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强调绿色贸易,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横亘在各个国家之间,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一部分。环境污染及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因此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论题。与此同时,国际贸易也受到来自环境严峻挑战。本文从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出发,通过研究国内贸易现状和发展趋势,利用国际环境标准、可持续发展等相关政策理论来阐述国际贸易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环保 国际贸易 国际环境标准 对策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都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深。要解决环境恶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就要用贸易和经济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用环境保护措施遏制急剧扩张的贸易规模,这成为目前环境贸易领域的一种新的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概述
我国外贸事业的飞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的承载力也在逐步减弱。在贸易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外贸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和贸易产品,虽然国际上明文禁止,但这种行为却屡见不鲜。然而贸易并不是影响境的主要原因,造成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与政府宏观政策调节的不当。如果公众还没有对环境价值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认识,这时就要依赖于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了,当市场和政策调节不当时,国际贸易就会对环境产生消极作用。反之,若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将会引导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调统一,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有关国家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绿色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环境政策的实施也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这些环境政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由此产生了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影响深远。有利之处在于它促使出口国实现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制定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把关,提高了出口国产品的技术标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技该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之处在于绿色壁垒具有歧视性,发达国家为了扭转本国贸易逆差,利用该壁垒阻碍出口国的商品贸易,使出口国的经济遭受损失。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货物对外贸易额额仅为206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排在第32位。但从2009年起,我国就跻身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并且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二)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领域的进出口市场格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制造业繁荣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兴起,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已开始遍布全球,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对外贸易关系,形成全方位和多领域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三)顺差规模有所控制,贸易平衡不断改善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贸易逆差则来自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产品生产国。由于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导致我国的贸易增加值过低。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在出口与贸易顺差中,外资企业的地位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贸易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外贸企业规模较小;传统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削弱;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贸易的约束力不断增强;贸易摩擦增大了贸易风险;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失衡现象等。
三、国际环境标准
(一)国际环境标准的提出
贸易自由化法规和保护环境法规应该是没有冲突的,但在实际上,贸易自由化法规会阻碍环境政策的实施,例如贸易自由法规强调各国的贸易自由化,而环境政策更加注重全球环境的保护,严禁污染环境产品的贸易,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此,国际环境标准应运而生。国际环境标准,即ISO14000,是一套一体化的国际标准,涉及了所有的行业部门,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等,是实施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一项具体措施。
(二)国际环境标准对贸易的影响
1.避免贸易损失
按照ISO14000系列标准进行产品贸易,将会减少贸易风险,避免贸易摩擦从而减少损失,使国家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据台湾有关人士估计,如果台湾不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每年将会有500亿美元的外贸创汇损失。
2.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与企业经济实力、环境标准的履行程度、生产流程的标准化程度息息相关。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已成为影响该企业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注重环境标准,获得ISO14000认证,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ISO14000系列標准对企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多数弱势企业均为高污染、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凭借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实施ISO14000标准势必会增加环保成本,使该优势难以显现,降低了这些企业产品的出口份额。 3.改善贸易结构
随着环境管理标准的逐步确立,企业会大力扶持绿色产品的开发并逐步改善贸易结构,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的比重将会日益增加,人们环保意识也会逐步增强,从而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例如,威海文龙电池有限公司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发挥“绿色”优势,实施产品、管理、设施环保化,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被国家科委定为“火炬计划优秀项目”。该公司还积极引进环保设备,对生产环节中的污染进行治理,提升绿色产品的比重,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四、环保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一)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即绿色贸易,是环保时代应运而生的贸易方式。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推动可持续贸易结构的形成。一是要改变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二是在进出口方面,严格遵循国际环境标准,实施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实行高标准、严要求,杜绝有害物质流入产品,不断调整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环保产品的出口份额。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政府作为绿色产业的扶植者和引导者,在促进我国环保和贸易事业的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绝色。政府不但要加强有关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进行宏观政策调控并对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三)防止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入境
贸易自由化给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这些国家为于保护本国环境,将不少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既缓解了本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在对外招商引资时,要擦亮眼睛,严格审查,要求外资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时向我国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杜绝污染企业进驻国内。
(四)逐步完善与外贸有关的法规建设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环境现状,积极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措施加强对国内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协商,使之与国际法规接轨。
五、总结
在环保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生存法则就是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顺应环保时代的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贸易政策和环保法规,使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鸿静.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2] 高虹.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冲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3] 齐玮.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4.
[4] 朱永安.環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3.
