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比改革更重要等

来源 :先锋国家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09bo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源:FT中文网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这些变化会产生这样大的社会效果?就是因为邓小平清楚地找到了有效途径:首先中国要对外开放。没有开放,中国就不会产生有正面意义的改革。如果不把“改革开放”这四个字的次序颠倒一下,则很难说明,为什么中国会取得这样广泛的成功。
  正因为有了开放,才有了改革。改革的动机,源自对现行政策、制度、体系等的不满意。要“改”,是因为对现状不满意。但是,“改”的方向可能是多元的,可以“改”得更激进,也可以“改”得更保守。所以,我更愿意用汉字“改良”一词来形容这30年的进程。因为“改良”的目标是朝“良”迈进,实际效果要越来越好,不应该像其他很多人的“改”,是瞎改,是胡闹,是拿国家和人民当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改良的关键,得有“良”的参照系。现行的政策、制度、体系凸现弊端,没有产生实际的好效果,“什么样的猫都抓不到老鼠”,所以要变换做法。但要换一种做法,首先得要有参照系。选错了参照系,“改”只会、或极可能会越改越糟糕。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近三十年里有两次大的试验,都可称为“改革”,但因为参照系没有选好,出了基本问题。第一次是大跃进,那是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改革,他认为苏联的步子太慢,毛泽东对此没有耐心,希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文化大革命是另一次更剧烈、更极端的“改革”。由于毛泽东对当时现状的全面不满,所以“改”得更为激进。中国被“文革”“改”到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考察中国那两次大“改”的失败,盖因选错了参照系,才引发出一系列的大问题,把中国引到国民经济崩溃的边缘。
  与之前两次的激进“改革”不同,这一次30年的“改”,是在“开放”的大前提下、放在“开放”的背景和环境中进行的。这是邓小平比其同辈领导人更明智之处。中国本次改革之所以基本成功,就是因为在过去30年间,门一直是开着的,虽然有时开得大,有时开得小,但基本上是开着的。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门还不敢开大,先从深圳等特区开始——不敢开大门,那就先打开窗户。中国不怕没有改革,就怕没有开放!只要有了开放,就一定会有改革:别的国家怎样发展经济、怎样推动教育、怎样做产业进步、怎样设计法律体系和社会政治制度等等,必然会对中国的社会精英和政府决策层产生启发。因此,只要能看到这个世界上有更先进的做法,那中国就不会停滞,更不会倒退,就会有人力图朝好的方向努力——这才叫改良,“改而良”。
  1978年的改革,是在1949年以后,路子越走越窄、代价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再也无法持续下去而采取的转向措施。
  
