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乡村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对城乡发展平衡具有极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2002-2015年的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乡村个体就业人数等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各市发展不均衡、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个体就业人数对乡村居民收入有一定的影响。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万千瓦,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4元;乡村个体就业人数每增加1万人,收入增加65.1元。对此提出一些建议,积极致力于缩小各市差距,推进农业科技发展,促进乡村居民就业。
【关键词】 人均可支配收入 回归分析 农业机械总动力 乡村个体就业人数
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引言
1.1选题背景
纵观历史的演变,农业发展始终是各国领导人最重视的产业,对国家的稳步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中国提出的“三农问题”正凸显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更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长久以来,相对于煤炭等能源产业的发展,山西省的农业产业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农民增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近年来,为了补足这一短板,山西省各政府积极致力于乡村发展项目,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诸如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广乡村教育等,有效促进了乡村各行各业的发展,乡村居民收入正沿着新的道路稳步提高。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乡村居民收入的研究有很多。斯科特(2001)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居民工资的持续增长。贺梅英(2003)在对广东农村居民收入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居民收入最基本的来源。刘荣材(2005)认为制约各地居民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四方面: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理条件与生态资源、政府政策、市场上对不同企业的制度性壁垒。Kei Kajisa and Palanichamy(2008)经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越高,农民增收的动力越强,反之则较低。同时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高云、詹慧龙、陈伟忠等(2013)的研究证实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是逐年增长的,而且这种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农村居民从事的不同行业、劳动力的总量以及各项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张吉庆,喻科,何伦志(2013)对新疆城乡居民的收入做了研究,虽然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发展速度处于较快水平,但城乡差距仍在渐渐地拉大。张静教授、王俊杰(2015)经分析得出农作物产品的种植面积、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总动力等对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均有显著影响。
各位学者对乡村居民收入的研究集中突出了农业发展与乡村居民就业情况这两大方面对于乡村居民收入有着显著影响。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方面;就业方面体现在乡村居民在非农业部门的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本文将借鉴其研究过程与结论来研究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
1.3数据说明
文中涉及的变量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6),各市的具体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2005-2016),各变量如下: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Y(元)、农业机械总动力X1(万千瓦)、农作物播种面积X2(千公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3(亿元)、大牲畜年底头数X4(万头)、乡村个体就业人数X5(万人)、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X6(亿元)、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万人)。
2.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分析
2.1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的总量分析
本文选取2002-2015年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 14年间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其中,2002-2009年间增幅相对平稳,2009-2015年间增幅波动相对较大。居民收入在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给乡村居民带来的是生活水平质量的逐步提高。
以1985-2014年间15年的山西省各市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市乡村居民收入均为递增的,可见山西省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均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各市的增幅有所差异。太原市的增幅最为明显,从1985年的526元到2014年的12616元,增長了12090元,忻州市的增幅则相对较小,从1985年的324元到2014年的6104元,增长了5780元,而且这种差异是随着年份变化而逐渐拉大的,这种变化说明了各市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并且这种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2.2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上一部分已经得出结论: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自2002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阶段。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增长,这就是本部分的重点。在此,我们将用回归分析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2.2.1回归模型估计
本文涉及变量已经在上述数据来源中介绍,在此我们将用回归分析法深入研究这些变量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首先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通过EViews软件我们可得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2.2.2模型结果检验
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之后,接下来我们将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
