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最负盛名的短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其恐怖、阴森和充满感伤而倍受读者青睐。主人公爱米丽那令人值得同情的一生向我们呈现出内战前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预示着南北冲突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对作品表现出的丰富内涵进行探究,也可以找到造成爱米丽悲剧的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关键词:福克纳 旧南方文化 南北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派创始人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以南方小镇为背景、以格里尔生家族的衰亡为主线,勾勒出美国南方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刻画出一个在重重矛盾和痛苦挤压下几近疯狂的怪诞人物形象。透过爱米丽那悲惋凄凉的爱情故事,读者足以窥见当时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不难看出,作者正是试图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因素,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以独特方式来诠释自我、表白内心、随美国南方命运沉浮的历史人物形象。可以说,透过作品反映的创作主题,福克纳把我们带回到了有限的历史空间,从而进入了广阔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轨迹的探索。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作品透视出的历史文化因素即是造成爱米丽悲剧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
一 旧南方文化的渗透
小说中的杰弗逊镇,是一个由封建贵族统治的美国南方小镇。在当时的南方文化中,等级制、父权制和妇道观是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来控制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约束着人们的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而爱米丽就犹如生活在这片土壤里的一粒种子。“如果说南方的等级制、父权制和妇道观曾带给爱米丽某些特殊权益的话,它们带给她更多的是迫害和痛苦,甚至毁灭。”
1 小镇等级制度窥探
在封建等级制度盛行的社会,出生于贵族家庭的爱米丽始终是杰费逊镇人们所关注的 “上流社会”人物,那曾是一个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豪威尔斯在《南方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曾指出,“家族势力”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代人,爱米丽的世界里充满了对家族荣誉的无限眷恋,她无时无刻不处在由自己的贵族身份带来的独特生活氛围中,这也注定她日后需承担的所谓维护门第高贵和尊严带来的负重。
小镇人眼中的爱米丽不仅是南方贵族的代表,而且是旧南方的象征,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纪念碑”。人们心目中的爱米丽神圣不可侵犯,神秘地宛如某种活着的神之化身。她“犹如一尊神像”,象征着社会珍视已久的某种价值观念,是淑女的高贵化身: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了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随着北方现代文明的入侵,平等观念的渗透试图打破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有纳税的义务,政府免费为所有住户装上邮箱,方便镇民的交际,而爱米丽顽强地拒绝时代变迁的脚步,对这种威胁和打破南方旧传统和旧秩序的行为极力反对。她坚决不肯纳税,也不让人在自家门前安装家家都有的邮箱。在她看来,这与她无法抛弃的高贵身份格格不入,她坚定地用自己的方式抵挡北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老镇长也想极力挽留昔日的辉煌,为爱米丽杜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言之,爱米丽的父亲曾借钱给镇里,应该用免税的形式来偿还。那些老一代的镇民们对爱米丽顽固保守的心态寄予了同情和理解,他们甚至把孩子送到她家中学习绘画。当然,人们“对传统的维护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但他们所要坚持和维护的并不是传统本身,而只是传统的纪念碑罢了。”
爱米丽之所以能够得到杰弗逊镇的承认,受到镇上人的尊敬和保护,不能不说是那个传统气氛浓厚的南方社会等级制度的功劳,因此说她是南方旧秩序、旧道德观念、旧价值标准的化身不为过之,这也使我们从某一侧面窥见了小镇的等级制度。
