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随着本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在国外市场扩展,在本币职能基础上,通过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境外货币自由兑换等方式流出国境,在境外逐步担当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价值尺度,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相对稳定性。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一)货币国际化条件
1.经济规模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行该货币经济体要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英国当年通过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第一个经济霸权国家。二战之后,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由战前的42%增加到53.4%,这种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绝对的经济霸主地位成为了美元走向霸主地位的第一块基石。
2.金融市场的规模
金融市场的规模大小也很重要,国际货币通常与规模巨大,流动性良好和开放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有关。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多的投资和获得贷款的机会。特别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二级市场将吸引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者,根据他们的风险偏好、流动性和回报率的要求管理储备资产。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国际投资者对冲汇率风险和更有效地管理其投资组合(格林斯潘2001)。
3.货币的稳定性
主要指低通胀性和汇率稳定性。稳定的货币能够降低持有者风险,提高对该货币的信心。通胀通常以与平均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的差异来衡量。汇率一般参照特别提款权来衡量。
4.网络外部性
人们常常认为,一旦某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它的地位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格林斯潘2001年)丢失,这可以解释为持久性和网络外部性。国际货币通常与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联系,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带来了持久性。另一个支持货币惯性的因素是是网络外部性。一旦较多的市场参与者使用一种货币进行交易,更多的人会发现使用这种货币很方便,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产生积极的网络效应(艾肯格林2005年)。
5.稳定的政治局势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行该货币经济体的政治局势必须长时期保持稳定,并且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假如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变事件频频发生,就会直接引起金融的不稳定,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金融产品就无安全性可言。人们对某种货币的信任,其实是对发行该货币经济体政治的信任。另外,该经济体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度及强势的话语权也必然会促进该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化
6.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年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如今的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其显形及隐形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至关重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具有威慑力,从而保证该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安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油美元,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双方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7.广泛的对外贸易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行该货币的经济体必须和全球各国有极广泛的贸易往来,必须在全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大范围的进出口贸易和大规模的国际投资才有可能使国际上广泛接受并使用该货币。该经济体只有和全球各国及经济体建立起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其贸易和投资伙伴才有可能将该经济体货币作为支付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条件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的经济总量2009年为49,090亿美元,仅次美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预计201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外贸大国名副其实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在总量上一举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中国已经成为亚洲许多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且和一些国家建立了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紧密系在一起。
3.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比重达到30.7%, 居世界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能抵御大规模的国际金融冲击。雄厚的外汇储备既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还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资本,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4.汇率保持稳定强势
中国是世界上货币管制较为严格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汇率比较稳定,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低位,使人民币的可信性进一步提高,使人们相信人民币不会大幅度波动。
5.金融改革渐行渐快
一是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大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进军国际的桥头堡;二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将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已经移居上海;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
二、实证模型和估计
琴恩和弗兰克尔(2005)以1973年至1998年的年度数据对外汇储备货币的份额回归,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在括号中的数字是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和P统计值。
