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农牧区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机制与情感是和谐的基础、环境建设是和谐的窗口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
关键词:农牧区;和谐校园;思考
一、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的意义
1.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地域分布,还是规模与人数都可以排在前列,不难看出,农牧区学校是农牧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农牧区民族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农牧区学校的和谐就没有农牧区的和谐,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农牧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2.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把人性化尺度与社会历史尺度的有机统一,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依据。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是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初级教育是基础,建设和谐校园能够促进教学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牧区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较多。一是招生难。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民族教育十分重视,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把招生列入年内主要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各乡与个村签订包括招生在内的主要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制定了,凡不送子女入学者罚款500元的制度。但由于人口少,学龄儿童有限,加之居住过于分散,思念子女,怕学校生活不适应,宁可交罚款,也不愿意送子女入学,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曾出现通过“抓阉”决定入学儿童的现象,现在虽有好转,但仍不尽人意。二是巩固难。由于乡镇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牧业村,具有年龄小、离家远的特点,虽然寒暑假都是根据农牧业生产季节特点设立的,但是提高学生的巩固率仍然面临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畜群转场到夏季草场后,老师批评教育,言辞严厉,方法稍有欠妥,可能会造成逃学。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成绩过差也会发生相同的行为。作为学校年度安排是一定的,授课时间也是恒定的,补课是有限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如果学生的巩固率不能得到保证,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三是缺乏家庭教育。乡、镇学校是以学习、吃住、管理为一体的寄宿学校,只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四是教师知识不全面。乡镇初级教育不同中高等教育,工作在基层学校的老师不但主课要过硬,而且其他课程也要能胜任,必须是一个多面手,放在什么岗位都能独当一面,从实际工作情况看,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一要求,要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2.投入不足。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建设和谐校园是一句空话。乡镇学校在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与建设和谐校园不相适应的问题。办公条件差,教学方法陈旧,炉火取暖,灰尘飞扬;适宜学生锻炼的器材奇缺,有的缺少餐厅,饭菜种类单一,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困扰和谐校园建设。
3.环境改善不明显。由于高原性气候的制约,学校环境改善建设十分缓慢,没有硬化的路面,花坛草坪更是少见,就连能够生长的红柳和胡杨也不多见,校园仅有的空地沙石裸露,晴天是尘土浮现,雨天是道路泥泞,与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距离较大。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片面地谈民族教育的缺陷,可以肯定在党的领导下,农牧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还有差距,查找不足就是为了理清思路,针对建设和谐校园制定相应措施。
三、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的措施
1.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人,主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构成。
(1)必须建立和谐的班子。学校领导班子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班子内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班子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
(2)促进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和谐。所谓领导是指整个班子的组成人员,与教职工相比仍然是少数,仅靠他们不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以,领导干部要密切教师关系,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抓入学率、巩固率,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关心他们生活,解决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尽一切可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落实待遇,按时晋升职称,体现组织关怀和领导关心,提高信任度,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增强教师间的和谐。学校的工作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题,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之间的和谐尤为重要,全体教师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团结和谐,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工作上取长补短,在生活上体贴关心,加强团队建设,通力协作共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4)加强师生间的和谐。密切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教师不能以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看待学生,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对待学习,不以貌取人,必须一视同仁,对待学生耐心、细心、爱心,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去关心爱护学生,少批评,多鼓励,重点讲学习的重要意义,培养勤学多问的习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离不开教师,不断增强师生友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形成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局面。
(5)敦促学生间的和谐。初级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成长尤为关键。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有目标,是为祖国而学,为家乡而学,为个人发展而学,学习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是走向社会的根本基础,学校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必须做到团结一致,同学之间实现和谐,要共同学习进步,增进同学校友之情,谱写和谐校园的新曲。
2.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学校从事的事业就是教学,要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落实海北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25个配套文件精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基础设施建设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是指物质条件,是通过建设实现的,来源于资金投入,要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设施配置。
4.环境建设是和谐的窗口。校园的和谐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是由人、事、物三者构成校园风景,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这就要求校舍布局科学合理,保持整洁,硬化道路遍及校园,形成花坛与草坪,因地制宜种花植树绿化校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师生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教学活动要生动活泼,且效果明显,所有这些都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通过校园窗口建设,形成清洁、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充满活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何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校园的和谐。
5.机制与情感是和谐的基础。建立长效机制是建设和谐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师生行为准则,如果人人守纪守法,个个履行校规,就可以形成和谐的局面。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坚持赋予情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情的和谐是团结的内在表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关键词:农牧区;和谐校园;思考