首先对上述估计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由结果知,近似等于1,说明上述得出的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
接下来需要进行的是检验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用到F检验。在此处,显著性水平为5%,,很显然,拒绝的原假设,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最后就是对各解释变量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查表可知,在此处,,X5只有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综上所述,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与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均成立,即本文所选取的七个变量综合起来确实对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有显著影响。但对各变量单独进行显著性检验就会发现,只有X5通过检验,剩余六个变量均不显著,故可初步判定各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尤其是X3和X6、X1和X6、X1和X3属于高度相关,进一步证实了本文多选取的七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2.2.3模型修正与结果分析
上述分析已经确定所估计的模型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接下来我们将利用逐步回归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EViews软件对七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对各变量分别做一元回归后,引入X5的模型拟合程度最好,故第一步引入变量X5。第二步是在保留X5的基础上分别引入剩余变量,结果表明引入X1后模型的调整可决系数最大,故第二步引入变量X1。第三步在保留X5与X1的基础上,再次分别引入剩余五个变量,结果显示各个模型均无法通过检验。显然,各模型拟合优度很好,但所涉及变量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变量X2、X3、X4、X6、X7引起了多重共线性,应剔除。最后保留的变量为农业机械总动力X1、乡村个体就业人数X5,最终回归模型为:
经检验,上述模型通过各检验,消除了多重共线性。
综上所述,在所选七个变量中,对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有影响的为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个体就业人数。由所得回归方程可见,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增长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乡村个体就业人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正相关关系。乡村个体就业人数所对应的系数为1.409675,其每增加1万人,收入相应的增加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应的系数为9.159049,即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其每增加1万千瓦,收入增加元。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就各市而言,也有这种趋势,但各市增长速度有所差别。一定程度上来说,各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山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速度快的城市会拉动全省整体水平前进,而发展落后的城市也会在全省原有基础上拉低整体水平,阻碍全省经济稳步前进。由最后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见,农业机械总动力与鄉村个体就业人数为影响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乡村个体就业人数所对应的系数为1.409675,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应的系数为9.159049,其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正相关关系。
3.2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三点相关的建议:(1)积极致力于全省各市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各市经济差距,努力促进各市乡村居民收入共同发展,推动各市共同富裕。(2)推进农业中各项科技的发展,广泛推动各种机器的使用,使农业更加现代化,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使农业大踏步前进。(3)提升乡村居民文化水平,强化居民就业能力,培育居民对就业的兴趣,使乡村发展从单一的农业产业向其他行业延伸,以农业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提升乡村居民收入。
【关键词】 人均可支配收入 回归分析 农业机械总动力 乡村个体就业人数
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引言
1.1选题背景
纵观历史的演变,农业发展始终是各国领导人最重视的产业,对国家的稳步发展具有极重要的影响。中国提出的“三农问题”正凸显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更应该重视农业的发展,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长久以来,相对于煤炭等能源产业的发展,山西省的农业产业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农民增收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近年来,为了补足这一短板,山西省各政府积极致力于乡村发展项目,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诸如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广乡村教育等,有效促进了乡村各行各业的发展,乡村居民收入正沿着新的道路稳步提高。
1.2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乡村居民收入的研究有很多。斯科特(2001)认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居民工资的持续增长。贺梅英(2003)在对广东农村居民收入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纯收入是居民收入最基本的来源。刘荣材(2005)认为制约各地居民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四方面:各地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的地理条件与生态资源、政府政策、市场上对不同企业的制度性壁垒。Kei Kajisa and Palanichamy(2008)经研究表明农业科技越高,农民增收的动力越强,反之则较低。同时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高云、詹慧龙、陈伟忠等(2013)的研究证实了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是逐年增长的,而且这种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有农村居民从事的不同行业、劳动力的总量以及各项农产品的价格水平。张吉庆,喻科,何伦志(2013)对新疆城乡居民的收入做了研究,虽然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发展速度处于较快水平,但城乡差距仍在渐渐地拉大。张静教授、王俊杰(2015)经分析得出农作物产品的种植面积、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总动力等对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均有显著影响。
各位学者对乡村居民收入的研究集中突出了农业发展与乡村居民就业情况这两大方面对于乡村居民收入有着显著影响。农业方面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方面;就业方面体现在乡村居民在非农业部门的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本文将借鉴其研究过程与结论来研究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及影响因素。
