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债危机——欧元走向覆灭的开端

来源 :商品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o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欧债危机的现状分析
  欧洲央行在2011年12月最新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中详细描述了欧元区金融稳定面临的四大关键风险:传染效应:脆弱的公共财政、金融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传染与负面反应;融资紧张:欧元区银行业融资紧张;宏观经济:疲弱的宏观经济活动、银行的信贷风险与经济体内可获得信贷减少的第二轮效应;贸易失衡:关键全球经济体失衡与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的风险。报告指出:“由于主权债务危机及其与银行业的相互作用恶化了不断疲弱的宏观经济增长前景”,欧洲央行对2011年下半年欧元区金融稳定的担忧极大地增加。1.欧债危机风暴中心的成员国公共财政压力巨大,为了偿还债务、获得援助不得不采取严苛的撙节措施。这种似乎是着眼于未来的策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的大幅下滑,市场对于主权债务可持续性的忧虑上升,金融业流动性紧张,反过来这些国家在债券市场融资的能力进一步削弱。这就像是一个无限恶性循环的末日机器。而那些被视为财力疲弱、宏观金融形势紧张和银行业可能进一步蒙受大量损失的成员国,抵御进一步危机传染的能力尤其弱小。图一为2011年1月-12月德国、比利时、法国与欧猪五国(葡萄牙、爱尔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的10年期主权债券收益率 与10年期隔夜指数掉期利率(OIS)之差。这是反映市场情绪的关键指标。图中希腊和葡萄牙的恶化趋势是比较明显的,最为安全的德国基本是一条躺直的曲线。希腊的状况最为糟糕,已经超过3200个基点。
  2.2012年,众多欧元区国家面临着进一步巨额融资的需求,但是有多少国际投资人愿意埋单呢?这仍然是欧元区金融稳定最紧迫的风险之一。美国人此前已经明确表示不愿意为救助欧洲出钱。新兴市场国家又如何呢?
  
  2月中旬,在中国副主席习近平正式出访爱尔兰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不赞成唱空或者做空欧洲,中国还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支持欧盟、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解决欧债问题所作的努力。中国方面也不止一次表示,以前、现在、未来都将是欧债的投资者。这种表态是存在政治上的考量的。事实上,中国到底愿意多大程度上去趟这滩美国人避之不及的浑水呢?世界黄金协会年初指出,中国央行在2011年最后几个月大量买进黄金,是中国黄金进口量飙升的原因所在。香港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从香港进口的黄金在2011年最后三个月飙升至227吨。中国是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其黄金产量在去年四季度保持在100吨左右,表明全年总供应量至少有330吨。但同时中国的黄金需求估计只有191吨,缺口表明官方机构购买了黄金。各国央行2011年黄金净买入量约440吨,为196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型买家包括墨西哥、俄罗斯和韩国央行。也许欧债未来收益可观,可是毕竟追求高风险、高收益并不是央行储备的原则。
  图二为2012年欧元区国家的融资需求预估,蓝色为总体政府赤字,红色为到期主权债务。赤字和到期债务占GDP比重最高的前五名是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比利时和西班牙。
  
  3.随着许多欧元区国家融资成本的骤升,银行股股价大幅下跌,进一步加剧了欧元区银行业市场融资的风险。2月16日评级机构穆迪对于17家全球大型金融或证券机构评级发出警告,其中9家金融机构位于欧洲。尽管未来被降级市场已有预期,但仍会对银行长期的借贷成本和抵押标准等运营产生实质性影响。主权债务危机负面效应传导至银行业,欧元区金融业融资需求将面临更沉重的挑战,这将是新的灾难的开始。
  图三显示欧元区银行债务到期时间,而2012年一季度正是一个偿债的高峰期。
  