一、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的意义
1.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教育事业的发展来看,不论是地域分布,还是规模与人数都可以排在前列,不难看出,农牧区学校是农牧区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农牧区民族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没有农牧区学校的和谐就没有农牧区的和谐,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农牧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2.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性化的思维方式,把人性化尺度与社会历史尺度的有机统一,作为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依据。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要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3.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是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初级教育是基础,建设和谐校园能够促进教学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才能得到提高,才能促进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农牧区和谐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
1.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较多。一是招生难。县乡各级人民政府对发展民族教育十分重视,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把招生列入年内主要工作目标考核的内容,各乡与个村签订包括招生在内的主要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制定了,凡不送子女入学者罚款500元的制度。但由于人口少,学龄儿童有限,加之居住过于分散,思念子女,怕学校生活不适应,宁可交罚款,也不愿意送子女入学,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曾出现通过“抓阉”决定入学儿童的现象,现在虽有好转,但仍不尽人意。二是巩固难。由于乡镇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农牧业村,具有年龄小、离家远的特点,虽然寒暑假都是根据农牧业生产季节特点设立的,但是提高学生的巩固率仍然面临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畜群转场到夏季草场后,老师批评教育,言辞严厉,方法稍有欠妥,可能会造成逃学。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成绩过差也会发生相同的行为。作为学校年度安排是一定的,授课时间也是恒定的,补课是有限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如果学生的巩固率不能得到保证,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三是缺乏家庭教育。乡、镇学校是以学习、吃住、管理为一体的寄宿学校,只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成为空白点。四是教师知识不全面。乡镇初级教育不同中高等教育,工作在基层学校的老师不但主课要过硬,而且其他课程也要能胜任,必须是一个多面手,放在什么岗位都能独当一面,从实际工作情况看,部分教师还达不到这一要求,要想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2.投入不足。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建设和谐校园是一句空话。乡镇学校在设施等方面仍然存在与建设和谐校园不相适应的问题。办公条件差,教学方法陈旧,炉火取暖,灰尘飞扬;适宜学生锻炼的器材奇缺,有的缺少餐厅,饭菜种类单一,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困扰和谐校园建设。
3.环境改善不明显。由于高原性气候的制约,学校环境改善建设十分缓慢,没有硬化的路面,花坛草坪更是少见,就连能够生长的红柳和胡杨也不多见,校园仅有的空地沙石裸露,晴天是尘土浮现,雨天是道路泥泞,与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距离较大。
综上所述,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片面地谈民族教育的缺陷,可以肯定在党的领导下,农牧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但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还有差距,查找不足就是为了理清思路,针对建设和谐校园制定相应措施。
三、建设农牧区和谐校园的措施
1.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关键。校园和谐的关键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校园和谐的成败,校园中人,主要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三者构成。
(1)必须建立和谐的班子。学校领导班子要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各司其职、尽职尽责,班子内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班子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
(2)促进领导和教师之间的和谐。所谓领导是指整个班子的组成人员,与教职工相比仍然是少数,仅靠他们不能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以,领导干部要密切教师关系,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抓入学率、巩固率,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关心他们生活,解决好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尽一切可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落实待遇,按时晋升职称,体现组织关怀和领导关心,提高信任度,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增强教师间的和谐。学校的工作可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主题,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之间的和谐尤为重要,全体教师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团结和谐,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在工作上取长补短,在生活上体贴关心,加强团队建设,通力协作共同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4)加强师生间的和谐。密切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教师不能以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看待学生,不能以学习成绩好坏对待学习,不以貌取人,必须一视同仁,对待学生耐心、细心、爱心,通过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去关心爱护学生,少批评,多鼓励,重点讲学习的重要意义,培养勤学多问的习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离不开教师,不断增强师生友谊,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形成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的局面。
(5)敦促学生间的和谐。初级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对学生的成长尤为关键。教育学生要有理想、有目标,是为祖国而学,为家乡而学,为个人发展而学,学习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是走向社会的根本基础,学校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必须做到团结一致,同学之间实现和谐,要共同学习进步,增进同学校友之情,谱写和谐校园的新曲。
2.提高教学质量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核心。学校从事的事业就是教学,要遵循“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落实海北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25个配套文件精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基础设施建设是和谐校园的保障。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干事办事的良好氛围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物的和谐肯定是难以为继的,这里的物是指物质条件,是通过建设实现的,来源于资金投入,要不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学设施配置。
4.环境建设是和谐的窗口。校园的和谐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以主观感知的,是由人、事、物三者构成校园风景,和谐的校园每一人、每一事、每一物都应该是一道靓丽风景,都表现出校园的和谐。这就要求校舍布局科学合理,保持整洁,硬化道路遍及校园,形成花坛与草坪,因地制宜种花植树绿化校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师生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教学活动要生动活泼,且效果明显,所有这些都是展现校园和谐的窗口。通过校园窗口建设,形成清洁、整齐、有序、合理、规范,并且充满活力,透过这个窗口的任何一景,就可以感知校园的文化、校园的和谐。
5.机制与情感是和谐的基础。建立长效机制是建设和谐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师生行为准则,如果人人守纪守法,个个履行校规,就可以形成和谐的局面。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坚持赋予情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情的和谐是团结的内在表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