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战争。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曾经历过战争。但我们对战争的认识、理解也因此比较有限、肤浅。如何让学生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种种,从而引发他们对战争的思考,“看电影”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包裹、冲击更容易带来心灵的震颤。
观影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样的影片不少,我该选择哪一部推荐给学生呢?它应该是经典影片。最后我选择了《拯救大兵瑞恩》推荐给学生,这部影片不仅符合我的要求,而且展示了战争中丰富的人性。
因为课堂时间太少,所以学生是周末在家里自主观看的。下载了电影给学生拷回去,在班群上也跟家长作了一个交代。家长们很积极地回应,甚至有的家长表示会跟孩子一起看。
虽然观影的一个目的是感受战争的残酷,但我并没有跟学生提起。我想影片会有更丰富的东西冲击他们的视觉,震动他们的心灵。而教育的目的越隐蔽,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越好。于是,在观影前,我只用一两句话概括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背景,留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八个救一个,值不值?
这个问题带着挑战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到影片中寻找答案。当然,我知道影片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冲击他们视觉的便是战争的惨烈。不少同学在观后感里都提到了那从腹腔里流出的肠子,那呢喃着叫“妈妈”的士兵,他们写道: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当时英美联军正和德国打得不可开交,想要在诺曼底登陆。子弹、炮火、硝烟充斥在战场上,血腥味、哭喊声弥漫在空气中。多少个战士倒下,有的被炸断了手脚,有的被枪林弹雨贯穿了身体。一个将士捂着自己已被炸开一地的肠子大声地喊着:“妈妈!妈媽……谁来救救我。”炮火声混杂着叫喊声,为影片布上一层灰蒙蒙的景,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带着他们的身躯与信仰一起沉入了江底。这是多么残忍、多么残酷的战争啊!(颜卓仪)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幕幕逼真的战争场景,特别是开头在奥马哈海滩战争告一段落后的血海,让我的心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海滩上的残肢断臂,狰狞的尸体,还有血花四溅的景象。(熊芳毅)
战争的残酷以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烙在了学生心里,我在观影结束后的影片共赏课中,用影片截图重现了这些场景,定格这一人间地狱的图景,再给他们一次视觉的冲击。我跟他们分享着我的观影感受,强化着彼此对战争的厌弃。这是一种共鸣,教师不必干巴巴地说“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学生自能埋下一棵“不要战争,只要和平”的种子。
而电影还能带给我们更多元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
在影片共赏课前我跟学生聊过,他们大多数人很少注意到影片开头登陆士兵对战俘的态度,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注意到了米勒放走了枪杀他们战友转而投降的德国兵。
课堂上,我再现了两个对比的片段。我说:
“为战友复仇的愤怒还在胸膛里沸腾翻滚,左奔右突地要找一条出路,所有人恨不得抓住德国兵,杀之而后快。德国兵一投降,却堵住了所有仇恨的出路。米勒他们不得不遵守日内瓦公约中对战俘的‘宽容’,放走了德国兵。这是对人性对人心多大的考验!”
影片外,同样的问题也拷问着学生,拷问着每个人的人心和人性:
“为什么不杀了那个德国兵?”莱宾这样问。回答他的是队友的话:“服从命令,归队。”
而发出命令的米勒却沉默了很久。
这样做真的对吗?(杨)
我把杨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没有回答,却看得出他们在思考,看得出他们被触动着。
我接着说:
“对不对?值不值?这样的问题搅扰着我们。
“为了离家更近,为了妈妈,为了信仰……我们努力寻找着答案。”
“战争,是磨灭了人性,还是人性在战争中愈发显得熠熠生辉?”
