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实践的产物,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活动和辛勤劳动的结晶。独特的教学风格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不懈努力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教学风格 形成 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风貌和教学特色。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和教育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并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广博的知识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则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经验表明,知识面狭窄的教师,或除教科书和参考书之外什么都不阅读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教学风格的。为此教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酷爱读书,与书为伴,以书会友,博览群书,获取广博的知识,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功底。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师的高度,影响着教师的视野,影响着教学风格的形成。正因如此,有人指出:“教师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阅读到那里,教学就到那里,阅读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真正驰向教育家的彼岸,才有可能形成教学风格。为此教师应通过阅读获取三个方面知识:一是背景知识。学科知识相互贯通,学科思维相互渗透,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必须广泛地涉猎教科书之外的其它学科知识,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书生教师,做一个博学者和“杂家”。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够游刃有余地上下联动,纵横驰骋,丝丝入扣,将教学内容演绎得精彩纷呈,并牢牢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引擎,享受教学过程的内在之美。为此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文学名著、自然科学的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的通俗读物以及与中学教学相关的书刊等。二是专业知识。教师要形成教学风格,还要深入阅读专业理论书籍,获取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夯实专业根基。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专业理论书刊,了解学术动态,关注学科前沿,收集整理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时代步伐。这样做有助于教师高屋建瓴地精准地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深入淺出地演绎学科知识。三是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是教育家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研究教育理论,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科学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此教师应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和教学法等经典理论,研读教育实践家的经典论著和教育教学理论评述以及相关的学术性刊物等,为形成教学风格积淀深厚的理论功底。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专业根基不牢,理论知识贫乏,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学风格的。因此教师应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统帅,打破学科壁垒,通联广达,将各科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链条中,为形成教学风格积累广博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
如果说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探索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教学风格的形成受到教学实践经验、知识涵养、理论素养、个性特征和教学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离开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就不可能形成教学风格。
实践探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因而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诸多素质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胆略和勇气,需要教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因如此,很多教师虽有教学实践的经历,却无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他们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地使用同样的方式方法讲授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着同样的语调、同样的声音、同样的面部表情和同样的思维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变更地甚至机械麻木地从事着课堂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这样的教师即使教了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书,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境界。教师不能把教学工作庸俗化为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敛财的手段,而应将教学工作视为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和志业,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教师在教学上应精益求精,不能把自己塑造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和知识的兜售者,满足于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和例题的反复讲解,而应从人类文化学角度演绎学科内容,传承人类文化,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形成教学特色。二是积极探索。“教无定法”,这就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不同理论、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事实上,新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为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又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讲授同一内容。“教无止境”,决定了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教法,而应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在探索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三是善于总结。为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应勤于动笔,将教学中的做法如实地记录在案,将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总结记录下来,积累日益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提炼升华,将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经验。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勤于记录,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积累日渐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根基。 三、借鉴和反思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途径
借鉴与反思是教师成功构建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离开借鉴与反思,则难以形成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应在借鉴他人教学风格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借鉴他人教学风格是初步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实践探索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进行实践探索就一定能构建教学风格。实现中,有些教师在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遗余力,不辞劳苦,但始终未能形成教学风格。教师要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单凭实践探索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如果教师盲目迷信自己的经验,并将其绝对化,那么非但不能形成教学风格,反而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为此教师在构建教学风格的过程中需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实践表明,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则难以开辟教学的新天地,更难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领域,很多优秀教师甘为人梯,敢做“拓荒者”和开路先锋,披荆斩棘,走在时代前列,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形成各式各样的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教育理论家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具体分类,如斯腾伯格从认知风格角度将其分为:立法型、执行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等七种类型。我国学者主要从表达风格角度将其分为:理智性、自然型、情感型、幽默型和技巧型等五种类型。理论家们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和分类,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站在他人的肩膀上从中汲取其有益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精神财富,并与自身的实践经验融为一体,才能初步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反复揣摩,深刻领悟他人教學风格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技巧和方法等,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勇于创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以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教师最终形成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能够使实践经验变成理论,并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从而有助于推进教师由教学经验、教学中的模仿行为走向教学的独创,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教学风格。为此教师应在阅读过程中反思,以发现知识和理论掌握上的欠缺,修复和完善知识链条,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教学风格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反思,以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反思,并将其提炼升华为理性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既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历,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样的教师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也就谈不上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应在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反思,以补自己教学风格之欠缺。教师只有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将反思贯穿于构建教学风格的全过程,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驾驭教学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优秀教师的共性特征,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立足于教学实践,扩展知识面,将借鉴与反思贯穿于教学风格构建的全过程,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教学风格 形成 策略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4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独具个性魅力又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风貌和教学特色。