2 父权映射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父亲”从未以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却是一位将女儿命运牢牢掌握在手里的南方父权典型形象。父亲对爱米丽一生的影响深远而无所不在,她自小便在父亲的 “赐教”下担当起捍卫家族地位和维护这些传统义务的职责。“父亲”这位顽固守旧的美国南方贵族卫道士试图把女儿塑造成为标准的“淑女”形象。当爱米丽还是一个年轻女孩,渴望像其他芳龄女孩一样被人爱慕和追随时,就在父亲的严格纪律下,过上了充满“清规戒律”的生活。父亲对爱米丽的影响可从镇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镇人眼中的父女俩如同“一幅画中人物”: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持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俩的身影。”
为了维护门第的尊严,也为了个人自私的目的,父亲用“马鞭”赶走了爱米丽所有的追求者,剥夺了她获得幸福的机会。她的青春慢慢地被吞噬,三十岁时还孑然一身。
在父亲的权威和“过度保护”阴影里长大的爱米丽傲慢、孤寂、丧失了选择生活的自由,成了家族、财产、荣誉和利益的一部分,这也是男权主宰社会中女儿们的共同命运。常此以久的父权影射,使得爱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仍眷恋在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中。父亲对女儿的控制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以至在他去世后仍“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太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父亲的强悍代表着一种不可动摇的封建父权的震慑和权威,这种无影无形的力量左右着爱米丽的一生,以致父亲去世后她仍不知自觉地遵从着父亲的“教海”,捍卫着格里尔生家族最后的尊严。可见,作为一个有威慑力的贵族家长来说,爱米丽的父亲的确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3 妇道观约束的爱情悲剧
南方妇道观把女性看作“万恶之源”,是使人堕落的“魔鬼的工具”。“这种‘加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怪胎’像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观一样束缚、压制着广大妇女的灵魂。”女性一出生就受到“贞操观”的教育,全社会极力宣扬谦恭、隐忍、牺牲自我等传统女性价值观念, “女人的贞操”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似乎是早已注定的。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她有着和其他女子相同的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渴望。但背负着家族、传统的荣誉,她注定要做她姓氏的贞女。她的一举一动都要用是否像“格里尔生”家族成员的尺子来衡量和评判,她的自由变得极其有限,更不必谈婚姻大事。
父亲去世后,爱米丽陷入了自我封闭的情感世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保持的距离始终让人们无法了解她真实的内在。虽然,离开父亲的爱米丽尽量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用行动改变人们对她的印象,但无论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她总被视作“可怜的爱米丽”。一天,一位来自北方的筑路工人荷默闯入了她的情感生活。那时,拥有浪漫气质的南方贵族小姐,同拿“日工资”北方人谈情说爱需要极大的勇气。因此,他们之间的奇特爱情无疑遭到了镇人的非议、以及牧师和亲属的极力反对。然而,渴望爱情的爱米丽以格里尔生家族的执拗与自负,顶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舆论压力。她非但不妥协,还毫无顾忌地与荷默驾车出游。孤傲的她常常抬高自己的头,用一种高傲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毅然决然地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着荷默。最后,当爱米丽得知荷默不想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后,她那唯一一次拥抱爱情、追求幸福的梦想彻底被击碎了,害怕孤独的她选择以无比极端的方式“永远留住他”。毒死情人后,爱米丽再一次将自己封闭和掩藏起来,与荷默冰冷的尸体同床共枕,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小镇上的人们才发现这个谜。如果说爱米丽在父亲去世前,屈从于父权、被动地生活,那么在父亲去世后,她试图主动地控制环境与社会抗争,结果终究没能摆脱南方旧道德对女性精神的种种束缚,成为旧传统和法则的牺牲品,带着负罪感度过了凄惨的一生。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源自南方社会所固有的传统妇女观和作为一个女人的自然天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 南北历史宿命的化身
追溯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福克纳时代的美国南方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在北方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南方保守的农业社会迅速解体。然而变革中的社会总是矛盾和冲突的载体,新旧势力和新旧观念的抗争无处不在。