【关键词】 环保 国际贸易 国际环境标准 对策研究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历来都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加深。要解决环境恶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发展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等问题,就要用贸易和经济机制解决环境问题,用环境保护措施遏制急剧扩张的贸易规模,这成为目前环境贸易领域的一种新的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一、贸易与环境关系的概述
我国外贸事业的飞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环境的承载力也在逐步减弱。在贸易自由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外贸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一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企业和贸易产品,虽然国际上明文禁止,但这种行为却屡见不鲜。然而贸易并不是影响境的主要原因,造成环境问题根源在于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与政府宏观政策调节的不当。如果公众还没有对环境价值有一个清晰合理的认识,这时就要依赖于政府宏观政策的调节了,当市场和政策调节不当时,国际贸易就会对环境产生消极作用。反之,若政府能够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将会引导市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环境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协调统一,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
环境问题对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有关国家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了标准化、绿色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二环境政策的实施也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这些环境政策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由此产生了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对各国的对外贸易影响深远。有利之处在于它促使出口国实现清洁生产绿色生产,以高标准严要求约束自己,制定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把关,提高了出口国产品的技术标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促技该国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之处在于绿色壁垒具有歧视性,发达国家为了扭转本国贸易逆差,利用该壁垒阻碍出口国的商品贸易,使出口国的经济遭受损失。
二、我国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货物对外贸易额额仅为206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的比重不足1%,排在第32位。但从2009年起,我国就跻身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并且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二)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和多领域的进出口市场格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制造业繁荣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开始兴起,产品已经出口到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中国制造已开始遍布全球,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对外贸易关系,形成全方位和多领域的对外贸易发展格局。
(三)顺差规模有所控制,贸易平衡不断改善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贸易逆差则来自于日本、韩国、东盟等工业中间产品生产国。由于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下游,导致我国的贸易增加值过低。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在出口与贸易顺差中,外资企业的地位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贸易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出口商品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外贸企业规模较小;传统的比较优势在逐渐削弱;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贸易的约束力不断增强;贸易摩擦增大了贸易风险;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失衡现象等。
三、国际环境标准
(一)国际环境标准的提出
贸易自由化法规和保护环境法规应该是没有冲突的,但在实际上,贸易自由化法规会阻碍环境政策的实施,例如贸易自由法规强调各国的贸易自由化,而环境政策更加注重全球环境的保护,严禁污染环境产品的贸易,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基于此,国际环境标准应运而生。国际环境标准,即ISO14000,是一套一体化的国际标准,涉及了所有的行业部门,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等,是实施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一项具体措施。
(二)国际环境标准对贸易的影响
1.避免贸易损失
按照ISO14000系列标准进行产品贸易,将会减少贸易风险,避免贸易摩擦从而减少损失,使国家在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据台湾有关人士估计,如果台湾不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每年将会有500亿美元的外贸创汇损失。
2.影响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与企业经济实力、环境标准的履行程度、生产流程的标准化程度息息相关。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否符合相关环保法规的要求已成为影响该企业产品销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注重环境标准,获得ISO14000认证,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然而ISO14000系列標准对企业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多数弱势企业均为高污染、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处在产业链的下游,凭借的是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实施ISO14000标准势必会增加环保成本,使该优势难以显现,降低了这些企业产品的出口份额。 3.改善贸易结构
随着环境管理标准的逐步确立,企业会大力扶持绿色产品的开发并逐步改善贸易结构,国际贸易中绿色产品的比重将会日益增加,人们环保意识也会逐步增强,从而形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例如,威海文龙电池有限公司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工作,发挥“绿色”优势,实施产品、管理、设施环保化,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被国家科委定为“火炬计划优秀项目”。该公司还积极引进环保设备,对生产环节中的污染进行治理,提升绿色产品的比重,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四、环保背景下发展国际贸易的对策
(一)加快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贸易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即绿色贸易,是环保时代应运而生的贸易方式。因此,我们要顺应时代要求,推动可持续贸易结构的形成。一是要改变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开展节能减排、清洁生产;二是在进出口方面,严格遵循国际环境标准,实施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实行高标准、严要求,杜绝有害物质流入产品,不断调整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高环保产品的出口份额。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扶持绿色产业的发展
政府作为绿色产业的扶植者和引导者,在促进我国环保和贸易事业的协调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绝色。政府不但要加强有关的宣传教育,更重要的是进行宏观政策调控并对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促进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三)防止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入境
贸易自由化给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提供了便利,这些国家为于保护本国环境,将不少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既缓解了本国的环境污染问题,还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在对外招商引资时,要擦亮眼睛,严格审查,要求外资企业在制定投资计划时向我国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报告杜绝污染企业进驻国内。
(四)逐步完善与外贸有关的法规建设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环境现状,积极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措施加强对国内企业的监督管理,并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加强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协商,使之与国际法规接轨。
五、总结
在环保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的生存法则就是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顺应环保时代的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贸易政策和环保法规,使二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我国外贸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司鸿静.环保时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及我国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
[2] 高虹.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冲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
[3] 齐玮.绿色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4.
[4] 朱永安.環境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对绿色壁垒的一项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