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ycas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众所周知,齐白石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画家、篆刻家,曾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白石老人擅长画虾,欣赏他的水墨虾,把他所画的虾与真虾作个对比,不难看出,白石老人删除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如虾壳上细碎的斑纹和亮光等,虾须和虾脚也不全画,而在虾头正中他却加一笔浓墨,以使虾头显得较有份量,而且和左右两边用浓墨画的虾眼相呼应,更加强了虾的神气。然而在真虾上却未必有这重色块,比较图中的虾与自然的虾,真可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句话是齐白石老先生91岁时题于画上的,也是他终其一生最为经典的对艺术本质的自我认识。所谓“媚俗”就是讨好世俗,“欺世”就是欺骗世人的意思。这既是他的造型观,也是他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审美意趣,既不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间选择。这是中国绘画艺术继“传神论”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贡献。他把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形象、艺术与情感、艺术与境界浓缩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
   齐白石虽然出身民间,具备极强的摹写能力,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裹足不前,停留表面,走向媚俗。他擅长运用大写意,其形式中包孕着真、善、美的内涵,充溢着民间生活的情感,为人民大众所喜爱。他把美的形象、爱的情感归还于人民,并身体力行着“不媚俗、不欺世”的艺术主张。
   中国画论中,有许多关于“形似”与“神似”、“似”与“不似”的评论,似与不似之间是指画家在描绘客观事物有意无意的创造活动。首先,绘画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即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次,绘画的高妙之处以神采意境为上,形质表象次之,二者兼之方称为妙品。绘画,尤其是中国画讲究的不是对事物简单的记录和描绘,而是对描绘的对象进行概括提炼,显示出物象的特点和神采来,简单地说就是画出神韵来,“似与不似”就是神韵的最好诠释。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个艺术观点也正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之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反对两个极端的,若是画得太似,则为写真,索然无味;若是不似,则为欺世。
   齐白石对花鸟鱼虫的“形”的描绘可谓极“似”,然而与真形比较仍然有如此如彼的“不似”。而这个“不似”,不但无碍于“形”的肖似,反更有利于“神”的肖似,使得形象之美理想化。画家从对象外部或内部的各种关系、逻辑、形态、结构之中抽出那些既带着普遍意义,又富于个性色彩的特征,进行集中浓缩或夸张、变形的强化处理,孕育出不似生活原型而又酷似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达到艺术的“真”。
   “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追求的一种意境,强调的是对物质本体精神的提炼,注重神似大于表面的形似。看似极简单的几笔,那是多年观察、写生后的一种厚积薄发,是一种升华。“似与不似”包含提炼、加强内心与事物共鸣的因素,削弱、剔除与共鸣无关的因素,从而得出必然结果,而不是失控或无奈的结果。
   中国画还讲究气韵,以神韵吸引人。欣赏画作的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创造,从而可以得到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从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思想精髓,也领悟到了他的画在随意而作之中的简括大气、朴直拙真,师法自然而又概括自然,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然而,丰富的笔墨趣味并不是艺术家的目的,其本质是运用特殊的工具材料表现个人情感与本民族特定的社会环境相融合。
  三
   空图有云:“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同样,知审美,方能精于研艺。虽然“似与不似之间”是对绘画的审美特性的揭示,但它超越实用功利目的和需要的主张,却不限于绘画艺术,对审美特性的探索与表达应该成为当代艺术的共同追求。
   艺术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层出不穷。我们的艺术活动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为广大群众服务,因此新的艺术格调不能脱离群众,而是为群众所接受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以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陶冶情操。必须按照绘画的演绎过程,沿着事物本质发展的轨迹,运用新的观念,使自己个性的灵感与时代的审美心理相吻合。
其他文献
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可以医愚,可以清心。”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得到启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同时这种历史的熏陶也能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但信息传播多样化的今天,初中生的史书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一、初中生史书阅读状况   笔者特地调查了所教班级学生史学知识的来源:68﹪来自课堂,还有28﹪竟来自前几年流行的“戏说剧”、当下热播的“宫闱剧”、“穿越剧”及各种穿越体
期刊
语文是什么?是单调的文字、枯躁的句子、艰深的文章,还是咬文嚼字的烦恼、死记硬背的无奈、兴诗作赋的苦涩?笔者认为,语文是文化,更是生活,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学习是享受生活的过程,就像享受大自然中的阳光雨露。只要用享受生活的心理和欣赏的眼光去审视语文,语文就不再枯燥无味,死气沉沉。  一、在阅读中学习语文  语文学习,“读”占鳌头。但凡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亳不例外都是博览群书。因此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
期刊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大,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员结构复杂,文化底蕴薄弱,文化氛围不浓,家长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这种氛围使学生养成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思想政治课历来都是学校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那么如何根据城乡学生差异在政治课堂上进行情感体验教学,就成为政治课教师应该思考的新课题。  根据城
期刊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学生通过示范朗读、鼓励性言语评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创设情境发展品读思维,通过积累丰富语言构建读写平台。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效果,从而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近年来,许多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
期刊
《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阅读的规定是:“逐步养成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课外阅读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能真正和书籍交上朋友。   一、创设有利条件,让学生沐浴书香   环境育人,良好的
期刊
情感在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每种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去努力学习,消极的情感将阻碍学生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掘、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是必不可少。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往往是在教学课堂中被问题情景所激发而培养起来的。创设问题情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问题要问得巧妙,
期刊
立足理性,采用鼓励机制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条件。只有立足理性,合理看待自己、要求学生,充分运用鼓励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是平等的,不能高高在上。好教师应该既做良师,又做益友。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教师要用渊博知识、严谨教风、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敬佩。课下,与学生亲切交谈,这样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成为教育界热议的主打词,学者和一线教师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了45分钟的课堂上,然而有效的课外学习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我们一线的班主任如何来激发学生的课外学习动机呢?   一、理论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明确学习动机的概念。教育心理学将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
期刊
教师是学校人才的第一资源,其整体素质决定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十一五期间,为解决教师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激发出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内躯力, 强化学校省级标准化建设的基础内涵。我们以“面向全体、着力课改、立足校本、研学结合、多元开放”为方针,创建了新时期教师岗位培训模式,使教师真正发挥出促教兴校的主力军作用。   一、搭建师德培训平台,培养敬业爱生品格   师德是教师的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素质教育的新形式下,要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培养学生成为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具有独立人格的新世纪人才。   一、用“心”沟通,用“爱”撑起学生心中的晴空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从学生进入学校,师生交往的方式将给学生带来深层的情感体验。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班主任辛苦劳累,事必躬亲,严加督促。但有时,班主任严厉的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