调方式 一些蔬菜如菠菜、苋菜等,含有较多的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可将这些菜在沸水中汆一下,沥干水再烹调,可减少部分草酸。再则谷类中含植酸酶,可分解植酸盐释放出游离钙和磷,增加利用率。植酸酶在55℃环境下活性最高,为了增加植酸酶的活性,可以先将大米加适量的水浸泡后再洗,在面粉、玉米粉、豆粉中加发酵剂发酵并延长发酵时间,均可使植酸水解,使游离钙增加。
4.骨质疏松症患者饮食四忌
一忌高蛋白食物 摄入过多瘦肉、鸡蛋、牛奶、豆腐等高蛋白食物,会使人体摄入过多蛋白质,增加体内钙的流失,促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症。
二忌高盐饮食 食盐中的某些成分会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化合物而妨碍钙的吸收。因此,吃盐多也会增加钙的流失,促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症。
三忌高糖饮食 摄入糖分过多,也会影响钙的吸收,使机体缺钙。
四忌经常喝咖啡 医学研究表明,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有利尿作用,能加速钙盐从尿中排泄。
(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1.规律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1小时的运动量,并适度晒太阳。适度运动可增加骨头血液流量,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2.戒除不良习惯:少喝咖啡或是在喝时加入脱脂奶粉以补充钙质,且要避免长期酗酒、抽烟及熬夜;
3.适量饮茶:因茶中鞣酸会影响蛋白质、铁、钙、维生素等的吸收,故不宜饮浓茶和隔夜茶。泡茶的水以80℃为佳,服药时不用茶水送药;
4.均衡饮食:多摄取高钙食物,并补充钙片和维生素D;
5.正确姿势:自青少年期,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老年人不宜弯腰、弓背或拿重物,防止骨折发生;
6.穿着:老年人宜穿舒适、松软的衣裤和鞋,以防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