  4.目前又有一个新的风险点可能导致欧洲经济收缩风险上升,这个因素就是能源价格。数据显示,欧元区每升汽油价格已经涨至历史新高1.76欧元,按当前汇率折算相当于每加仑汽油8.75美元。其中,希腊油价成本是3年前的两倍多(如图四),汽油、柴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的价格都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而这还只是制裁伊朗前夕的数据。
  虽然欧债危机拖拖拉拉这么几年时间,投资者的神经开始麻痹,甚至连欧元区的官员也开始自欺欺人的觉得最坏的事情已经结束了。但是数据是不会说谎的。
  
  有消息称,德国财长朔伊布勒认为希腊不可能做到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希腊政府应该官方宣布破产并与其债权人协商更多减记。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IMF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希腊债务占GDP比重可能将达到129%,仍然高于IMF此前设定的120%的债务率“可持续”性目标。
  二、欧债危机救援措施效果分析
  为什么我对于欧债危机、欧元的前景持悲观的看法呢?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欧元区面临的债务困境实在太糟糕,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救援的不力。在欧债问题上我们只看到争吵、推责和抱怨,没有合作、反思和改革。
  去年11月我专访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教授时,他就指出:
  欧债问题与其说是一个经济问题,不如说是欧元区内部政治制度安排的一个问题。欧元区内部的制度安排使他们得出一个集体决策的结论非常难,对于金融危机来说,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是很重要的。错过了时机,事情可能就变得不可收拾。对欧洲人不改变现有决策机制就能推出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是不抱信心。可能希腊这种小国家被开除出欧元区,已经是最好的结果。意大利、西班牙不能出问题,如果这两个国家都要被开除,那欧元实际上就已经崩溃了。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些退出欧元区的国家经济会倒退几十年,而世界经济和由此引起的债务会使欧洲的银行在多少年内几乎失去放贷的能力。金融市场的动荡会比雷曼兄弟倒闭时更大,所以大家对欧债危机的前景很悲观是有道理的。
  有经济学家指出欧债救援必须快速做四件事。第一,必须弄清欧洲政府中哪些是无流动资金的,哪些是无力偿付债务的,之后对于有清还债务能力的政府给予支持,对那些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重组。第二,必须支撑欧洲银行,以确保他们经受住主权违约。第三,需要改变欧元区的宏观经济政策,由削减预算向经济增长转变。最后,必须开始设计一种新体系,以便阻止这种杂乱秩序再次出现。在我看来这四件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正视债务现状,充分暴露风险,分别处理。这条最基本的原则,欧元区都没有做到。如果大家记得的话,在欧债危机初露苗头的时候,希腊、爱尔兰一个接一个的站出来表态,本国债务是可持续的,没有接受救援的必要。掩盖真相在资本市场上永远是最危险的行为。当国际评级机构抓住机会出手时,局势恶化的速度已经不是欧元区可以控制的了。意大利和西班牙受到危机的影响,不是因为他们财政突然恶化,而是因为投资者担心他们可能会违约。信心的丧失,就是因为未能明确在希腊等国与西班牙和意大利之间划清界限。意大利和西班牙依然有清还债务的能力,只是欠缺流动性。希腊,就是个清晰而明确的无力偿付债务的国家,必然有一段艰难而有序地减记过程。否认事实必然会伤害其他国家。欧洲必须做一个诚实的判断,这些国家到底在界限的哪一侧,建立有效的防火墙。
  2.支撑银行,支持有还债能力的政府。核心国家如德国和荷兰拥有足够的现金来协助本国银行,但外围国家政府可能需要欧元区资金支持。此前设立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是明智的选择。同时欧洲央行也应该承诺提供无限的流动性帮助这些银行。问题在于,一方面在稳定机制的运营上现在各国分歧很大,效率低下。而欧洲央行由于没有统一的财政支持,想像美联储一样量化宽松是不可能的。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央行有限的债券购买行动已经遭到了德国籍委员的抗议,纷纷辞职。
