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察当下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如下低效课堂教学场景:在学生对课文还没初步阅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就进行“启发”和“提问”的架空性赏析;置课文本身不顾,而急于“拓展”“研究”跟文本相联系的所谓“深度学习”“研究性学习”。此类舍本逐末的课堂教学,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我看来,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以下核心特质:用活文本,关注目标;品词析句,关注感悟;授之以渔,关注表达;拓展阅读,关注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32-2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倡导个性自由化的今天,由于教师的个体素质的不均衡,对教育的理解的角度的不一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简约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教学流派的异彩纷呈,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无论在语文前加上什么词语,一节课有效、高效,就是成功的。那有效课堂有绝对的标准吗?好课,没有绝对标准,但能找到一些共有的气质特征。
一、用活文本,关注目标
一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拿到文本后必须制定好准确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课文本身,而是隐藏于教材的课文之中的。所以“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位老师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前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通过对比阅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3.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第二课时的教学老师紧扣目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从比较外国学生的两段话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态度的变化,并探究引起这种变化的前因后果。接着,对比阅读表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表现徐悲鸿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
另一位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前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为: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初步了解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为主要线索的表达方法。上课时前30分钟,紧扣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展开阅读,后10分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读写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紧扣我的四次心理变化来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剪枝的学问,你能看着这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生复述课文)
师:其实,我们在遇到一些事时,随着事情的变化,心情也会随着变化,比如这堂课从课前到现在,你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作业:小练笔,写一个片段,表现自己的心理变化。
可以说这两节课的成功,都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充分挖掘了文本资源,品味、比较、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借助比较阅读的方法训练语感,落实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目标。因为目标制定得准确、合理,让这两节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显得有效、高效。
二、品词析句,关注感悟
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过度弥漫造成了语文课上大多关注对言语内容的分析和挖掘,忽视了言语形式的学习。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只能停在空中,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语文,有学科专业特质,独特的课程性质——“学习语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语文即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欣赏眼力,发展思维能力。从语言能力到语用能力。“语用”备受关注。
我们来欣赏一位老师执教的《石榴》为例,教师在精读文本石榴成熟部分时,先抓住“先是……逐渐……最后”,了解成熟过程,发现作者写得很有序,接着,抓住三个“笑”,“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体会熟透了的石榴不同的样子,教师再引导比较,写成“石榴熟了——更熟了——熟透了”是否好,学生比较中体会到,三个“笑”,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不同的成熟状态,更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石榴变得更可爱,像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娃娃。最后一句,学生抓住“急切地扒开、张望、报告成熟的喜讯”等词,体会到拟人手法写出石榴成熟的可爱样子。
最后一自然段写石榴果,先了解介绍顺序,由外到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叠词等,写出石榴籽可爱的样子,诱人的味道。迁移写法,仿照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叙述有序,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形象具体。
这位老师在比较中训练语感,品词析句,感悟“笑”的准确,比喻拟人的恰当与精妙,关注了段落有序描写的方法,还迁移运用进行写法的实践。这一堂课学生在语言品味、感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新的发展。
这些能力靠老师的讲解必然是不真切的,需要学生自己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有一双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眼睛。学语文要会品词析句,其实也是源自于古人把读书叫作“煮书”,是很有道理的。
三、授之以漁,关注表达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事实上,不管是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学一篇课文,不光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火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更多地运用语言的训练丰厚语文积淀—— 一位老师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
片段1:
师:默读4—6段,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
生1:写了徐悲鸿在博物馆临摹绘画作品。
生2:课文先总写徐悲鸿的奋发努力,然后写徐悲鸿非常喜欢画画。
生3:课文还写了徐悲鸿生活清苦,
……
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示:
从此,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总)
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分)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分)
师揭示:总分总的写法。
片段2:
师:(辨析)课文重点写徐悲鸿,为什么用两段文字写一个外国学生的言行?如果删去,是不是合适?
生1:不能删去,删去就突不出徐悲鸿绘画技艺的高超,也看不出外国学生的心服口服。
生2:删去不行,删去了,就看不出徐悲鸿的爱国精神。
生3:不能删去,这是对前面外国学生嘲讽的一个答复,删去了,文章也不完整了。
……
生读外国学生的两次说话。
师: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这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很不礼貌,但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让这个外国学生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最后外国学生非常敬重的向徐悲鸿先生鞠了一躬。前后照应,从侧面烘托出了徐悲鸿的励志学画。(师板书:前后照应)
片段3:
师:读完这一篇课文,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这叫把书读“薄”。可以选用板书的词语。
生:课文讲了徐悲鸿因被外国人看不起而励志学画,并不断奋发努力,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师:说得不错,能不能再简洁一些。
生:课文写了徐悲鸿立下志向学画,并奋发努力,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师:同学们,像这样写一个人立志成才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到了高年级还会读到《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这样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励志文本”。我们来了解一下,励志一类的文章會写些什么呢?