线性模型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市值份额,而滞后储备份额的系数显著。在非线性模型中,只有GDP的比重和滞后因变量显著。这个模型表明,由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大小比决定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其他基本因素重要。特别是贸易中的份额变量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份额是相关的,前者更好地抓住了规模效应。
滞后因变量是显著的,其估计系数为0.9。这支持了网络外部性假说,即持有的储备货币份额往往是高度持久的,GDP份额的改变对储备份额的冲击的改变是具有相当长时滞的。具体来说,我们的线性模型的估计表明,长期来看, GDP份额上升了1个百分点将导致在储备货币的份额增加了0.9个百分点。但是,它需要大约7年为完成一半效果。
股票市场份额在线性方程中是显著的,但在非线性方程中式不显著的。这反映了很难寻找一个良好而且全面的方法来测度金融市场的规模。从线性模型上看,长期来说,股票市值份额的增加1个百分点将提高储备货币的份额0.5个百分点,大约需要7年的时间完成一半效果。
无论是通货膨胀差额或汇率波动都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采样周期短。从长远来说,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影响货币国际需求的重要因素。弗兰克尔和琴恩(2005)认为通货膨胀差额和汇率波动在他们的一些回归模型中是显着的。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占世界的6.8%,而股票市值占6大市场的10.5%,根据线性模型,人民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约10%,非线性模型为3%。从非线性模型相对低的估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费现象”,即储备货币份额在较低水平时,上升较缓慢。
三、国际化路径选择:从东亚锚货币开始
(一)美元之路不可行
人民币按照“美元模式”国际化的条件仍然不足:第一、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低。我国GDP总量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除了对周围国家及资源出口国经济影响力较强之外,对全球影响不大。第二、中国贸易总量虽大,但与日本一样,由于都属于净出口国,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人民币不太可能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而且加工贸易比重大,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使得本国生产的附加值占比低,使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大。第三、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渠道狭窄。第四、美元仍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日元在亚洲占据次主导地位。人民币单方面国际化,必然受到美国和日本的阻扰。人民币按照“美元模式”走向全球化的条件不够,可行性不高。
(二)欧元之路不可行
欧元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对东亚货币一体化,进而建立亚元的追求。欧洲货币一体化必须满足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相似四个条件。
目前来看东亚货币一体化短期不可能成功:1.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因为东亚各国经济水平差距大,加上城市人口压力大,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达国家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化,其他国家对资本流动或多或少存在限制。东亚地区生产要素完全自由化所需时间还很长。2.各国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政策协调程度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的首要目标,而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更关注价格的稳定。目前,东亚各国政策外部协调还仅仅限于贸易领域,主要手段是货币互换协议。3.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低。目前大多数国家资本项目还未开放,国际金融还未成为一个整体市场。4.通货膨胀相似性低。东亚各国通货膨胀不一,日本长期限于通货紧缩,而泰国、越南等则饱受通胀的煎熬,通货膨胀水平不一也限制了统一的国际调节政策出台。5.政治、经济不互信。东亚各国由于历史、宗教原因,政治上一直存在隔膜,各国对主权让步深深的戒备。东亚的政治、经济现状注定了亚元的诞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争取成为亚洲锚货币
人民币应该学习马克,争取成为亚洲货币体系中的锚货币。锚货币是指在一个货币体系中或者联系汇率货币体制下,处于中心主导位置的货币。锚货币的汇率本身比较稳定,其他国家将本币盯住锚货币,以之为基准进行波动。
当前东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使得人民币逐步具备充当“货币锚”的条件:
1.中国对东亚的贸易程度加深。2001年-2007年,中国从东亚进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8%,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2%,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其他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形成区内贸易逆差,对区外贸易顺差的贸易格局。这一格局,一方面增加了在东亚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东亚地区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2.人民币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从通货膨胀率角度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波动是最小的。另外,东亚国家币值波动趋向一致。
3.东亚地区形成了日本、韩国向中国出口机械设备,东南亚国家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最终消费品的“三角贸易”模式,这一模式迫切需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降低东亚区域贸易成本。
4.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人口众多,本身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内需增长,受汇率等外部冲击相对较小,起到地区经济稳定器作用。
5.“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负责任的表现,加之中国最先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人民币已获得信任。随着中国对各国外汇互换协议的签订以及亚洲外汇储备基金的建立,中国在东亚经济、金融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我国影响力在东亚地区具有相对优势,人民币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东亚货币体系中“锚货币”的条件。人民币应该以寻求成为东亚货币中的“锚货币”为战略目标,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强自己在东亚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 从美元霸权到美元危机的历史与逻辑. 国际金融, 2010(3)
[2] 方骄华.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争当东亚“锚货币”.世界经济情况,2010(3)
[3] 张浩. 浅议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黑龙江金融,2010(2)
