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收尧山茶啦!婆姨叔娘们,我带有品红(染五色饭的颜料)、布匹、柴刀、烟仔,卖要钱也好,粜东西也得……”挑着担、冒着汗的贵州商贩吆喝声一阵大过一阵,游走在尧山寨子上。家里打有尧山茶叶的妇女、男人们张罗开来,拿着家里的老秤,等着交易、换取急需的物资。
这是几十年前,商贩到尧山村买茶叶的场景,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烙在尧山村人心头的记忆。物资匮乏,没有什么东西能卖得出手,只有尧山茶交易活跃,很多家庭靠卖茶叶解决吃穿难题。
那时,种茶的农家一年两季深锄茶树,雷打不动。
每年开春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种茶人家集合全家的劳动力到茶林深锄茶蔸。不是除草,也不是浅浅地铲松表层泥土,而是一挖锄一个大锄口,狠狠地挖,给茶树松土透气。锄茶林要用最猛火的劲,把土翻个底朝天。这样等到春雨来临,雨水才能深淋茶树蔸,根系汲水又透气,枝叶才能腾出力量发芽抽嫩。
那时的尧山茶可是自由生长、不修边幅的,不像现在的标准化茶园,平平整整。尧山茶一蔸与一蔸间隔两米多远,每一蔸都能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云雾。
尧山茶茶味醇厚,临近的独山县、都匀市、南丹县的商贩口口相传它的好品质。一传十、十传百,买茶叶的都喜欢往天峨县尧山村这个地方跑,好像那时的尧山村有磁场一样。
不知从何时起,邻近尧山村的岩口屯成了尧山村物资的交易集散地,大米、盐、辣椒、柴刀、牛马都有,来赶岩口场(圩)的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南丹六寨的和贵州麻尾的,那叫一个热闹。
尧山村里一个魏家的大娘,自家种有尧山茶。眼瞅着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好歹赖上了尧山茶叶初长成,便赶着采来茶叶,用传统的手艺杀青炒制、去湿除嫩,太阳晒不及的,晚上晾在火炕上煨,整个家里便弥漫着茶叶的清香。眼看着岩口圩日临近,茶叶还没有煨成,当家的便顶着瞌睡不停歇,换班守在火炕边煨茶叶。直到茶叶换成了白花花的米,这等米下锅的日子才慢慢地缓过劲来。
茶叶买卖忙,到农历七月间的锄茶却不敢耽误,生怕茶树透不来气似的。拿上锄头,像挖黄金一样,全垦一轮自家的老茶树,路过看到的误以为是挖新土,栽老茶树,都犯嘀咕:这茶树,犯得着花大力气深翻泥土吗?
种茶人家里有稍微过得宽裕点的,他们并不急着卖茶叶,因为老茶叶或者留有年份的茶叶价格更高。行内的人都知道“生烟丝,陈茶叶”,也就是说新出的烟丝品质好,有年份的茶叶更香。生活条件稍好的家庭也会囤积一些茶叶,等到上价了才卖。
商贩们买得尧山茶,大多时候都靠肩挑,力气马虎的揽不下这活儿,以至于有肩挑商贩的寨子有娃儿时,头一件事不是办酒席,而是将出生三天的婴儿抱到堂屋,在上了香的大桌上放一条结实的扁担,年长的便开始训话:快长快大,天天挑得一百五,磨好肩膀不饿肚……这话如今听起来有点沉重,但靠着肩膀打拼出的茶叶古道,是尧山村通往外界的“丝绸之路”。
那些没有茶树的人家就凭着一身力气给商贩做挑夫,他们备足了干粮和茶水,随着商贩的脚步负重前行,目的只是为家人换得买米的錢,为家人换得一时的岁月静好。
到了采茶的季节,也就是到了尧山人展示古法炒茶的时间。种茶的人家从山上采来或嫩或老的茶叶,生怕这茶叶跑了鲜味似的,炒茶人在生着火的火炕上放上锅,倒上采来的茶叶,大多时候,就凭着手掌心对温度拿捏的准确度,或翻炒,或用手在热锅里捻压杀青。这捏拿杀青茶叶是长期顶着烟熏和热气练出来的,没有两下子炒不好茶。虽然现在有了机械炒茶,但这种古法炒茶的手艺却别有一种味道。
时过境迁,为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尧山扩大了茶叶的种植面积,尧山茶也更名为尧山·岩口茶。有人在尧山村的深山老林采到了云南高树野生茶之后,尧山人又把目光扩大到了经营和保护野生茶品上,有人揶揄说尧山一怪:锄茶蔸像劈大柴,男女老少上树采茶卖。