生1:可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生2:这样的文章先写如何励志,再写奋发努力的过程,最后写获得了成功。
……
师小结出示:励志 奋发=成功
……
最后指导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点明励志文章的写作思路和阅读方法。可以说执教老师关注了文本“教学价值”及“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真正将教材当作了一个范例,凭借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这是这一堂课留给笔者最大的收获。
四、拓展阅读,着眼发展
所有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推进课外阅读的主阵地,牢固树立以推进课外阅读为己任,还学生大量阅读以正道的意识。只有学生的阅读量跟上了,才会有质的飞跃。老师教学一篇文章告诉学生这只是一点,你们去读某某书会知道得更多。其实于永正老师早就说过:“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比如教学了《水》,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类似的描写生活的艰辛的文章。如《回忆饥饿》《许三观过生日》《我家养鸡》等。教学了《番茄太阳》后可以告诉学生:正是与明明的快乐相处,使得因车祸而残疾的卫宣利阿姨终于走出人生的低谷,她用手中的笔写下了100多万字文学作品。课后可以继续阅读她的《流泪的月饼》《两双球鞋》等文章。教学了《安塞腰鼓》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法国阿尔贝特·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美国的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还可以将本文和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作一个比较阅读。这种拓展性的阅读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指导学生多读课本之外的“书”,读一点与课文相关的“文”,使学生增加“语知”,提高“语技”,感受“语理”,形成“语感”。长期坚持,就能就实现了“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推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陈荣.例谈以文本为“原点”的有效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3(07).
[2]周信东.“教学目标”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研究,2012(06).
[3]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学习,2004(0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32-2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倡导个性自由化的今天,由于教师的个体素质的不均衡,对教育的理解的角度的不一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简约语文,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教学流派的异彩纷呈,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一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无论在语文前加上什么词语,一节课有效、高效,就是成功的。那有效课堂有绝对的标准吗?好课,没有绝对标准,但能找到一些共有的气质特征。
一、用活文本,关注目标
一节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拿到文本后必须制定好准确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绝非易事。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不是课文本身,而是隐藏于教材的课文之中的。所以“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么一个在其他学科里,老师们开始实施教学前就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
一位老师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前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1.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通过对比阅读,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关键词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3.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第二课时的教学老师紧扣目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重点从比较外国学生的两段话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态度的变化,并探究引起这种变化的前因后果。接着,对比阅读表现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通过这样的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表现徐悲鸿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
另一位老师执教《剪枝的学问》前将主要教学目标定为: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初步了解以人物的心理变化为主要线索的表达方法。上课时前30分钟,紧扣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展开阅读,后10分钟,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读写小练笔——
师:这篇课文紧扣我的四次心理变化来写,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了剪枝的学问,你能看着这四个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半信半疑、又惊又喜),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吗?(生复述课文)
师:其实,我们在遇到一些事时,随着事情的变化,心情也会随着变化,比如这堂课从课前到现在,你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布置作业:小练笔,写一个片段,表现自己的心理变化。
可以说这两节课的成功,都是因为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充分挖掘了文本资源,品味、比较、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老师借助比较阅读的方法训练语感,落实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作用”的年段目标。因为目标制定得准确、合理,让这两节40分钟的课堂教学显得有效、高效。
二、品词析句,关注感悟
一段时间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过度弥漫造成了语文课上大多关注对言语内容的分析和挖掘,忽视了言语形式的学习。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只能停在空中,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语文,有学科专业特质,独特的课程性质——“学习语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语文即学习语言文字的理解及运用,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与阅读欣赏眼力,发展思维能力。从语言能力到语用能力。“语用”备受关注。
我们来欣赏一位老师执教的《石榴》为例,教师在精读文本石榴成熟部分时,先抓住“先是……逐渐……最后”,了解成熟过程,发现作者写得很有序,接着,抓住三个“笑”,“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体会熟透了的石榴不同的样子,教师再引导比较,写成“石榴熟了——更熟了——熟透了”是否好,学生比较中体会到,三个“笑”,用拟人手法,不仅写出不同的成熟状态,更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石榴变得更可爱,像一个个顽皮可爱的娃娃。最后一句,学生抓住“急切地扒开、张望、报告成熟的喜讯”等词,体会到拟人手法写出石榴成熟的可爱样子。