我又留下了短暂的空间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但我并没有停留太久,用“或许每个人用不同的行动,作出了不一样的回答”作了一个小结,却再抛出一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
学生眼神闪动,欲言又止。我挥挥手,没有让学生作答,不置身事内,谁知道自己会如何呢?所有的提问所有的讨论不过是让自己更清晰:我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我会后悔吗?诸如此类。
观影课上,我们没有忽略每一个展示人性的瞬间,每一个不同的人物塑造,将他们一一再现。我说道:
“太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瞬间,太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形象。”
“那个为救小女孩中弹倒下的卡帕佐,在弹雨里举着给爸爸的信,那封不愿被鲜血染红的家书。那个在桥头,决定留下来和瑞恩一起战斗的迈克·霍瓦特中士,那脸上浅浅的笑意和柔和的眼神。那个连敌军都不屑于杀的懦弱的厄本,那个嘱咐着‘别辜负大家’的米勒上尉……”
学生在观后感中也写到:
我最喜欢的是这支部队中的领导者米勒上尉,他原是一名教师,却投身于战争。记得最开始,一起寻找瑞恩的时候,大家都是抱怨的。有个士兵问他:“上尉,即使这个任务很不值得我们也要去吗?”他的回答是:“这才更加要服从。”“上尉,你不会抱怨这次任务吗?”“我觉得这项任务好极了,意义重大,值得我全力以赴。而且我替瑞恩的母亲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了慰藉她,我愿意赔上我和部下的性命。”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将领的英勇无畏以及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当找到瑞恩时,他也并没有带领大家离开,而是加入这场战斗。当他还剩最后一口气时,他用颤颤巍巍的手扶住瑞恩说:“詹姆斯,别辜负大家。”最后,他走了,眼睛却没有闭上,里面充满了刚毅与坚定!(颜卓仪)
在我们将影片中让人难忘的镜头难忘的人物都过了一遍,边看边分享师生各自的看法后,最后回到了观影前的那个问题:“八个救一个,值不值”。所以《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影分享课是以何颖萱同学的《为了一个人的牺牲》观后感作小结的,我为学生全文朗诵——值,或不值? 这个问题可能有些残酷,在那个战火遍野的年代里,似乎没有人会浪费掉逃亡的时间去思考一个毫无意义甚至会送命的问题。可真的毫无意义吗?当八个人的小分队踏上拯救瑞恩的道路,看着亲密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这个问题就始终在他们脑海里盘旋:“值得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残酷的战争将所有的人都赶进一个判定生命价值的圆圈,无论是个人救集体,还是集体救个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值不值得”,而是其生命的重要性和拯救的紧迫性。在战场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至关重要。我们看到了彰显生命至高无上而制定的法律条文。当一个母亲面对三个孩子的死讯,最后那个孩子的幸存便是对这位母亲最大的慰藉。所以,八个人的这次任务是无比虔诚的,是对生命的尊敬和保護。
米勒上尉的一句话诠释了这个问题的第二个答案:“活下去,回家。”当卡帕佐被敌人命中倒地,他为了不让血弄脏高举着手中的家书。当韦德生命奄奄一息,他低声呢喃:“妈妈,回家。”家,是他们逐渐冷酷的心唯一温暖的依靠,是他们为国献身的信念和信仰。所以,这是他们在解救过程中产生分歧又并肩作战的理由。活下去!回家!
我想,还有一个答案,他们是军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无论他们是否同意,是否为此丢掉性命,军令大如天,有多么荒唐,或多么危险,他们无法拒绝和回头。既然选择了从军,那么上级的命令,便要义无反顾地执行,即使像电影最后大多数人战死沙场,那也是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或许,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值得或不值得,只有应该或不应该。就如米勒对瑞恩说的:“别辜负。”
最后送给大家电影中的名句:对于世界,你是一个大兵。对于母亲,你是整个世界。值,或不值?
何颖萱似乎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又似乎仍在思索,聆听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就在这样的思考中结束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影欣赏课,大家坐在座位上,显得比平时要沉默。
这样的一次观影,以一个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思考,却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观影后引发的各种问题,既解决了学生在观后感中的提问,教师又将问题细化深化。教师引领,榜样学生激励,共同将大家对影片的理解带入更深之处,这对学生影评水平的提升有着很明显的引领作用,这是后话了。
总之,借助着影片,学生对战争的感受更丰富了,对战争的思考更深入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单元课文的理解,确实是事半功倍。在学生观影热情余温未散之时,我趁热打铁推荐了《美丽人生》,那又是新的观影经历了。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二中公办初中)
观影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影片,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这样的影片不少,我该选择哪一部推荐给学生呢?它应该是经典影片。最后我选择了《拯救大兵瑞恩》推荐给学生,这部影片不仅符合我的要求,而且展示了战争中丰富的人性。
因为课堂时间太少,所以学生是周末在家里自主观看的。下载了电影给学生拷回去,在班群上也跟家长作了一个交代。家长们很积极地回应,甚至有的家长表示会跟孩子一起看。
虽然观影的一个目的是感受战争的残酷,但我并没有跟学生提起。我想影片会有更丰富的东西冲击他们的视觉,震动他们的心灵。而教育的目的越隐蔽,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越好。于是,在观影前,我只用一两句话概括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背景,留了一个问题给学生思考:八个救一个,值不值?
