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新课标提出了“提倡学科综合”的基本理念,这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综合性是音乐教学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在实施中,应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音乐课堂教学利用学生的语文功底和数学观念、借助美术的色彩、戏剧的唱腔、影视的画面等,来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吸引学生、感化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当前,“提倡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音乐教师普遍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某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具体实施中要走出“盲目综合”的误区,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在教学中,必须以音乐为本,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果把各类艺术、各种学科与音乐平分秋色、并驾齐驱,让其他学科、艺术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那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音乐课程就会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紧贴着音乐
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是由音乐直接生发出来的,与音乐内容紧贴着,脱离具体音乐作品的、牵强附会的“学科综合”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其他学科必须要蕴涵在音乐之中,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得到,或是揭示出来,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表现和创造。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助益,而不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内心的音乐审美与感受
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欣赏或唱歌教学与舞蹈、表演相结合,诱导学生从音乐的审美体验与感觉出发,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进行与音乐情感和风格相协调的、自由的、简朴的、个性化的设计,不是仅仅就歌词、节奏作整齐划一的程式化舞蹈或机械式动作。一切与欣赏或唱歌有关的舞蹈或表演,只有是从学生内心的审美体验出发来表现的,才是有价值的,是对学习音乐有帮助的。
如《当兵的人》这一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当兵的人》的影碟,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歌曲的氛围。然后是欣赏和学唱《当兵的人》这首歌,学生先随音乐轻声唱词,后师生边分析音乐边唱谱。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音乐的力度、A段B段的情绪等作出分析;通过视唱对乐句有休止和无休止加以对比,让学生理解歌曲,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之后,进一步与学生探讨,歌曲演唱时哪几句声音饱满有力,哪几句声音连贯抒情,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作品配伴奏、设计演唱方案和声音效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出了用小军鼓伴奏的方案,采用领唱和齐唱等方式表现歌曲。最后拓展阶段,让学生欣赏其余军旅歌曲,如《一二三四歌》、《说句心里话》、《小白杨》,加深对军旅歌曲的理解和对军人的热爱。
四、重感性体验,轻理性说教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语言的尽头便是音乐。”教师过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会限制学生的艺术想像力。特别是结合美术或文学,将某首具体的音乐作品,或某某旋律片段,甚至是某个音符与特定的人或物简单的对应起来,极易导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曲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鉴赏、表演、创造等实践活动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只能是“画龙点睛”。因为音乐主要还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出发来理解音乐,而不是简单地用语言来描述。
五、音乐课的综合,要把握好度
无论是由音乐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也好,还是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也好,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超过了这个度,就是画蛇添足。前面提到的课例,就是没有把握好综合尺度的结果,不在感受、体验、表演、创造音乐本身上下工夫,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这就有可能改变音乐课的性质,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努力把握好音乐综合的尺度,才能防止走入盲目综合的误区。当然,对于如何更好地在音乐课中贯彻“学科综合”这个崭新的课题,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对于新课改中全新的教育理念,广大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踐中不断反思、研究、改进,才能使音乐教育迎来绿色的春天。
当前,“提倡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音乐教师普遍接受和认同,在实践中也进行了某些有益的尝试,但在具体实施中要走出“盲目综合”的误区,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一、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有句很重要的话,即“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这就是说,音乐课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中要体现音乐。在教学中,必须以音乐为本,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如果把各类艺术、各种学科与音乐平分秋色、并驾齐驱,让其他学科、艺术取代音乐的主体地位,那么,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的音乐课程就会异化为另类课程,失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意义。
二、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紧贴着音乐
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是由音乐直接生发出来的,与音乐内容紧贴着,脱离具体音乐作品的、牵强附会的“学科综合”并不是明智的做法。其他学科必须要蕴涵在音乐之中,要通过教学让学生感悟得到,或是揭示出来,以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感受、表现和创造。综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必须对学生学习音乐有助益,而不是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取代或削弱音乐在音乐课中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内心的音乐审美与感受
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欣赏或唱歌教学与舞蹈、表演相结合,诱导学生从音乐的审美体验与感觉出发,发挥想像力与创造力,进行与音乐情感和风格相协调的、自由的、简朴的、个性化的设计,不是仅仅就歌词、节奏作整齐划一的程式化舞蹈或机械式动作。一切与欣赏或唱歌有关的舞蹈或表演,只有是从学生内心的审美体验出发来表现的,才是有价值的,是对学习音乐有帮助的。
如《当兵的人》这一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上课伊始,教师播放《当兵的人》的影碟,通过精彩的画面和激昂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带入歌曲的氛围。然后是欣赏和学唱《当兵的人》这首歌,学生先随音乐轻声唱词,后师生边分析音乐边唱谱。师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对音乐的力度、A段B段的情绪等作出分析;通过视唱对乐句有休止和无休止加以对比,让学生理解歌曲,感受歌曲的进行曲风格。之后,进一步与学生探讨,歌曲演唱时哪几句声音饱满有力,哪几句声音连贯抒情,如何采用不同的方式为作品配伴奏、设计演唱方案和声音效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设计出了用小军鼓伴奏的方案,采用领唱和齐唱等方式表现歌曲。最后拓展阶段,让学生欣赏其余军旅歌曲,如《一二三四歌》、《说句心里话》、《小白杨》,加深对军旅歌曲的理解和对军人的热爱。
四、重感性体验,轻理性说教
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语言的尽头便是音乐。”教师过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会限制学生的艺术想像力。特别是结合美术或文学,将某首具体的音乐作品,或某某旋律片段,甚至是某个音符与特定的人或物简单的对应起来,极易导致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曲解。音乐与其他学科综合,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的鉴赏、表演、创造等实践活动中,语言文字的表达,只能是“画龙点睛”。因为音乐主要还是种听觉艺术,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一定要从学生的感性体验出发来理解音乐,而不是简单地用语言来描述。
五、音乐课的综合,要把握好度
无论是由音乐辐射到其他学科的内容也好,还是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也好,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这个度,就是以音乐为本。超过了这个度,就是画蛇添足。前面提到的课例,就是没有把握好综合尺度的结果,不在感受、体验、表演、创造音乐本身上下工夫,而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做文章,这就有可能改变音乐课的性质,把音乐课上成其他课。
总之,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音乐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音乐课程标准》,正确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努力把握好音乐综合的尺度,才能防止走入盲目综合的误区。当然,对于如何更好地在音乐课中贯彻“学科综合”这个崭新的课题,还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对于新课改中全新的教育理念,广大音乐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踐中不断反思、研究、改进,才能使音乐教育迎来绿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