作品中的爱米丽被解读成一座象征内战前南方旧价值和传统文化观念的丰碑。因此当她感受到一位“北方男子的粗犷与豪放无疑给她幽闭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时,小镇人们一反常态,议论纷纷,人们绝对不会容忍象征南方传统价值的爱米丽嫁给一个“北方佬”,她成了青年堕落的榜样,她的举止被视为天大的耻辱。虽然爱米丽冒天下之大不韪找了个北方佬做情人,但南方传统的道德规范无时不在约束着她的心灵深处,精神层面的爱米丽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要消除内心涌现的犯罪感,惟一的办法就是把情人变成丈夫,当知道这个人无意倾心于自己时,爱米丽只能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留住情人,杀了他,与一具僵尸结成夫妻,从而保住妇道。此后,爱米丽再次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并永远处于一种自责、不安、负罪的情绪之中。作为一个南方女人,爱米丽一直处于精神文化的困境中,她顽固地维护着南方贵族文化传统的尊严、荣誉、道义和责任观念,又试图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做斗争,但她最终没能摆脱历史的宿命,这种努力演变为一种无谓的抗争,最终把她推向了矛盾的深渊。
小说中爱米丽的情人荷默来自资本主义发达的北方,精力充沛,头脑灵活,思想自由,是侵入南方的北方工业文明的代表,他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象征着一些新鲜的事物。比较而言,爱米丽是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代人。她高贵、宁静、孤傲不逊,骨子里充满了对家族荣誉的眷恋,是南方传统势力和观念的代表人物。他们迥异的人生价值取向最终不能走向融合,后来,荷默果然抛弃了爱米丽。他们之间情感的破灭标志着南方与北方的彻底决裂。难怪有人说,“在新旧观念冲突、南北文明的碰撞中,爱米丽代表着南方的传统保守观,而她的情人荷默则代表北方的文明,南方与北方的冲突在当时是不可调和的,所以爱米丽与荷默之间只能是悲剧,注定会成为南北价值冲突的牺牲品。”
福克纳试图通过一个精神上备受禁锢、心灵备受扭曲的女子在沉重的社会偏见压抑下表现出来的反叛喻意南北矛盾冲突的激化,并以此为旧南方社会和和旧传统势力唱挽歌。然而,历史进步的足迹不可逆转,就连福克纳本人也无法将爱米丽从社会变迁的现实矛盾中解救出来,只能爱怜地为她献上一朵玫瑰花。作品中爱米丽深处矛盾漩涡中苦苦挣扎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社会变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无穷灾难,同时反映了生活在南方中心文化和旧传统信仰依赖场景中人们精神面貌的纠缠变化。“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实际上超越了个人的范畴,上升并抽象成为一种历史,即美国南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所经历的极其痛苦、极其残酷的进步历程。而爱米丽正是这种灾难和痛苦的浓缩和最触目惊心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卓、彭昌柳:《爱米丽: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 Howard Odum.The Way of the South.McMillan Company,1947.
[3] 杨岂深译:《H·R·斯通贝克选》,《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4] 郭国旗:《〈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 苏兴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象征意义与悲剧色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 刘加媚:《福克纳作品中的〈怪诞〉》,《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贺小华,女,1971—,陕西延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工作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福克纳 旧南方文化 南北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派创始人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福克纳以南方小镇为背景、以格里尔生家族的衰亡为主线,勾勒出美国南方社会广阔的生活场景,刻画出一个在重重矛盾和痛苦挤压下几近疯狂的怪诞人物形象。透过爱米丽那悲惋凄凉的爱情故事,读者足以窥见当时美国南方社会文化的不同侧面。不难看出,作者正是试图透过这些历史文化因素,给我们塑造出一个以独特方式来诠释自我、表白内心、随美国南方命运沉浮的历史人物形象。可以说,透过作品反映的创作主题,福克纳把我们带回到了有限的历史空间,从而进入了广阔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前途轨迹的探索。深入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作品透视出的历史文化因素即是造成爱米丽悲剧的深刻社会历史根源。
一 旧南方文化的渗透
小说中的杰弗逊镇,是一个由封建贵族统治的美国南方小镇。在当时的南方文化中,等级制、父权制和妇道观是其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通过影响人们的思维及生活方式来控制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约束着人们的一切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而爱米丽就犹如生活在这片土壤里的一粒种子。“如果说南方的等级制、父权制和妇道观曾带给爱米丽某些特殊权益的话,它们带给她更多的是迫害和痛苦,甚至毁灭。”