这个问题带着挑战的魅力吸引着学生到影片中寻找答案。当然,我知道影片带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问题的答案。
首先冲击他们视觉的便是战争的惨烈。不少同学在观后感里都提到了那从腹腔里流出的肠子,那呢喃着叫“妈妈”的士兵,他们写道: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当时英美联军正和德国打得不可开交,想要在诺曼底登陆。子弹、炮火、硝烟充斥在战场上,血腥味、哭喊声弥漫在空气中。多少个战士倒下,有的被炸断了手脚,有的被枪林弹雨贯穿了身体。一个将士捂着自己已被炸开一地的肠子大声地喊着:“妈妈!妈媽……谁来救救我。”炮火声混杂着叫喊声,为影片布上一层灰蒙蒙的景,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江水,带着他们的身躯与信仰一起沉入了江底。这是多么残忍、多么残酷的战争啊!(颜卓仪)
看完这部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幕幕逼真的战争场景,特别是开头在奥马哈海滩战争告一段落后的血海,让我的心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海滩上的残肢断臂,狰狞的尸体,还有血花四溅的景象。(熊芳毅)
战争的残酷以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烙在了学生心里,我在观影结束后的影片共赏课中,用影片截图重现了这些场景,定格这一人间地狱的图景,再给他们一次视觉的冲击。我跟他们分享着我的观影感受,强化着彼此对战争的厌弃。这是一种共鸣,教师不必干巴巴地说“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学生自能埋下一棵“不要战争,只要和平”的种子。
而电影还能带给我们更多元的视角和更深入的思考。
在影片共赏课前我跟学生聊过,他们大多数人很少注意到影片开头登陆士兵对战俘的态度,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注意到了米勒放走了枪杀他们战友转而投降的德国兵。
课堂上,我再现了两个对比的片段。我说:
“为战友复仇的愤怒还在胸膛里沸腾翻滚,左奔右突地要找一条出路,所有人恨不得抓住德国兵,杀之而后快。德国兵一投降,却堵住了所有仇恨的出路。米勒他们不得不遵守日内瓦公约中对战俘的‘宽容’,放走了德国兵。这是对人性对人心多大的考验!”
影片外,同样的问题也拷问着学生,拷问着每个人的人心和人性:
“为什么不杀了那个德国兵?”莱宾这样问。回答他的是队友的话:“服从命令,归队。”
而发出命令的米勒却沉默了很久。
这样做真的对吗?(杨)
我把杨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没有回答,却看得出他们在思考,看得出他们被触动着。
我接着说:
“对不对?值不值?这样的问题搅扰着我们。
“为了离家更近,为了妈妈,为了信仰……我们努力寻找着答案。”
“战争,是磨灭了人性,还是人性在战争中愈发显得熠熠生辉?”