1.3数据说明
文中涉及的变量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6),各市的具体数据来自《山西统计年鉴》(2005-2016),各变量如下: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Y(元)、农业机械总动力X1(万千瓦)、农作物播种面积X2(千公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3(亿元)、大牲畜年底头数X4(万头)、乡村个体就业人数X5(万人)、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X6(亿元)、乡村私营企业就业人数X7(万人)。
2.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变化分析
2.1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的总量分析
本文选取2002-2015年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 14年间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其中,2002-2009年间增幅相对平稳,2009-2015年间增幅波动相对较大。居民收入在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变化。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这也说明了社会的发展给乡村居民带来的是生活水平质量的逐步提高。
以1985-2014年间15年的山西省各市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数据为基础作进一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各市乡村居民收入均为递增的,可见山西省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均随着社会发展而提高。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各市的增幅有所差异。太原市的增幅最为明显,从1985年的526元到2014年的12616元,增長了12090元,忻州市的增幅则相对较小,从1985年的324元到2014年的6104元,增长了5780元,而且这种差异是随着年份变化而逐渐拉大的,这种变化说明了各市经济发展不够均衡,并且这种差距也在逐年拉大。
2.2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上一部分已经得出结论: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自2002年以来一直处于增长阶段。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增长,这就是本部分的重点。在此,我们将用回归分析法来研究这一问题。
2.2.1回归模型估计
本文涉及变量已经在上述数据来源中介绍,在此我们将用回归分析法深入研究这些变量对乡村居民收入的影响。首先设定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通过EViews软件我们可得模型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2.2.2模型结果检验
得出了模型的估计结果之后,接下来我们将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
首先对上述估计结果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由结果知,近似等于1,说明上述得出的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
接下来需要进行的是检验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用到F检验。在此处,显著性水平为5%,,很显然,拒绝的原假设,方程总体上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
最后就是对各解释变量分别进行显著性检验。查表可知,在此处,,X5只有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综上所述,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与方程总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均成立,即本文所选取的七个变量综合起来确实对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有显著影响。但对各变量单独进行显著性检验就会发现,只有X5通过检验,剩余六个变量均不显著,故可初步判定各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计算各个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尤其是X3和X6、X1和X6、X1和X3属于高度相关,进一步证实了本文多选取的七个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2.2.3模型修正与结果分析
上述分析已经确定所估计的模型确实存在多重共线性,接下来我们将利用逐步回归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EViews软件对七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对各变量分别做一元回归后,引入X5的模型拟合程度最好,故第一步引入变量X5。第二步是在保留X5的基础上分别引入剩余变量,结果表明引入X1后模型的调整可决系数最大,故第二步引入变量X1。第三步在保留X5与X1的基础上,再次分别引入剩余五个变量,结果显示各个模型均无法通过检验。显然,各模型拟合优度很好,但所涉及变量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变量X2、X3、X4、X6、X7引起了多重共线性,应剔除。最后保留的变量为农业机械总动力X1、乡村个体就业人数X5,最终回归模型为:
经检验,上述模型通过各检验,消除了多重共线性。
综上所述,在所选七个变量中,对山西省乡村居民收入有影响的为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个体就业人数。由所得回归方程可见,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增长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乡村个体就业人数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是正相关关系。乡村个体就业人数所对应的系数为1.409675,其每增加1万人,收入相应的增加元。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应的系数为9.159049,即农业机械总动力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其每增加1万千瓦,收入增加元。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就各市而言,也有这种趋势,但各市增长速度有所差别。一定程度上来说,各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山西省整体的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速度快的城市会拉动全省整体水平前进,而发展落后的城市也会在全省原有基础上拉低整体水平,阻碍全省经济稳步前进。由最后建立的回归模型可见,农业机械总动力与鄉村个体就业人数为影响山西省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主要因素。乡村个体就业人数所对应的系数为1.409675,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应的系数为9.159049,其与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呈正相关关系。
3.2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三点相关的建议:(1)积极致力于全省各市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各市经济差距,努力促进各市乡村居民收入共同发展,推动各市共同富裕。(2)推进农业中各项科技的发展,广泛推动各种机器的使用,使农业更加现代化,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使农业大踏步前进。(3)提升乡村居民文化水平,强化居民就业能力,培育居民对就业的兴趣,使乡村发展从单一的农业产业向其他行业延伸,以农业以外的其他收入来提升乡村居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