[4] MENZIE CHINN, JEFFREY FRANKEL. The Euro May Over the Next 15 Years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
[5] Hongyi Chen,Wensheng Peng,Barclays Capita,Chang Shu. The Potential of the Renminbi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一)货币国际化条件
1.经济规模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行该货币经济体要有足够大的经济规模。英国当年通过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叶成为全球第一个经济霸权国家。二战之后,美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比重由战前的42%增加到53.4%,这种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绝对的经济霸主地位成为了美元走向霸主地位的第一块基石。
2.金融市场的规模
金融市场的规模大小也很重要,国际货币通常与规模巨大,流动性良好和开放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有关。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供更多的投资和获得贷款的机会。特别是,具有深度和广度的二级市场将吸引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者,根据他们的风险偏好、流动性和回报率的要求管理储备资产。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国际投资者对冲汇率风险和更有效地管理其投资组合(格林斯潘2001)。
3.货币的稳定性
主要指低通胀性和汇率稳定性。稳定的货币能够降低持有者风险,提高对该货币的信心。通胀通常以与平均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的差异来衡量。汇率一般参照特别提款权来衡量。
4.网络外部性
人们常常认为,一旦某种货币成为国际货币,它的地位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格林斯潘2001年)丢失,这可以解释为持久性和网络外部性。国际货币通常与一个发达的金融市场联系,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带来了持久性。另一个支持货币惯性的因素是是网络外部性。一旦较多的市场参与者使用一种货币进行交易,更多的人会发现使用这种货币很方便,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过程,会产生积极的网络效应(艾肯格林2005年)。
5.稳定的政治局势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行该货币经济体的政治局势必须长时期保持稳定,并且在世界政治格局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假如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变事件频频发生,就会直接引起金融的不稳定,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金融产品就无安全性可言。人们对某种货币的信任,其实是对发行该货币经济体政治的信任。另外,该经济体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广泛参与度及强势的话语权也必然会促进该经济体货币的国际化
6.强大的军事力量
当年的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英镑成为国际货币,如今的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其显形及隐形的强大的军事力量至关重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具有威慑力,从而保证该国货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安全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油美元,美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与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双方确定把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并得到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其他成员国的同意。
7.广泛的对外贸易
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发行该货币的经济体必须和全球各国有极广泛的贸易往来,必须在全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大范围的进出口贸易和大规模的国际投资才有可能使国际上广泛接受并使用该货币。该经济体只有和全球各国及经济体建立起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其贸易和投资伙伴才有可能将该经济体货币作为支付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
(二)人民币国际化有利条件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中国的经济总量2009年为49,090亿美元,仅次美国和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预计2010年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外贸大国名副其实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在总量上一举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中国已经成为亚洲许多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且和一些国家建立了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紧密系在一起。
3.外汇储备世界第一
中国2009年外汇储备余额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2.399万亿美元,占全球储备比重达到30.7%, 居世界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已经能抵御大规模的国际金融冲击。雄厚的外汇储备既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还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资本,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4.汇率保持稳定强势
中国是世界上货币管制较为严格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汇率比较稳定,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和汇率波动性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低位,使人民币的可信性进一步提高,使人们相信人民币不会大幅度波动。
5.金融改革渐行渐快
一是发展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大陆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经批准可以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香港建立人民币进军国际的桥头堡;二是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将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已经移居上海;三是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
二、实证模型和估计
琴恩和弗兰克尔(2005)以1973年至1998年的年度数据对外汇储备货币的份额回归,认为国内生产总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
在括号中的数字是估计系数的T统计值和P统计值。