  3.由紧缩转向发展经济。急剧削减预算赤字是目前欧元区债务国的头号大事,包括增加税收和削减开支。但巨大的财政紧缩又会把经济拖进衰退,进而增加对政府债务和欧洲银行的担忧。经济学家指出,可靠的救援应该是专注经济增长,和不可避免的债务重组。所有存在问题的成员国都需要结构改革、清除官僚主义和推迟退休来为经济复兴创造条件。虽然目前的紧缩、改革会给人民带来痛苦,但政治家们不能因为选票而变得短视。但是从欧元区现在的情况来看,短视的政客大有人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恢复市场信心,但不是所有欧洲人都像德国人一样智慧和勤勉。
  4.第四步需要很长时间来完成——欧元区新的制度体系的建立。很多学者给欧债危机开除了长期药方:建立统一的财政联盟,扩大央行的权限,甚至建立欧盟合众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最有效的方法,但同时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单从现在在推出欧债债券问题上各国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实现的难度。现在如果德国人能做出一点牺牲,推出欧元区统一债券可能是市场最想看到的。但这就相当于把德国做抵押来为这些国家融资,对于德国来说,损失太大。因为这会提高德国的融资成本,而且将来这些国家真的出问题,德国经济要为他们埋单,所以德国人肯定不会同意。当前危机的根源在于虽然创建了单一货币,却没有统一的国家在背后支撑,通过这次危机这个问题如今越来越明显。
  三、欧元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
  有效的经济政策和制度构建应该是顺应人性的。这也是我认为欧元终将走向覆灭的最根本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欧洲各国媒体近来的评论,《意大利日报》头版的一篇文章将欧元区危机与奥斯维辛集中营联系起来,对德国的傲慢提出警告。希腊报纸过去不谈纳粹德国占领希腊的禁忌,也已经打破了。在整个南欧,“丑陋的德国人”又回来了。人们指责他们将其它国家推入贫困的深渊,践踏其它国家的政府,对所有人都颐指气使。不可否认,在救援上德国人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实际上,德国已向各种欧洲救援基金承诺提供2110亿欧元资金,相当于德国年度预算的70%左右。
  这种分歧,这种怨恨不是突然产生的。我之前看过一篇有趣的文章《欧洲人是这样互相鄙视的》,立刻加深了看空欧元的观点。文章结尾写道:“在天堂,工程师是德国人,厨师是法国人,警察是英国人,情人是意大利人,一切由瑞士人统领;在地狱,工程师是法国人,警察是德国人,厨师是英国人,情人是瑞士人,一切由意大利人统领。”也许共同的利益可以暂时把面和心不合的人们绑在一起,但这种捆绑、这种一体化确会随时遭遇挑战,脆弱的不堪一击。
  相关内容敬请关注本频道电视节目《 外汇市场》
其他文献
在仙游,几乎所有客户没有不认识本刊市场二部媒介经理牟宗志的,不过大家都喜欢称他为“小牟”。  初见小牟的人,都会认为他性格外向,做起事来风风火火,是一个对红木家具市场非常了解的人。特别当他通过电话与客户沟通,介绍本刊的一些状况和活动以及红木家具行业的一些新动向时,你会感觉到洋溢在他的周围的那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激情。但当你和小牟相处久了,就会发觉他骨子里还是挺内向的。  在本刊,小牟算得上是老员工了,
期刊
2012的降临,或许最令人担心的并不是所谓的“经济下行”,而是在这种现实中行业所集体展示出的态度、认识与谋略。因为毕竟未来的路还需要我们自己去践行。但与明日息息相关的,仍是今日之储备与见地。  “探寻我们今日之储备与见地是什么”便成为我们制作本期关注的目的,之所以将关注焦点锁定在协会上,则是因为协会代表着一个区域的共同声音,集中了区域市场的整体特性,也显示出区域市场的不同瓶颈。通过协会,我们将较为
期刊
走进位于北京马甸红木卖场的元盛隆博店,一眼便能看到两张同样用红酸枝做的皇宫椅。如果对中国红木古典家具了解不够深入,乍一看可能会认为这两张椅子并没什么区别:座屉都是采用京作家具典型的鼓腿彭牙结构,从高到低一顺而下的椅圈,由鹅脖、联帮棍、立柱、靠背板与座屉相连,椅圈在尽头扶手处的云头外都透雕一组花纹。但如果上手搬一搬,就会发现两张椅子的重量不一样。那张重的来自其他坊间制作,而那张较轻的则是由元盛隆博打
