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及其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活动的焦点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学生如何学,即研究教和学的互动方面。作文教学是一个包括很多变项的复杂过程。其中学习者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和动力、外因的刺激与反应、学习兴趣、认知方式、人格因素、焦急感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学习动机、动力、学习兴趣决定着学习效果。
从作文的本质看,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用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情绪体验活动。“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烽与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全面参与。作文教学只有遵循学生作文的心理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才会使作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吸引力,学生才会突破心理障碍,主动地、充分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直至创造生活,变苦恼的“奉命而写”为愉快的“我要写,我想写”。
一、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作文时的双重转化特性提醒我们,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见闻,教会学生观察与积累,为他们营造美好的认识空间,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才能根本解决习作时言之无物的问题。
(一)丰富阅历与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丰富写作折内涵,就得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外界事物,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班队活动,以情激发,引导学生去充分体验生活的滋味,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眼界大开了,阅历增多了,情感丰富了,学生心中想表达、想交流的东西就多了。
(二)学会观察与积累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样的现象:同样经历一件事,有的学生积累的材料多,对事物的认识也较深刻;而有的学生却缺乏认识,脑子一片空白,积累的材料甚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察与积累的能力有差异,也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鼓励学生平时多读多看多思考,及时记录下每一次的观察、感受和体会,日积月累,逐渐提高观察与积累的技能技巧。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兴趣
很难想象,一个对写作抱有偏见的学生会积极地学习写作。教师虽无法阻止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但却能够帮助他们改变态度,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有目的行为的心理内在动力。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谈到教师与学生时说:“我知道只有一个人想学,他才会去学。老师能做的大概只是让学生学起来方便点: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告诉他们这有多么鲜美,之后让他们自己去吃。”桑代克也进一步指出,学习者对任何事物的反映取决于他对于此行为的乐意程度。动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得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内驱动力若被激发起来,学习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会变得轻松和快乐。
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并感到值得学习,那么,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融知识、趣味、信息于一体,授课形式要多样化,灵活化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大胆尝试网上教学等等。经常及时地引导学生作小结和对比。总结对比的过程就是树立目标,激发内驱动力的过程。正如心理学研究所告诉我们的,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二者是相对存在,不可分割。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当他经过努力并获得进步时,他不仅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恢复了自信心,随之就会带着乐趣、兴趣及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并再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怎样引导他们去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分享呢?这就需要找准学生写作的心理,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与兴趣。
(一)精心设计写作内容
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也,个人感受增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没有自由、开放的作文题目和要求,就会使他们缺乏倾吐的热情。像《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个人》这类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传统作文题目,早已引发不出学生写作的激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减少限制太死的命题作文,多些灵活、開放的话题作文、体验作文。因为题目新颖、有趣,学生就会乐意写;题目开放了,学生就会自由写;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能够写。
(二)精心设计写作形式
学生尚未喜欢作文课时,老师应尽量淡化作文课,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消除厌烦、紧张、恐惧的心理。如游戏活动,辩论赛,生活感受交流会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容易拉近学生与作文的心理距离。
三、让学生参与写作的全过程
学生完成习作只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对于作文的修改与评定,传统教学中完全由老师一个人包办,学生没有参与。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对自己的写作缺乏自我评价,也没有他人的评价(老师除外),相当于学生通过习作只向一个对象进行了表达与交流,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交往要求,久而久之会丧失写作热情。其实,让学生参与作文的修改与评定,能使学生向别人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工夫,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老师在批改时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表扬和鼓励。不断受到激励,就会有良性的刺激与反应效果,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会不断提高。在鼓励中,不能“一视同仁”,“以一代全”,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地提出鼓励及改正意见。