最后一自然段写石榴果,先了解介绍顺序,由外到内,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叠词等,写出石榴籽可爱的样子,诱人的味道。迁移写法,仿照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写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叙述有序,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形象具体。
这位老师在比较中训练语感,品词析句,感悟“笑”的准确,比喻拟人的恰当与精妙,关注了段落有序描写的方法,还迁移运用进行写法的实践。这一堂课学生在语言品味、感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新的发展。
这些能力靠老师的讲解必然是不真切的,需要学生自己穿行在语言文字之中,对关键词的涵咏、品味,获得独特的读书体验。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更要有一双发现语文教学价值的眼睛。学语文要会品词析句,其实也是源自于古人把读书叫作“煮书”,是很有道理的。
三、授之以漁,关注表达
李海林老师在《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事实上,不管是被选进语文教材里的这些文章,还是其他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它们客观上都有两种价值,一种是它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一种是它们“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在其他课程里,人们学习教材,只学前者,不学后者;而在语文课程里,人们主要不是学习前者,而是学习后者。”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学一篇课文,不光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还要关注言语形式,领悟表达方法。因为理解内容解决的是“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的是“怎样写”的问题。从言语内容中得来的东西只有在言语形式的火炉中整理、归纳、熔炼,才能化入心灵,融入骨髓。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让其咀嚼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更多地运用语言的训练丰厚语文积淀—— 一位老师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
片段1:
师:默读4—6段,你认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
生1:写了徐悲鸿在博物馆临摹绘画作品。
生2:课文先总写徐悲鸿的奋发努力,然后写徐悲鸿非常喜欢画画。
生3:课文还写了徐悲鸿生活清苦,
……
师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示:
从此,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总)
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分)
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分)
师揭示:总分总的写法。
片段2:
师:(辨析)课文重点写徐悲鸿,为什么用两段文字写一个外国学生的言行?如果删去,是不是合适?
生1:不能删去,删去就突不出徐悲鸿绘画技艺的高超,也看不出外国学生的心服口服。
生2:删去不行,删去了,就看不出徐悲鸿的爱国精神。
生3:不能删去,这是对前面外国学生嘲讽的一个答复,删去了,文章也不完整了。
……
生读外国学生的两次说话。
师:课文一开始就写了这个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很不礼貌,但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奋发努力,让这个外国学生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最后外国学生非常敬重的向徐悲鸿先生鞠了一躬。前后照应,从侧面烘托出了徐悲鸿的励志学画。(师板书:前后照应)
片段3:
师:读完这一篇课文,我们要问一问自己,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用一两句话说一说,这叫把书读“薄”。可以选用板书的词语。
生:课文讲了徐悲鸿因被外国人看不起而励志学画,并不断奋发努力,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师:说得不错,能不能再简洁一些。
生:课文写了徐悲鸿立下志向学画,并奋发努力,最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
师:同学们,像这样写一个人立志成才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到了高年级还会读到《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谈迁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这样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励志文本”。我们来了解一下,励志一类的文章會写些什么呢?
生1:可以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品质
生2:这样的文章先写如何励志,再写奋发努力的过程,最后写获得了成功。
……
师小结出示:励志 奋发=成功
……
最后指导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点明励志文章的写作思路和阅读方法。可以说执教老师关注了文本“教学价值”及“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真正将教材当作了一个范例,凭借这个例子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这是这一堂课留给笔者最大的收获。
四、拓展阅读,着眼发展
所有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要把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推进课外阅读的主阵地,牢固树立以推进课外阅读为己任,还学生大量阅读以正道的意识。只有学生的阅读量跟上了,才会有质的飞跃。老师教学一篇文章告诉学生这只是一点,你们去读某某书会知道得更多。其实于永正老师早就说过:“谁能让学生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谁能让学生会读会写,并养成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
比如教学了《水》,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类似的描写生活的艰辛的文章。如《回忆饥饿》《许三观过生日》《我家养鸡》等。教学了《番茄太阳》后可以告诉学生:正是与明明的快乐相处,使得因车祸而残疾的卫宣利阿姨终于走出人生的低谷,她用手中的笔写下了100多万字文学作品。课后可以继续阅读她的《流泪的月饼》《两双球鞋》等文章。教学了《安塞腰鼓》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法国阿尔贝特·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美国的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还可以将本文和乔良的《高原,我的中国色》作一个比较阅读。这种拓展性的阅读重在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通过指导学生多读课本之外的“书”,读一点与课文相关的“文”,使学生增加“语知”,提高“语技”,感受“语理”,形成“语感”。长期坚持,就能就实现了“一篇带多篇”的阅读推进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陈荣.例谈以文本为“原点”的有效阅读教学[J].语文教学之友,2013(07).
[2]周信东.“教学目标”的再认识[J].江苏教育研究,2012(06).
[3]李海林.语文教材的双重价值与教学内容的生成性[J].语文学习,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