  八十年代的一个宏大思想运动
  ■作者:金观涛 ■来源:《经济观察报》
  
  八十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我们应该格外珍惜它。我对八十年代有一个基本的评价,它是中国第二次伟大的启蒙运动。它与体制内的思想解放运动相呼应,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没有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启蒙,今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是不可思议的。
  第二次启蒙是对“文革”的否定,是对五四以后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包括对整个五四以后建立的所有思想体系进行反省。
  五四是反传统,八十年代并不是简单地反传统。跟五四不一样,八十年代是反思传统。反思是站在比批判更高的层面,你可以同情传统,亦可以同情反传统,但都需要将其纳入更高的思想层面。只有这样,对传统的热爱、尊重是可以用批判的方式加以表达的(对反传统亦是如此)。中国人能用批判的眼光来表达对国家、对文化和这块土地的热爱,这在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是思想解放和自由的表现。没有八十年代的启蒙运动,做不到这一点。
  八十年代是一个宏大的思想运动,持续时间不到十年。你说短短几年之内能有多少学术建树?批评它“大而空”的人,是没有看到启蒙精神的真正价值所在,更没有注意它被中断的事实。正因为思想启蒙被中断,人们才会在九十年代末忧虑学术成为没有思想的学术、今日中国面临丧失批判精神和道德的危机。
  今天的思想界分歧的确非常大,光靠利益是没法整合的,光靠分思想的派系也没法整合。如果要找到一个整合点,恰恰应该是八十年代的启蒙精神。因此,认真地描述和研究八十年代,说不定可以为以后中国的共识找到出路。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丰富、见解各异的时代,大家都在为中国找出路,目标都是推进中国的开放、现代化。现在一些“左派”说,八十年代找到的出路就是呼唤经济自由主义、全盘资本主义。如果八十年代真是这样的,压根儿就不会有启蒙。“解铃还需系铃人”,很多问题要寻求解决方案,恐怕还是要回到八十年代去,把八十年代的思想遗产挖出来。当然,那时也许我们已经老了,那是年轻一代人的工作了。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怀念以前,甚至怀念“文革”?因为历史是可以被遗忘的,社会矛盾激烈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丧失历史记忆和反思精神,人们就很容易满足那些提供片面而最简单答案的思想,这时就可能重犯历史错误。今天人类社会有这样的繁荣,其前提正是记住了过去的教训,要是有一天我们把这些东西忘掉了,这个世界会老这么下去吗?中国社会走到今天,确实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最早是研究中国历史朝代循环的,中国历史上朝代循环很可怕,不可小视。超稳定系统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应该牢牢记取的。
其他文献
三百多年前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了伦敦历史上最大的火灾。这场给英国人带来惨痛损失的大火,改变了伦敦的面貌,也改变了历史。    “一个火星有时会毁灭一所房子。”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禁烟广告。然而三百多年前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了伦敦历史上最大的火灾。1666年的那场伦敦大火蔓延了五天:这座欧洲最大城市的五分之四变成废墟;英国国王查理士二世泪流满面;百姓流离失所。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疏忽真
期刊
1924年5月29日《大公报》 京函云:北方自新正以来,迄未见点雨,北方乡民之耕种,俱因无雨而误播种之期。人民恐又见前数年之北五省大旱灾,故初则有乡民之祈雨,继则有北京军警当局之禁屠祈雨。然行之匝旬,仍无点雨,最后乃不得已而派军警督察长驰赴邯郸县请铁牌。此铁牌者,相传明代邯郸大旱,知县某百方为民祈雨而终无效,愤极而投身于井。不料知县投井后,立即甘霖下降,民赖以生。明室乃封某知县为雨神,并赐以铁牌,
期刊
2005年圣诞节,美国财经记者萨拉·邦乔妮突然发现,自己被无所不在的中国制造的商品包围着,从电视到网球鞋,从圣诞树上的彩灯到地板上的洋娃娃,从DVD到自己脚上穿的袜子……她清点了一下自己收到的圣诞礼物,发现来自中国的占了25件,而非中国制造的则只有14件。如此众多的“中国制造”让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尝试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  但她很快发现,要在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会把自己搞得十
期刊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以奇袭、速战、机动和以小击大的战争艺术,在132小时内痛惩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联军,扩张了将近四倍的土地,改写了中东的地图和历史。然而,六日战争实际上并没有结束,而且今天仍在继续。以色列虽然取胜,却为以后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六日战争使阿拉伯世俗主义从此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伊斯兰激进主义。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阿拉法特开始领导巴勒斯坦人对抗以色列,以巴武装冲
期刊
口述:李敦白 采访:黄欢    1945年9月的一个清晨,一架飞机从黑夜中驶出,飞过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机舱里有一个叫Rittenberg的年轻人,他原本以为,战争已将结束,很快他就会回家。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中国之旅足足有35年之久。这个后来改名叫李敦白的美国人,在中国见证了从内战到解放,从大跃进到文革等中国历史重大时刻。    1945年,我24岁。  我没有想过要来中国。第二次大战以前
期刊
“借用苍天绘彩虹,寥寥晚霞映长空,其轺耄耋虽一人,生死离别卫领空。”90岁的吴其轺先生,大约是作者方军采访的飞虎队最后的老兵了。亲历抗日战争的老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正慢慢相继走进历史的博物馆。吴其轺曾三次受伤,又三次重返蓝天。他四次飞越驼峰死亡航线,见证了日军的芷江洽降,见证了南京日本投降仪式。他的命运,浓缩了一代人的悲欢离合。    199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
期刊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厉行禁止民间海商“片板不许下海”。在梁启超看来,“其希望之性质安在,则雄主之野心,欲博怀柔远人、万国来同等虚誉,聊以自娱耳。”    明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地处福建闽江口的小城长乐骤然喧哗起来。一支两百多只船、两万七千多人的庞大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南下,泊在县
期刊
编译/彭华    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及其盟友单独媾和,签下了一个不平等的停战条约,史称“布列斯特和约”。在付出割让大片领土的巨大代价后,新生的红色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但也由此招致了更大的社会分裂、内战和列强干预。    向人民发出呼吁    当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仍激战正酣。为了阻止战争的继续蔓延,为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赢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
期刊
1995年,国家科委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李学勤被聘为首席科学家。2000年工程通过验收,其阶段性成果将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纪年向前延伸1229年。这被认为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好成果”。    备受外界关注的《夏商周年表》将在2008年发表繁本,这将是对十多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的一次总结。  在普通人看来,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研究,“夏朝是哪年建立的?盘庚迁都是什么时候?武王伐纣究
期刊
中国民主同盟的前身“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大致上是国、共两党之外政治精英的一个联盟,包括张君劢等人代表的国家社会党,曾琦、左舜生、李璜等代表的中国青年党,章伯钧代表的第三党,黄炎培代表的职业教育派,梁漱溟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加上后来加入进来的救国会派(以沈钧儒等为代表)就是所谓的“三党三派”。民盟只是一个“联合体”,不是单一组织,其发起目的就是想在国、共两个大党之间做一个中间的缓冲。当时还在抗日战争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