尧山·岩口茶在过去曾解决了尧山村很多人家的温饱问题,当下,尧山·岩口茶将承载茶农致富增收的梦想,在适宜的海拔拓展种植面积。人们从深锄茶树转为深耕茶园,彼时,可以“开轩面‘茶圃’,‘煮茶’话桑麻”,体验一番在烟熏火燎中手工炒茶的艰辛,品味尧山·岩口茶的原始与纯朴。
这是几十年前,商贩到尧山村买茶叶的场景,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烙在尧山村人心头的记忆。物资匮乏,没有什么东西能卖得出手,只有尧山茶交易活跃,很多家庭靠卖茶叶解决吃穿难题。
那时,种茶的农家一年两季深锄茶树,雷打不动。
每年开春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种茶人家集合全家的劳动力到茶林深锄茶蔸。不是除草,也不是浅浅地铲松表层泥土,而是一挖锄一个大锄口,狠狠地挖,给茶树松土透气。锄茶林要用最猛火的劲,把土翻个底朝天。这样等到春雨来临,雨水才能深淋茶树蔸,根系汲水又透气,枝叶才能腾出力量发芽抽嫩。
那时的尧山茶可是自由生长、不修边幅的,不像现在的标准化茶园,平平整整。尧山茶一蔸与一蔸间隔两米多远,每一蔸都能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云雾。
尧山茶茶味醇厚,临近的独山县、都匀市、南丹县的商贩口口相传它的好品质。一传十、十传百,买茶叶的都喜欢往天峨县尧山村这个地方跑,好像那时的尧山村有磁场一样。
不知从何时起,邻近尧山村的岩口屯成了尧山村物资的交易集散地,大米、盐、辣椒、柴刀、牛马都有,来赶岩口场(圩)的不仅有本地的,还有南丹六寨的和贵州麻尾的,那叫一个热闹。
尧山村里一个魏家的大娘,自家种有尧山茶。眼瞅着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好歹赖上了尧山茶叶初长成,便赶着采来茶叶,用传统的手艺杀青炒制、去湿除嫩,太阳晒不及的,晚上晾在火炕上煨,整个家里便弥漫着茶叶的清香。眼看着岩口圩日临近,茶叶还没有煨成,当家的便顶着瞌睡不停歇,换班守在火炕边煨茶叶。直到茶叶换成了白花花的米,这等米下锅的日子才慢慢地缓过劲来。
茶叶买卖忙,到农历七月间的锄茶却不敢耽误,生怕茶树透不来气似的。拿上锄头,像挖黄金一样,全垦一轮自家的老茶树,路过看到的误以为是挖新土,栽老茶树,都犯嘀咕:这茶树,犯得着花大力气深翻泥土吗?
种茶人家里有稍微过得宽裕点的,他们并不急着卖茶叶,因为老茶叶或者留有年份的茶叶价格更高。行内的人都知道“生烟丝,陈茶叶”,也就是说新出的烟丝品质好,有年份的茶叶更香。生活条件稍好的家庭也会囤积一些茶叶,等到上价了才卖。
商贩们买得尧山茶,大多时候都靠肩挑,力气马虎的揽不下这活儿,以至于有肩挑商贩的寨子有娃儿时,头一件事不是办酒席,而是将出生三天的婴儿抱到堂屋,在上了香的大桌上放一条结实的扁担,年长的便开始训话:快长快大,天天挑得一百五,磨好肩膀不饿肚……这话如今听起来有点沉重,但靠着肩膀打拼出的茶叶古道,是尧山村通往外界的“丝绸之路”。
那些没有茶树的人家就凭着一身力气给商贩做挑夫,他们备足了干粮和茶水,随着商贩的脚步负重前行,目的只是为家人换得买米的錢,为家人换得一时的岁月静好。
到了采茶的季节,也就是到了尧山人展示古法炒茶的时间。种茶的人家从山上采来或嫩或老的茶叶,生怕这茶叶跑了鲜味似的,炒茶人在生着火的火炕上放上锅,倒上采来的茶叶,大多时候,就凭着手掌心对温度拿捏的准确度,或翻炒,或用手在热锅里捻压杀青。这捏拿杀青茶叶是长期顶着烟熏和热气练出来的,没有两下子炒不好茶。虽然现在有了机械炒茶,但这种古法炒茶的手艺却别有一种味道。
时过境迁,为满足市场需求,现在尧山扩大了茶叶的种植面积,尧山茶也更名为尧山·岩口茶。有人在尧山村的深山老林采到了云南高树野生茶之后,尧山人又把目光扩大到了经营和保护野生茶品上,有人揶揄说尧山一怪:锄茶蔸像劈大柴,男女老少上树采茶卖。
尧山·岩口茶在过去曾解决了尧山村很多人家的温饱问题,当下,尧山·岩口茶将承载茶农致富增收的梦想,在适宜的海拔拓展种植面积。人们从深锄茶树转为深耕茶园,彼时,可以“开轩面‘茶圃’,‘煮茶’话桑麻”,体验一番在烟熏火燎中手工炒茶的艰辛,品味尧山·岩口茶的原始与纯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