线性模型中,只有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市值份额,而滞后储备份额的系数显著。在非线性模型中,只有GDP的比重和滞后因变量显著。这个模型表明,由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大小比决定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其他基本因素重要。特别是贸易中的份额变量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国内生产总值和贸易份额是相关的,前者更好地抓住了规模效应。
滞后因变量是显著的,其估计系数为0.9。这支持了网络外部性假说,即持有的储备货币份额往往是高度持久的,GDP份额的改变对储备份额的冲击的改变是具有相当长时滞的。具体来说,我们的线性模型的估计表明,长期来看, GDP份额上升了1个百分点将导致在储备货币的份额增加了0.9个百分点。但是,它需要大约7年为完成一半效果。
股票市场份额在线性方程中是显著的,但在非线性方程中式不显著的。这反映了很难寻找一个良好而且全面的方法来测度金融市场的规模。从线性模型上看,长期来说,股票市值份额的增加1个百分点将提高储备货币的份额0.5个百分点,大约需要7年的时间完成一半效果。
无论是通货膨胀差额或汇率波动都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采样周期短。从长远来说,货币币值的稳定,是影响货币国际需求的重要因素。弗兰克尔和琴恩(2005)认为通货膨胀差额和汇率波动在他们的一些回归模型中是显着的。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占世界的6.8%,而股票市值占6大市场的10.5%,根据线性模型,人民币在世界外汇储备中的比重约10%,非线性模型为3%。从非线性模型相对低的估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费现象”,即储备货币份额在较低水平时,上升较缓慢。
三、国际化路径选择:从东亚锚货币开始
(一)美元之路不可行
人民币按照“美元模式”国际化的条件仍然不足:第一、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低。我国GDP总量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除了对周围国家及资源出口国经济影响力较强之外,对全球影响不大。第二、中国贸易总量虽大,但与日本一样,由于都属于净出口国,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人民币不太可能作为贸易结算货币。而且加工贸易比重大,两头在外的贸易模式,使得本国生产的附加值占比低,使用人民币计价,汇率风险大。第三、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投融资渠道狭窄。第四、美元仍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日元在亚洲占据次主导地位。人民币单方面国际化,必然受到美国和日本的阻扰。人民币按照“美元模式”走向全球化的条件不够,可行性不高。
(二)欧元之路不可行
欧元的成功激发了人们对东亚货币一体化,进而建立亚元的追求。欧洲货币一体化必须满足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和通货膨胀相似四个条件。
目前来看东亚货币一体化短期不可能成功:1.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因为东亚各国经济水平差距大,加上城市人口压力大,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除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达国家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化,其他国家对资本流动或多或少存在限制。东亚地区生产要素完全自由化所需时间还很长。2.各国经济发展目标不一致,政策协调程度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将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的首要目标,而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更关注价格的稳定。目前,东亚各国政策外部协调还仅仅限于贸易领域,主要手段是货币互换协议。3.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低。目前大多数国家资本项目还未开放,国际金融还未成为一个整体市场。4.通货膨胀相似性低。东亚各国通货膨胀不一,日本长期限于通货紧缩,而泰国、越南等则饱受通胀的煎熬,通货膨胀水平不一也限制了统一的国际调节政策出台。5.政治、经济不互信。东亚各国由于历史、宗教原因,政治上一直存在隔膜,各国对主权让步深深的戒备。东亚的政治、经济现状注定了亚元的诞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争取成为亚洲锚货币
人民币应该学习马克,争取成为亚洲货币体系中的锚货币。锚货币是指在一个货币体系中或者联系汇率货币体制下,处于中心主导位置的货币。锚货币的汇率本身比较稳定,其他国家将本币盯住锚货币,以之为基准进行波动。
当前东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使得人民币逐步具备充当“货币锚”的条件:
1.中国对东亚的贸易程度加深。2001年-2007年,中国从东亚进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8%,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22%,中国已经成为东亚其他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与日本、韩国、东南亚形成区内贸易逆差,对区外贸易顺差的贸易格局。这一格局,一方面增加了在东亚人民币的可获得性,另一方面增加了东亚地区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
2.人民币本身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从通货膨胀率角度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内在价值波动是最小的。另外,东亚国家币值波动趋向一致。
3.东亚地区形成了日本、韩国向中国出口机械设备,东南亚国家向中国出口原材料和农产品,中国向美国出口最终消费品的“三角贸易”模式,这一模式迫切需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降低东亚区域贸易成本。
4.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人口众多,本身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内需增长,受汇率等外部冲击相对较小,起到地区经济稳定器作用。
5.“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负责任的表现,加之中国最先从本次“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人民币已获得信任。随着中国对各国外汇互换协议的签订以及亚洲外汇储备基金的建立,中国在东亚经济、金融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我国影响力在东亚地区具有相对优势,人民币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东亚货币体系中“锚货币”的条件。人民币应该以寻求成为东亚货币中的“锚货币”为战略目标,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增强自己在东亚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 从美元霸权到美元危机的历史与逻辑. 国际金融, 2010(3)
[2] 方骄华. 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选择———争当东亚“锚货币”.世界经济情况,2010(3)
[3] 张浩. 浅议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 黑龙江金融,2010(2)
[4] MENZIE CHINN, JEFFREY FRANKEL. The Euro May Over the Next 15 Years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Currency.
[5] Hongyi Chen,Wensheng Peng,Barclays Capita,Chang Shu. The Potential of the Renminbi as an International Curr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