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
顾红霞
朋友有一个上六年级的女孩子,她说:“我们看个书可累了,读书批注篇篇要,阅读笔记天天做,读后感想周周写。我是一个小小小孩,阅读笔记呀记也记不完。”最后两句她竞学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改编了歌词。林语堂说:“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要义。”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自由。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特点,不可能在学龄期就能接受所谓成人认为的有意义的读物。也不可能从理性地认识出发。自觉去阅读,去接受读物所渗透的思想教育。教师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读那些“有用”的书,切忌强加。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自身价值功能与少年儿童的多方面成长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多彩生活,再现了属于儿童的奇特的想象、儿童心灵发展和儿童生命成长的历程,以其特定的内容去印证现实生活中儿童成长的历程。求奇、求趣、求乐、求同是每一个进入阅读状态的儿童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阅读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
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读完《孔融让梨》后,我问孩子们:“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准备吃哪个?”孩子们大声嚷道:“吃小的!”突然,吴丹站起来说:“老师,我想两个都咬一口。”同学们哈哈大笑,我也愕然了,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再看吴丹,一脸的委屈。于是,我耐着性子问道:“能说说为什么吗?”“我要把甜一点儿的那个给妈妈。因为妈妈平时就是这样把最甜的苹果挑给我吃的。”从那一刻起,我提醒自己—别太像“老师”了,要让爱心、童心永驻,使自己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舒展的平台。给他们心灵的自由、生命的自由,让一个个甜美的梦想飞起来。
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点燃小小心灵里阅读的星星之火。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找寻自由的精神家园,是放飞心灵的快乐旅程。阅读是乐趣而不是负担,让学生自由酣畅地徜徉在书海!
搜集“课外资料”应有选择
吕虹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提高教学的效能;课后整理资料再利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界……适时、适量地利用课外资源是语文教学获得高效能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有的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手捧一大沓的课外资料。甚至怀抱几本课外书,对此现象我想说:课外资料的搜集不能贪多求全,而应重在筛选、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
搜集资料不要盲目地搜集,而是要有重点地查、利用现代化设施灵活地查、结合丰富有趣的形式查、适宜地查。也就是说,不是越多越好,在采集、整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搜集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如教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课外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黄河源头情况的了解,全面了解黄河现在面临的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拯救我们的母亲河。设计搜集资料时,我首先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帮助资料筛选能力欠缺的部分学生。其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关黄河的资料繁多。为了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课前我给学生进行了分组:黄河的源头、流程情况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组;黄河凝聚着民族精神组;变“害河”为“利河”组:拯救母亲河组。每个小组负责搜集自己的资料,小组成员又各有分工。再次,每个小组搜集资料后要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资料加工。强调资料的呈现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比如:摘录关键句式。查阅了资料后把描写黄河是中华文明摇篮的关键句子摘录下来。又如:归纳、分析式。查阅了资料后把黄河变化的原因分人为、自然两种,并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具体描写。还如:撰写心得式。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资料撰写下来,留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
顾红霞
朋友有一个上六年级的女孩子,她说:“我们看个书可累了,读书批注篇篇要,阅读笔记天天做,读后感想周周写。我是一个小小小孩,阅读笔记呀记也记不完。”最后两句她竞学着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改编了歌词。林语堂说:“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这是读书之第一要义。”
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读物的自由。小学生由于其心理发展特点,不可能在学龄期就能接受所谓成人认为的有意义的读物。也不可能从理性地认识出发。自觉去阅读,去接受读物所渗透的思想教育。教师需要适当的引导学生读那些“有用”的书,切忌强加。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小学生特别喜欢看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自身价值功能与少年儿童的多方面成长有着天然的联系。儿童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多彩生活,再现了属于儿童的奇特的想象、儿童心灵发展和儿童生命成长的历程,以其特定的内容去印证现实生活中儿童成长的历程。求奇、求趣、求乐、求同是每一个进入阅读状态的儿童所具有的共同心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阅读要有意义,又要有意思。
给予学生自由表达的权利。读完《孔融让梨》后,我问孩子们:“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你准备吃哪个?”孩子们大声嚷道:“吃小的!”突然,吴丹站起来说:“老师,我想两个都咬一口。”同学们哈哈大笑,我也愕然了,这孩子怎么这么自私?再看吴丹,一脸的委屈。于是,我耐着性子问道:“能说说为什么吗?”“我要把甜一点儿的那个给妈妈。因为妈妈平时就是这样把最甜的苹果挑给我吃的。”从那一刻起,我提醒自己—别太像“老师”了,要让爱心、童心永驻,使自己能够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舒展的平台。给他们心灵的自由、生命的自由,让一个个甜美的梦想飞起来。
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点燃小小心灵里阅读的星星之火。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找寻自由的精神家园,是放飞心灵的快乐旅程。阅读是乐趣而不是负担,让学生自由酣畅地徜徉在书海!
搜集“课外资料”应有选择
吕虹
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插入相关的文字、声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提高教学的效能;课后整理资料再利用。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界……适时、适量地利用课外资源是语文教学获得高效能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有的课堂上几乎每个学生都手捧一大沓的课外资料。甚至怀抱几本课外书,对此现象我想说:课外资料的搜集不能贪多求全,而应重在筛选、整理资料能力的培养。
搜集资料不要盲目地搜集,而是要有重点地查、利用现代化设施灵活地查、结合丰富有趣的形式查、适宜地查。也就是说,不是越多越好,在采集、整理资料的时候,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到适量、适度,相机搞好调控。在整个搜集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不同的情况加以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如教学四年级《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课外资料的补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黄河源头情况的了解,全面了解黄河现在面临的问题,从而寻找方法,拯救我们的母亲河。设计搜集资料时,我首先采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形式,帮助资料筛选能力欠缺的部分学生。其次,对教学所需信息资料要做到心中有数。有关黄河的资料繁多。为了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课前我给学生进行了分组:黄河的源头、流程情况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组;黄河凝聚着民族精神组;变“害河”为“利河”组:拯救母亲河组。每个小组负责搜集自己的资料,小组成员又各有分工。再次,每个小组搜集资料后要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资料加工。强调资料的呈现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比如:摘录关键句式。查阅了资料后把描写黄河是中华文明摇篮的关键句子摘录下来。又如:归纳、分析式。查阅了资料后把黄河变化的原因分人为、自然两种,并从这两个方面加以具体描写。还如:撰写心得式。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结合资料撰写下来,留在课堂上和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