“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要多启发、诱导、点拨和鼓励;学生则要多实践、认识、多进步。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尔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它依赖于五个变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愿意并能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学习,实验总结双方共同努力求褥最佳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主动学习,轻松学习,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作文的本质看,学生作文其实就是一种用笔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认知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情感、情绪体验活动。“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烽与人交流”(《语文课程标准》)。由此可见,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全面参与。作文教学只有遵循学生作文的心理发展规律,依据学生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重视作文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才会使作文教学充满生气,充满吸引力,学生才会突破心理障碍,主动地、充分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直至创造生活,变苦恼的“奉命而写”为愉快的“我要写,我想写”。
一、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作文时的双重转化特性提醒我们,丰富学生的生活和见闻,教会学生观察与积累,为他们营造美好的认识空间,帮助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才能根本解决习作时言之无物的问题。
(一)丰富阅历与情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丰富写作折内涵,就得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外界事物,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班队活动,以情激发,引导学生去充分体验生活的滋味,满足自己身心发展的需要。眼界大开了,阅历增多了,情感丰富了,学生心中想表达、想交流的东西就多了。
(二)学会观察与积累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同样的现象:同样经历一件事,有的学生积累的材料多,对事物的认识也较深刻;而有的学生却缺乏认识,脑子一片空白,积累的材料甚少,这是什么原因呢?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观察与积累的能力有差异,也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鼓励学生平时多读多看多思考,及时记录下每一次的观察、感受和体会,日积月累,逐渐提高观察与积累的技能技巧。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与兴趣
很难想象,一个对写作抱有偏见的学生会积极地学习写作。教师虽无法阻止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但却能够帮助他们改变态度,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有目的行为的心理内在动力。人本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谈到教师与学生时说:“我知道只有一个人想学,他才会去学。老师能做的大概只是让学生学起来方便点: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告诉他们这有多么鲜美,之后让他们自己去吃。”桑代克也进一步指出,学习者对任何事物的反映取决于他对于此行为的乐意程度。动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学习得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兴趣,内驱动力若被激发起来,学习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会变得轻松和快乐。
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要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并感到值得学习,那么,教师的授课内容需融知识、趣味、信息于一体,授课形式要多样化,灵活化的课外活动与课内活动相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大胆尝试网上教学等等。经常及时地引导学生作小结和对比。总结对比的过程就是树立目标,激发内驱动力的过程。正如心理学研究所告诉我们的,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二者是相对存在,不可分割。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当他经过努力并获得进步时,他不仅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恢复了自信心,随之就会带着乐趣、兴趣及更大的动力去学习,并再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生积累的东西多了,怎样引导他们去表达出来,与他人交流,分享呢?这就需要找准学生写作的心理,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与兴趣。
(一)精心设计写作内容
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也,个人感受增多了,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心理需求。但是,如果没有自由、开放的作文题目和要求,就会使他们缺乏倾吐的热情。像《难忘的一件事》《难忘的一个人》这类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传统作文题目,早已引发不出学生写作的激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减少限制太死的命题作文,多些灵活、開放的话题作文、体验作文。因为题目新颖、有趣,学生就会乐意写;题目开放了,学生就会自由写;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就能够写。
(二)精心设计写作形式
学生尚未喜欢作文课时,老师应尽量淡化作文课,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消除厌烦、紧张、恐惧的心理。如游戏活动,辩论赛,生活感受交流会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容易拉近学生与作文的心理距离。
三、让学生参与写作的全过程
学生完成习作只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对于作文的修改与评定,传统教学中完全由老师一个人包办,学生没有参与。从心理角度来看,学生对自己的写作缺乏自我评价,也没有他人的评价(老师除外),相当于学生通过习作只向一个对象进行了表达与交流,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交往要求,久而久之会丧失写作热情。其实,让学生参与作文的修改与评定,能使学生向别人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工夫,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细致,认真的习惯,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老师在批改时应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表扬和鼓励。不断受到激励,就会有良性的刺激与反应效果,学生的内驱动力也会不断提高。在鼓励中,不能“一视同仁”,“以一代全”,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地提出鼓励及改正意见。
“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教师要多启发、诱导、点拨和鼓励;学生则要多实践、认识、多进步。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家约翰.卡洛尔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学是一个函数,它依赖于五个变量:教师的教学质量,教材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愿意并能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学习,实验总结双方共同努力求褥最佳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主动学习,轻松学习,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