1 小镇等级制度窥探
在封建等级制度盛行的社会,出生于贵族家庭的爱米丽始终是杰费逊镇人们所关注的 “上流社会”人物,那曾是一个以家族制度为中心的社会。豪威尔斯在《南方的生活方式》一书中曾指出,“家族势力”是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代人,爱米丽的世界里充满了对家族荣誉的无限眷恋,她无时无刻不处在由自己的贵族身份带来的独特生活氛围中,这也注定她日后需承担的所谓维护门第高贵和尊严带来的负重。
小镇人眼中的爱米丽不仅是南方贵族的代表,而且是旧南方的象征,是人们顶礼膜拜的“纪念碑”。人们心目中的爱米丽神圣不可侵犯,神秘地宛如某种活着的神之化身。她“犹如一尊神像”,象征着社会珍视已久的某种价值观念,是淑女的高贵化身: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了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爱米丽小姐在世时,始终是一个传统的化身,是义务的象征,也是人们关注的对象。”
随着北方现代文明的入侵,平等观念的渗透试图打破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有纳税的义务,政府免费为所有住户装上邮箱,方便镇民的交际,而爱米丽顽强地拒绝时代变迁的脚步,对这种威胁和打破南方旧传统和旧秩序的行为极力反对。她坚决不肯纳税,也不让人在自家门前安装家家都有的邮箱。在她看来,这与她无法抛弃的高贵身份格格不入,她坚定地用自己的方式抵挡北方现代文明的冲击。老镇长也想极力挽留昔日的辉煌,为爱米丽杜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他言之,爱米丽的父亲曾借钱给镇里,应该用免税的形式来偿还。那些老一代的镇民们对爱米丽顽固保守的心态寄予了同情和理解,他们甚至把孩子送到她家中学习绘画。当然,人们“对传统的维护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但他们所要坚持和维护的并不是传统本身,而只是传统的纪念碑罢了。”
爱米丽之所以能够得到杰弗逊镇的承认,受到镇上人的尊敬和保护,不能不说是那个传统气氛浓厚的南方社会等级制度的功劳,因此说她是南方旧秩序、旧道德观念、旧价值标准的化身不为过之,这也使我们从某一侧面窥见了小镇的等级制度。
2 父权映射的影响
在这部作品中,“父亲”从未以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出现,却是一位将女儿命运牢牢掌握在手里的南方父权典型形象。父亲对爱米丽一生的影响深远而无所不在,她自小便在父亲的 “赐教”下担当起捍卫家族地位和维护这些传统义务的职责。“父亲”这位顽固守旧的美国南方贵族卫道士试图把女儿塑造成为标准的“淑女”形象。当爱米丽还是一个年轻女孩,渴望像其他芳龄女孩一样被人爱慕和追随时,就在父亲的严格纪律下,过上了充满“清规戒律”的生活。父亲对爱米丽的影响可从镇人的回忆中得到证实。镇人眼中的父女俩如同“一幅画中人物”:
“身段苗条、穿着白衣的爱米丽小姐立在背后,她父亲叉开双脚的侧影在前面,背对爱米丽,手持一根马鞭,一扇向后开的前门恰好嵌住了他俩的身影。”
为了维护门第的尊严,也为了个人自私的目的,父亲用“马鞭”赶走了爱米丽所有的追求者,剥夺了她获得幸福的机会。她的青春慢慢地被吞噬,三十岁时还孑然一身。
在父亲的权威和“过度保护”阴影里长大的爱米丽傲慢、孤寂、丧失了选择生活的自由,成了家族、财产、荣誉和利益的一部分,这也是男权主宰社会中女儿们的共同命运。常此以久的父权影射,使得爱米丽在父亲去世后,仍眷恋在对过去时光的追忆中。父亲对女儿的控制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以至在他去世后仍“三番五次地使她那作为女性的一生平添波折,而这种性格仿佛太恶毒,太狂暴,还不肯消失似的”。父亲的强悍代表着一种不可动摇的封建父权的震慑和权威,这种无影无形的力量左右着爱米丽的一生,以致父亲去世后她仍不知自觉地遵从着父亲的“教海”,捍卫着格里尔生家族最后的尊严。可见,作为一个有威慑力的贵族家长来说,爱米丽的父亲的确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3 妇道观约束的爱情悲剧
南方妇道观把女性看作“万恶之源”,是使人堕落的“魔鬼的工具”。“这种‘加尔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怪胎’像中国封建伦理道德观一样束缚、压制着广大妇女的灵魂。”女性一出生就受到“贞操观”的教育,全社会极力宣扬谦恭、隐忍、牺牲自我等传统女性价值观念, “女人的贞操”成为衡量女性价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在这种背景下,爱米丽的爱情悲剧似乎是早已注定的。作为一个普通女子,她有着和其他女子相同的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与渴望。但背负着家族、传统的荣誉,她注定要做她姓氏的贞女。她的一举一动都要用是否像“格里尔生”家族成员的尺子来衡量和评判,她的自由变得极其有限,更不必谈婚姻大事。