我又留下了短暂的空间给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但我并没有停留太久,用“或许每个人用不同的行动,作出了不一样的回答”作了一个小结,却再抛出一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
学生眼神闪动,欲言又止。我挥挥手,没有让学生作答,不置身事内,谁知道自己会如何呢?所有的提问所有的讨论不过是让自己更清晰:我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我会后悔吗?诸如此类。
观影课上,我们没有忽略每一个展示人性的瞬间,每一个不同的人物塑造,将他们一一再现。我说道:
“太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瞬间,太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形象。”
“那个为救小女孩中弹倒下的卡帕佐,在弹雨里举着给爸爸的信,那封不愿被鲜血染红的家书。那个在桥头,决定留下来和瑞恩一起战斗的迈克·霍瓦特中士,那脸上浅浅的笑意和柔和的眼神。那个连敌军都不屑于杀的懦弱的厄本,那个嘱咐着‘别辜负大家’的米勒上尉……”
学生在观后感中也写到:
我最喜欢的是这支部队中的领导者米勒上尉,他原是一名教师,却投身于战争。记得最开始,一起寻找瑞恩的时候,大家都是抱怨的。有个士兵问他:“上尉,即使这个任务很不值得我们也要去吗?”他的回答是:“这才更加要服从。”“上尉,你不会抱怨这次任务吗?”“我觉得这项任务好极了,意义重大,值得我全力以赴。而且我替瑞恩的母亲感到深切的悲痛,为了慰藉她,我愿意赔上我和部下的性命。”就是这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将领的英勇无畏以及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当找到瑞恩时,他也并没有带领大家离开,而是加入这场战斗。当他还剩最后一口气时,他用颤颤巍巍的手扶住瑞恩说:“詹姆斯,别辜负大家。”最后,他走了,眼睛却没有闭上,里面充满了刚毅与坚定!(颜卓仪)
在我们将影片中让人难忘的镜头难忘的人物都过了一遍,边看边分享师生各自的看法后,最后回到了观影前的那个问题:“八个救一个,值不值”。所以《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影分享课是以何颖萱同学的《为了一个人的牺牲》观后感作小结的,我为学生全文朗诵——值,或不值? 这个问题可能有些残酷,在那个战火遍野的年代里,似乎没有人会浪费掉逃亡的时间去思考一个毫无意义甚至会送命的问题。可真的毫无意义吗?当八个人的小分队踏上拯救瑞恩的道路,看着亲密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这个问题就始终在他们脑海里盘旋:“值得吗?”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残酷的战争将所有的人都赶进一个判定生命价值的圆圈,无论是个人救集体,还是集体救个人,首先考虑的不是“值不值得”,而是其生命的重要性和拯救的紧迫性。在战场上,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至关重要。我们看到了彰显生命至高无上而制定的法律条文。当一个母亲面对三个孩子的死讯,最后那个孩子的幸存便是对这位母亲最大的慰藉。所以,八个人的这次任务是无比虔诚的,是对生命的尊敬和保護。
米勒上尉的一句话诠释了这个问题的第二个答案:“活下去,回家。”当卡帕佐被敌人命中倒地,他为了不让血弄脏高举着手中的家书。当韦德生命奄奄一息,他低声呢喃:“妈妈,回家。”家,是他们逐渐冷酷的心唯一温暖的依靠,是他们为国献身的信念和信仰。所以,这是他们在解救过程中产生分歧又并肩作战的理由。活下去!回家!
我想,还有一个答案,他们是军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无论他们是否同意,是否为此丢掉性命,军令大如天,有多么荒唐,或多么危险,他们无法拒绝和回头。既然选择了从军,那么上级的命令,便要义无反顾地执行,即使像电影最后大多数人战死沙场,那也是为祖国所做出的贡献。或许,在军人的字典里,没有值得或不值得,只有应该或不应该。就如米勒对瑞恩说的:“别辜负。”
最后送给大家电影中的名句:对于世界,你是一个大兵。对于母亲,你是整个世界。值,或不值?
何颖萱似乎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又似乎仍在思索,聆听的学生也是如此。我们就在这样的思考中结束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观影欣赏课,大家坐在座位上,显得比平时要沉默。
这样的一次观影,以一个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思考,却又不仅仅局限于一个问题的答案,一个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观影后引发的各种问题,既解决了学生在观后感中的提问,教师又将问题细化深化。教师引领,榜样学生激励,共同将大家对影片的理解带入更深之处,这对学生影评水平的提升有着很明显的引领作用,这是后话了。
总之,借助着影片,学生对战争的感受更丰富了,对战争的思考更深入了,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单元课文的理解,确实是事半功倍。在学生观影热情余温未散之时,我趁热打铁推荐了《美丽人生》,那又是新的观影经历了。
(作者单位:广西南宁二中公办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