独特的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和教育影响力的提升,从而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懈努力,积极探索并构建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广博的知识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则难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经验表明,知识面狭窄的教师,或除教科书和参考书之外什么都不阅读的教师,是不可能形成教学风格的。为此教师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酷爱读书,与书为伴,以书会友,博览群书,获取广博的知识,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文化功底。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师的高度,影响着教师的视野,影响着教学风格的形成。正因如此,有人指出:“教师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阅读到那里,教学就到那里,阅读的高度就是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真正驰向教育家的彼岸,才有可能形成教学风格。为此教师应通过阅读获取三个方面知识:一是背景知识。学科知识相互贯通,学科思维相互渗透,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必须广泛地涉猎教科书之外的其它学科知识,做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书生教师,做一个博学者和“杂家”。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就能够游刃有余地上下联动,纵横驰骋,丝丝入扣,将教学内容演绎得精彩纷呈,并牢牢地抓住学生思维的引擎,享受教学过程的内在之美。为此教师应广泛阅读经典文学名著、自然科学的科普读物、社会科学的通俗读物以及与中学教学相关的书刊等。二是专业知识。教师要形成教学风格,还要深入阅读专业理论书籍,获取丰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夯实专业根基。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专业理论书刊,了解学术动态,关注学科前沿,收集整理与学科教学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时代步伐。这样做有助于教师高屋建瓴地精准地把握学科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深入淺出地演绎学科知识。三是理论知识。教育理论是教育家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研究教育理论,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科学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为此教师应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美学、教育伦理学和教学法等经典理论,研读教育实践家的经典论著和教育教学理论评述以及相关的学术性刊物等,为形成教学风格积淀深厚的理论功底。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残缺不全,专业根基不牢,理论知识贫乏,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教学风格的。因此教师应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统帅,打破学科壁垒,通联广达,将各科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知识链条中,为形成教学风格积累广博的知识。
二、实践探索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
如果说教师拥有广博的知识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探索则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教学风格的形成受到教学实践经验、知识涵养、理论素养、个性特征和教学技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决定性因素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离开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就不可能形成教学风格。
实践探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因而对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素养和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等诸多素质和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胆略和勇气,需要教师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正因如此,很多教师虽有教学实践的经历,却无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他们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地使用同样的方式方法讲授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着同样的语调、同样的声音、同样的面部表情和同样的思维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不变更地甚至机械麻木地从事着课堂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己任。这样的教师即使教了几年、十几年或更长时间的书,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提高境界。教师不能把教学工作庸俗化为谋生手段,更不能作为敛财的手段,而应将教学工作视为自己执着追求的事业和志业,增强教师职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教师在教学上应精益求精,不能把自己塑造成为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和知识的兜售者,满足于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和例题的反复讲解,而应从人类文化学角度演绎学科内容,传承人类文化,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以形成教学特色。二是积极探索。“教无定法”,这就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不同理论、不同策略和不同方法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探索。事实上,新教材作为教学资源,作为教学的重要参考书,为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教材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又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讲授同一内容。“教无止境”,决定了教师不能满足于现有的教法,而应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在探索的征途中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三是善于总结。为形成教学风格,教师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应勤于动笔,将教学中的做法如实地记录在案,将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总结记录下来,积累日益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提炼升华,将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再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补充和修正自己的教学经验。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在探索和尝试的过程中勤于记录,善于思考,不断总结,才能积累日渐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为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实践根基。 三、借鉴和反思是形成教学风格的途径
借鉴与反思是教师成功构建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离开借鉴与反思,则难以形成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应在借鉴他人教学风格中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通过自我反思,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最终形成成熟的教学风格。
教师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借鉴他人教学风格是初步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实践探索是形成教学风格的关键,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要进行实践探索就一定能构建教学风格。实现中,有些教师在实践探索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遗余力,不辞劳苦,但始终未能形成教学风格。教师要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单凭实践探索和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单凭自己的经验,“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如果教师盲目迷信自己的经验,并将其绝对化,那么非但不能形成教学风格,反而会阻碍自己的进步。为此教师在构建教学风格的过程中需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实践表明,夜郎自大,故步自封,闭门造车,则难以开辟教学的新天地,更难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教学领域,很多优秀教师甘为人梯,敢做“拓荒者”和开路先锋,披荆斩棘,走在时代前列,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技巧和教学智慧,形成各式各样的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教育理论家们又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风格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具体分类,如斯腾伯格从认知风格角度将其分为:立法型、执行型、整体型、局部型、激进型和保守型等七种类型。我国学者主要从表达风格角度将其分为:理智性、自然型、情感型、幽默型和技巧型等五种类型。理论家们对教学风格的研究和分类,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更好地学习、研究和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站在他人的肩膀上从中汲取其有益的营养,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和精神财富,并与自身的实践经验融为一体,才能初步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为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反复揣摩,深刻领悟他人教學风格中蕴含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艺术、教学技巧和方法等,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个性特征,勇于创新,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以初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教学反思是教师最终形成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能够使实践经验变成理论,并促使理论向实践的渗透,从而有助于推进教师由教学经验、教学中的模仿行为走向教学的独创,融会贯通,最终形成教学风格。为此教师应在阅读过程中反思,以发现知识和理论掌握上的欠缺,修复和完善知识链条,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教学风格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教师应在实践过程中反思,以发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反思,并将其提炼升华为理性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既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历,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这样的教师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也就谈不上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师应在借鉴他人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的过程中反思,以补自己教学风格之欠缺。教师只有养成勤于反思,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将反思贯穿于构建教学风格的全过程,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智慧,提高驾驭教学的能力,从而最终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优秀教师的共性特征,能够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志存高远,执着追求,立足于教学实践,扩展知识面,将借鉴与反思贯穿于教学风格构建的全过程,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