期刊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13年,却如同它在历史上对清王朝的发展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样,在清式家具,至少是以紫檀为首的清式宫廷家具的形成与发展上,也是一个承上启下、新品迭出的重要历史时期。目前,一些传世的清式家具,虽无年款,但从结构考究、用料精选、属清式风格且无繁琐之蔽上可断定,当属雍正时期的作品,且是清式家具中的佼佼者。  就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雍正特别有兴趣、着意指点、参与设计的陈设及文玩种类有
期刊
一、中式家具文化的复兴是时代的召唤  “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文化所浸润的出来的中式家具,是一个东方帝国贵族神韵与精神内涵的高度浓缩,它所包含的高贵、堂皇、大气、平和的气息,是不可企及的。  唐、宋以来,中式家具经数百年的发展至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处于世界家具界的巅峰,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人文思想与精神智慧的集中体现,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奢侈品。尤其是明式家具,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家具的发展,从
期刊
玩儿古家具,“一眼货”有讲究,古家具由于年代久远,充满了岁月留下的印迹,有老味、有残破、有包浆、有光韵,有些物件外表苍老,行家一眼就可看出,这就是行中常用的一句术语“一眼货”。在玩家眼里,开门的老家具无需鉴别,几十年的磨练,品相好的物件只需一眼,就喜上眉间,印在心田。  但“品相好的“一眼货”越来越少了。  康先生在老家具行里,子承父业,玩了几十年,经多识广,对他来说,“一眼货”虽不完全可靠,但还
期刊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共出现了68次,而且明确指出了今年改革的六大重点任务: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深化价格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推进政府改革。这些领域在以往都是“禁区”,既得利益和体制机制障碍重重,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难度相当之大。  目前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已经没有“软骨头”可啃,已经不能回头,改革攻坚是大
期刊
从1985年开始,旧家具自广州等地大量流出大陆,南方商人纷纷北上找货,古家具价格暴涨。张德祥将这种情况告诉了王世襄先生并带他私下看了几家倒爷的家具库房,建议王先生提请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于是王先生给国家文物局写了一份报告,之后,文物局下文并派人赶赴广州,各方协力阻止高档古典家具的外流。这才暂时挡住了这股潮流。  自广州人撤离了北京后,朝外有个木器商人的明式黄花梨架子床怕砸在手里,就主动上门请张德祥买
期刊
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企业艺术收藏,多数将自身积累的闲置资金,用于艺术品的购买和收藏,进而获得相对保值且稳定增值的投资回报,并树立良好企业文化形象、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  目前,“企业艺术收藏”的热潮也正在中国涌动。在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企业艺术收藏论坛上,中外企业家和收藏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藏品包括木雕、根雕、漆器、红木家具等5000余件套。业界估算,目前藏品总价值在13亿元左
期刊
透过公告看业绩透过数据看本质透过质询看诚信    主持人:许珊姗  本期嘉宾:  北京工商大学副教授 张继德证券日报创业周刊主编 袁元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殷巧红   5亿盈利背后是亏损和负债  主持人:首先来看一下ST金叶最新的财务公告,2011年,ST金叶净利达到5.4亿元,大幅扭亏为盈,相比2010年它净亏损1.57个亿,扭亏原因主要是公司在2011年实施了资产注入,公司由ST光明变更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