父亲去世后,爱米丽陷入了自我封闭的情感世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她保持的距离始终让人们无法了解她真实的内在。虽然,离开父亲的爱米丽尽量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用行动改变人们对她的印象,但无论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她总被视作“可怜的爱米丽”。一天,一位来自北方的筑路工人荷默闯入了她的情感生活。那时,拥有浪漫气质的南方贵族小姐,同拿“日工资”北方人谈情说爱需要极大的勇气。因此,他们之间的奇特爱情无疑遭到了镇人的非议、以及牧师和亲属的极力反对。然而,渴望爱情的爱米丽以格里尔生家族的执拗与自负,顶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舆论压力。她非但不妥协,还毫无顾忌地与荷默驾车出游。孤傲的她常常抬高自己的头,用一种高傲的眼光来看待别人,毅然决然地以自己的方式爱着着荷默。最后,当爱米丽得知荷默不想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世界后,她那唯一一次拥抱爱情、追求幸福的梦想彻底被击碎了,害怕孤独的她选择以无比极端的方式“永远留住他”。毒死情人后,爱米丽再一次将自己封闭和掩藏起来,与荷默冰冷的尸体同床共枕,直到自己生命的终结,小镇上的人们才发现这个谜。如果说爱米丽在父亲去世前,屈从于父权、被动地生活,那么在父亲去世后,她试图主动地控制环境与社会抗争,结果终究没能摆脱南方旧道德对女性精神的种种束缚,成为旧传统和法则的牺牲品,带着负罪感度过了凄惨的一生。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源自南方社会所固有的传统妇女观和作为一个女人的自然天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二 南北历史宿命的化身
追溯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福克纳时代的美国南方正处于历史转型期。在北方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下,南方保守的农业社会迅速解体。然而变革中的社会总是矛盾和冲突的载体,新旧势力和新旧观念的抗争无处不在。
作品中的爱米丽被解读成一座象征内战前南方旧价值和传统文化观念的丰碑。因此当她感受到一位“北方男子的粗犷与豪放无疑给她幽闭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时,小镇人们一反常态,议论纷纷,人们绝对不会容忍象征南方传统价值的爱米丽嫁给一个“北方佬”,她成了青年堕落的榜样,她的举止被视为天大的耻辱。虽然爱米丽冒天下之大不韪找了个北方佬做情人,但南方传统的道德规范无时不在约束着她的心灵深处,精神层面的爱米丽并未获得真正的解放。要消除内心涌现的犯罪感,惟一的办法就是把情人变成丈夫,当知道这个人无意倾心于自己时,爱米丽只能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留住情人,杀了他,与一具僵尸结成夫妻,从而保住妇道。此后,爱米丽再次把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并永远处于一种自责、不安、负罪的情绪之中。作为一个南方女人,爱米丽一直处于精神文化的困境中,她顽固地维护着南方贵族文化传统的尊严、荣誉、道义和责任观念,又试图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做斗争,但她最终没能摆脱历史的宿命,这种努力演变为一种无谓的抗争,最终把她推向了矛盾的深渊。
小说中爱米丽的情人荷默来自资本主义发达的北方,精力充沛,头脑灵活,思想自由,是侵入南方的北方工业文明的代表,他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雪茄烟,象征着一些新鲜的事物。比较而言,爱米丽是格里尔生家族的最后一代人。她高贵、宁静、孤傲不逊,骨子里充满了对家族荣誉的眷恋,是南方传统势力和观念的代表人物。他们迥异的人生价值取向最终不能走向融合,后来,荷默果然抛弃了爱米丽。他们之间情感的破灭标志着南方与北方的彻底决裂。难怪有人说,“在新旧观念冲突、南北文明的碰撞中,爱米丽代表着南方的传统保守观,而她的情人荷默则代表北方的文明,南方与北方的冲突在当时是不可调和的,所以爱米丽与荷默之间只能是悲剧,注定会成为南北价值冲突的牺牲品。”
福克纳试图通过一个精神上备受禁锢、心灵备受扭曲的女子在沉重的社会偏见压抑下表现出来的反叛喻意南北矛盾冲突的激化,并以此为旧南方社会和和旧传统势力唱挽歌。然而,历史进步的足迹不可逆转,就连福克纳本人也无法将爱米丽从社会变迁的现实矛盾中解救出来,只能爱怜地为她献上一朵玫瑰花。作品中爱米丽深处矛盾漩涡中苦苦挣扎的一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揭露了社会变迁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无穷灾难,同时反映了生活在南方中心文化和旧传统信仰依赖场景中人们精神面貌的纠缠变化。“他们所经历的苦难实际上超越了个人的范畴,上升并抽象成为一种历史,即美国南方在资本主义道路上所经历的极其痛苦、极其残酷的进步历程。而爱米丽正是这种灾难和痛苦的浓缩和最触目惊心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卓、彭昌柳:《爱米丽:矛盾的南方人——解读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 Howard Odum.The Way of the South.McMillan Company,1947.
[3] 杨岂深译:《H·R·斯通贝克选》,《福克纳中短篇小说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版。
[4] 郭国旗:《〈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之叙事解读》,《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5] 苏兴莎:《〈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象征意义与悲剧色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6] 刘加媚:《福克纳作品中的〈怪诞〉》,《学术论坛》,2003年第5期。
作者简介:贺小华,女,1971—,陕西延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英美文学外国语言学,工作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