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观

来源 :幼儿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mingming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教育观就像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苗,随着我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实践,它一天天地生长着,变化着……
  出生于六十年代末的我可以说是在“应试”中成长起来的,在刚走出校门成为一名幼儿教师时,备课本中目标一栏里的高频词是“学习……的概念”,而在与家长交流时,常常将孩子上课时积极举手发言回答出了某句话当作喜讯告诉家长。那时可以说还没有什么教育观,只在潜意识里有一种对知识的模糊的、狭隘的理解,也就是今天常说的“知识观”吧。毫无疑问的是,在这种知识观的支配之下,我的教育观当然是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了。
  其后是学习陈鹤琴思想的兴起,在这期间对于教学形式的改变感到有些迷惑,但也只能依葫芦画瓢地做,虽然也多多少少地得到了一些肯定,但今天看来当时只是一种大杂烩式的拼盘,虽然目标的写法上有些许不同,但仍是重静态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就这么探索着、徬徨着走过了入行的最初几年,也许是年龄日长,阅历日丰,对问题的分析不再那么表面和冲动了,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幼儿的年龄群体特征越来越能够把握,此时又有参与继续教育的学习机会,在此期间阅读了一批当代西方主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的著作,深深为他们的智慧所折服,开始感到以前对于知识和儿童的认识太过偏狭,于是在自己的班里折腾,但试验来试验去都不了了之。所以,此时应该已经有教育观了,但是是混乱的、游移不定的。
  在我的教师生涯第十个年头的时候,我和全人类一道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紧接着是幼儿园新《纲要》的颁布。对于《纲要》和《纲要解读》在最初的几年里可以说是“日省三遍”,但似乎至今都未参透。围绕纲要的学习,有选择地新读或重读了一些国内、外教育理论家的书籍,我终于知道了教育里的“钟摆”现象,科学与艺术的对立统一关系,教育中不仅有师生关系,还有生生之间、师长之间的关系等等。所谓实践出真知,我不再盲目照搬西方“先进”的理论,而是重新去思考自己所在的场景。我凭着自己的经验确信双语课程应该在幼儿阶段开设,并成为双语教学的积极支持者和引领者,在自己花心力培养过的儿童身上看到了成果。这一阶段我的教育观已渐渐离开了知识中心、教师中心了。但移向何处?并不明确。
  真正让我认识到幼儿园不能以知识为中心的是自己的儿子入小学那一年。儿子一向被同事称赞说聪明,但他动手能力差却是我的心病。果然上小学后,因为系鞋带不利索,吓得每周三不敢去上学——因为这天有体育课,鞋上的带子会因大幅运动而散开。这件事如同一记重锤,将“培养能力”这个目标从我的意识边缘敲进了我的心中。于是我第一次向前来参加双语班家长会的家长们严肃地提问:“为什么送孩子入双语班?”这是对家长们的提问,实质是对自己教育目标的拷问——那就是为什么要在幼儿园开设双语课程?
  从此以后,我的备课时间有一大部分都用来观察孩子们的行为而不是埋头研究那些所谓的教法,渐渐地我发现,这个作法比任何新颖的教法都管用,因为根据我看到的现象向孩子提问后,他们都能给出最适合的建议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想这也许就是曾经流行过的那个词——对话的魅力吧。
  近期的学习使我对后现代思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社会建构主义”、“生态关系”、“解构与颠覆”等等这些词无不昭示着这一思潮所奉行的哲学基础。在教育领域,相应地出现了后现代教育课程、超越教育保育质量等一系列对现代教育观进行重新审视的新观点。虽然我知道新的未必就是好的,也怀疑其是否有些偏颇,但我知道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其道理,而且它的根须也一定是扎在现有的母体之中的,我那原本就脆弱的教育观,又一次面临着“变形”。
  我的教育观就是这样一路改变着走到今天,我深信它将随着我的教育实践,随着我对自己和对他人行为与理论的反思,一如既往地变下去,直到我停止对教育思考的那一天……
其他文献
蒙台梭利早已发现:“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不知不觉地生活在几何的世界里……”世界是变化万千,缤纷多彩的,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都是由形形色色的图形构成,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的幼儿无时无刻不与图形打交道。从早晨睁开眼看到的门窗、地砖、电视机、空调、微波炉、书桌,到大街上的圆柱、棱台,天空中的太阳、月亮,以及造型千姿百态的各类建筑。千变万化的图形构成幼儿居住、生活和活动的空间。策略地利用环境中的“几
期刊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评价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要了解教育评价的目的性    早期的评价理论多偏重于对活动结果的检测,如泰勒模式就是衡量活动结果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
期刊
2008年11月,我随“全国3-6岁儿童学习标准的制定”项目效度检测小组来到福建省进行抽样测查,在两周多的时间中,我们对该省的部分城市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进行了考察。在参观了当地的一些幼儿园之后,最深切的感受就是福建的幼儿园教育有着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感受之一:地方特色的幼儿园环境  正如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怎样的教育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这里的幼儿园十分重视利用自然资
期刊
小班是绘画的启蒙阶段,由于小班孩子感知经验少,表象贫乏,绘画技能较低,以至于对绘画活动不感兴趣,绘画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笔者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新鲜的内容,新奇的形式、新颖的材料去吸引幼儿,激发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一、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适度、新颖的绘画内容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就不会产生兴趣。因此,在选材上要下功夫,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期刊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过渡教育的重要一环。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它包含着一系列的重大转折和变化。这也是幼儿即将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如何培养幼儿养成积极稳定的入学倾向性和适应性,关键在于缩短两种教育过渡的“坡度”。所谓“坡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师生关系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形式的变化、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
期刊
书,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是我们获取知识,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认识到阅读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我园开始了课题《故事教学中多元表达方式的研究》。开始选择购买图文并茂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图书,这些绘本不仅画面精美,想象逼真,而且故事内容更适合幼儿自主阅读。但在阅读区
期刊
摘 要 幼儿道德行为的养成,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社会化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在六岁以前,多是他律,慢慢才形成自律。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小结几种教育行为是如何对幼儿进行他律慢慢让其形成自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能遵守幼儿园规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小朋友的。  关键词 儿童社会化 幼儿道德行为 教师 爱 教育    儿童社会化的核
期刊
案例:我在美工区里放置了彩色橡皮泥、竹筷子、吸管等材料,区角活动时,明明小朋友注意到了这些材料,他开始摆弄起来,他把彩色橡皮泥分别团成了许多大小差不多的小球,然后把它们一个个穿在了一支竹筷子上,接着举起自己的作品对旁边的孩子说:“瞧,我做的羊肉串像不像?”宣宣和萧萧几个人大加赞赏“真像,真像羊肉串”“昨天我爸爸还领我吃烤羊肉串了呢!”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投入到了加工羊肉串的活动中。还是明明最会玩,只见
期刊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里隐含着一定的教育资源,在多元智能活动中,笔者感受到:关注孩子的发展应该关注这三个互动。    一、关注生生互动,使幼儿在集体中得到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水平与组合方式存在,促使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以不同的方式学习和成就自己。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幼儿在不同智能领域的优势进行调整、安排,使幼儿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如一个幼儿可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特别喜欢搞一些恶作剧来招惹别人,好像还挺享受这个过程似的。为此,家长和同班小朋友没少跟你告他的状。    一、好奇取乐    孩子天生好奇,喜欢做一些大人不允许做的事情,想看看当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意愿相违悖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  怎么办?  冷处理。有些恶作剧影响不大,你可以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让孩子自觉没趣而停止自己的行为。  及时制止。如果宝宝的恶作剧行为比较过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